机械原理(西工大第七版)最新习题选解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7967929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原理(西工大第七版)最新习题选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机械原理(西工大第七版)最新习题选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机械原理(西工大第七版)最新习题选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机械原理(西工大第七版)最新习题选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机械原理(西工大第七版)最新习题选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原理(西工大第七版)最新习题选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原理(西工大第七版)最新习题选解(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械原理习题选解武秀东2007年6月请预览后下载!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机械原理(第七版)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教研室 编孙桓 陈作模 葛文杰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本教材第四版曾获全国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优秀奖本教材第五版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请预览后下载!第二章 机构的结构分析A12345题2-11图2-11. 图示为一简易冲床的初拟设计方案。设计者的思路是:动力由齿轮1输入,使轴A连续回转;而固装在轴A上的凸轮2与杠杆3组成的凸轮机构使冲头4上下运动,以达到冲压的目的。试绘出其机构运动简图(各尺寸由图上量取),分析是否能实现设计意图,并提出修改方案(要求用机构

2、示意图表示出来)。解分析: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沿着运动传递的路线,根据各个活动构件参与构成运动副的情况(两构件组成的运动副的类型,取决于两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确定表示各个构件的符号,再将各个构件符号连接起来,就得到机构运动简图(或机构示意图)。构件2:与机架5构成转动副A;与构件3构成凸轮高副。所以构件2的符号为图a)。构件3:与构件2构成凸轮高副;与机架5构成转动副;与机架4构成转动副。所以构件3的符号为图b)。图d)构件4:与机架3构成转动副;与机架5构成移动副。所以构件4的符号为图c)或图d)。图b)图a)图c)将这些构件符号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机构运动简图,如题2-11答图a)或b)

3、所示。题2-11答图A1,2345a)A1,2345b)L= 1 mm/mm机构运动简图,如题2-11答图a)或b)所示。分析:是否能实现设计意图在机构的结构分析中判断该方案否能实现设计意图,应该从以下两点考虑:机构自由度是否大于零;机构原动件的数目是否等于机构自由度的数目。因此,必须计算该机构的自由度F=3n-(2pL+pH)=33-(24+1)=0。因为机构的自由度为 F=3n-(2pL+pH)=33-(24+1)=0请预览后下载!可知,该机构不能运动,不能实现设计意图。分析修改方案因为原动件的数目为1,所以修改的思路为:将机构的自由度由0变为1。因此,修改方案应有2种。方案1:给机构增加

4、1个构件(增加3个独立运动)和1个低副(增加2个约束),使机构自由度增加1,即由0变为1。如题2-11答图c)、d)、e)所示。方案2:将机构中的1个低副(2个约束)替换为1个高副(1个约束),使机构中的约束数减少1个,从而使机构自由度增加1,即由0变为1。如题2-11答图f)所示。修改方案如题2-11答图c)、d)、e)、f)所示。A1,2345e)A1,23454c)A1,23454d)A1,2345f)题2-11答图题2-16图ABCD齿轮a)ABCFKDEILJMc)ABCD1234567d)ABCDEFb)2-16. 试计算图示各机构的自由度。图a、d为齿轮连杆组合机构;图b为凸轮连

5、杆组合机构(图中在D处为铰接在一起的两个滑块);图c为一精压机机构。并问在图d所示机构中,齿轮3、5和齿条7与齿轮5的啮合高副所提供的约束数目是否相同?为什么?解a) 分析:A为复合铰链,不存在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F=3n-(2pL+pH)=34-(25+1)=1请预览后下载!或F=3n-(2pL+pH-p)-F=34-(25+1-0)-0=1b) 分析:B、E为局部自由度。F=3n-(2pL+pH)=35-(26+2)=1或F=3n-(2pL+pH-p)-F=37-(28+2-0)-2=1注意:该机构在D处虽存在轨迹重合的问题,但由于D处相铰接的双滑块为一个级杆组,未引入约束,故机构不存在虚

6、约束。如果将相铰接的双滑块改为相固联的十字滑块,则该机构就存在一个虚约束。c) 分析:该机构存在重复结构部分,故存在虚约束。实际上,从传递运动的独立性来看,有机构ABCDE就可以了,而其余部分为重复部分,则引入了虚约束。F=3n-(2pL+pH)=35-(27+0)=1或F=3n-(2pL+pH-p)-F=311-(217+0-2)-0=1d) 分析:A、B、C为复合铰链;D处高副的数目为2。不存在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 F=3n-(2pL+pH)=36-(27+3)=1或F=3n-(2pL+pH-p)-F=36-(27+3-0)-0=1齿轮3与5的中心距受到约束,轮齿两侧齿廓只有一侧接触,另一

7、侧存在间隙,故齿轮高副提供一个约束。齿条7与齿轮5的中心距没有受到约束,两齿轮的中心可以彼此靠近,使轮齿两侧齿廓均接触,因轮齿两侧接触点处的法线方向并不重合,故齿轮高副提供两个约束。请预览后下载!第三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BAC1M234vMd)ABC1234a)3-3. 试求图示各机构在图示位置时全部瞬心的位置。AB1234c)ABC1234b)题3-3图解a)通过运动副直接相联的两构件的瞬心:ABC1234a)P12P23P34P14P13P24P12在A点,P23在B点,P34在C点,P14在垂直于移动副导路方向的无穷远处。不通过运动副直接相联的两构件的瞬心位置,借助三心定理来确定:对于

8、构件1、2、3,P13必在P12及P23的连线上,而对于构件1、4、3,P13又必在P14及P34的连线上,因上述两线平行,故上述两线的交点在无穷远处,即为P13在垂直于BC的无穷远处。对于构件2、3、4,P24必在P23及P34的连线上,而对于构件2、1、4,P24又必在P12及P14的连线上,故上述两线的交点B即为瞬心P24。ABC1234b)P12P232P34P142P13P24b)通过运动副直接相联的两构件的瞬心:P12在A点,P23在垂直于移动副导路方向的无穷远处, P34在B点,P14在垂直于移动副导路方向的无穷远处。不通过运动副直接相联的两构件的瞬心位置,借助三心定理来确定:对

9、于构件1、2、3,P13必在P12及P23的连线上,而对于构件1、4、3,P13又必在P14及P34的连线上,故上述两线的交点即为P13。同理,可求得瞬心P24。c)通过运动副直接相联的两构件的瞬心:P12在垂直于移动副导路方向的无穷远处,P23在A点,P34在B点,P14在垂直于移动副导路方向的无穷远处。请预览后下载!AB1234c)P12P14P34P23P13P24不通过运动副直接相联的两构件的瞬心位置,借助三心定理来确定:对于构件1、2、3,P13必在由P12和P23确定的直线上,而对于构件1、4、3,P13又必在由P14和P34确定的直线上,故上述两直线的交点即为P13。对于构件2、

10、3、4,P24必在由P23和P34确定的直线上,而对于构件2、1、4,P24又必在由P12及P14确定的直线上(两个无穷远点确定的直线),故上述两线的交点即为P24,即P24在直线AB上的无穷远处。d)通过运动副直接相联的两构件的瞬心:P12必在过A点的公法线上,同时P12必在垂直于vM的直线上,故上述两线的交点即为P12。P23在B点。P34在垂直于移动副导路方向的无穷远处。P14在C点。BAC1M234vMd)P12P23P14P34P13P24不通过运动副直接相联的两构件的瞬心位置,借助三心定理来确定:对于构件1、2、3,P13必在P12及P23的连线上,而对于构件1、4、3,P13又必

11、在P14及P34的连线上,故上述两线的交点即为P13。同理,可求得瞬心P24。3-6. 在图示的四杆机构中,L=3 (mm/mm),lAB=60 mm,lCD=90 mm,lAD=lBC=120 mm,2=10 rad/s,=165,试用瞬心法求:点C的速度vC;构件3的BC线上(或其延长线上)速度最小的一点E的位置及其速度的大小;2ABCD1234EP12P23P34P14P24P132ABCD1234134ABCD2c)ABCD2341d)题3-6图vEvC当vC=0时,角之值(有两个解)。解 各瞬心如图b所示(P12在A点,P23在B点,P34在C点,P14在D点,P13在直线AB与CD

12、的交点,P24在直线AD与BC的交点)。请预览后下载!P24A=3.21cm=32.1 mm, AP13=59.5 mm。因为构件2、4在P24处速度相同,2L P24A=4L(P24A+AD),即 4=2P24A/(P24A+AD)故vC=4lCD=2lCDP24A/(P24A+AD)=901032.1/(32.1+40)=400.69 mm/s=0.4m/s 构件3的BC线上(或其延长线上)速度最小的一点E,应该距P13最近。如图b所示,过P13作直线BC的垂线,垂足就是点E。P13E=47.5 mm3=vB/L(AB+AP13)= 2lAB/L(AB+AP13)vE=3L P13E=2l

13、AB P13E /(AB+AP13)=106047.5/(20+59.5)=358.49 mm/s=0.358 m/s 由vC=4lCD=2lCDP24A/(P24A+AD)可知,欲使vC=0,必须有P24A=0,即直线BC通过点A。此时,杆AB与BC重叠或拉直共线。当杆AB与BC重叠共线时(图c),=226;当杆AB与BC拉直共线时(图d),=27。3-12. 在图示各机构中,设已知各构件的尺寸,原动件1以等角速度1顺时针方向转动,试以图解法求机构在图示位置时构件3上点C的速度及加速度(比例尺任选)。a)b)c)1AB324C1ABCD11234ABCD11234题3-12图解11AB324Cpc2bc3pckcb32(a) = 方向 BC AB 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