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796664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2018 教育学考研大纲于今日发布,与 2017 年教育学考研大纲相较,内容没有变化,整体 的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都没有变化,所以 2018 考研小伙伴可以根据历年教育学考研真题 来把控自己的做题速度,当然不用着急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保持原来的复习计划就好, 对于教育学大纲要求重点掌握,考生还是要着重记忆一下,以下是 2018 教育学专业基础 综合考试大纲全部内容,赶紧点击收藏查看吧 !I、考试性质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 学

2、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n、考查目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 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 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川、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三、试卷内容结构( ) 必答题为 270 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 约 100 分中外教育史 约 100 分教育心理学 约 40 分 教育研究方法 约 30 分I 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I 道题的成绩计入总( 二)必选题为 30 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容,第n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 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4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90 分辨析题 3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简答题 5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75 分分析论述题 3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90 分w、考查内容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

4、1. 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2. 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 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学的萌芽2.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 “教育 ”定义的类型2. 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 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 ; 教育系统的结构。2.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教育是上层建筑 ; 教育是生产

5、力 ; 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 生物起源说2. 心理起源说3. 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1. 古代教育的特征2. 近代教育的特征3. 现代教育的特征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 ;教育万能论 ;人力资本论 ; 筛选假设理论 ;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3.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4. 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5. 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

6、响和制约(三)教育的社会功能l. 教育的经济功能2 .教育的政治功能3. 教育的文化功能4. 教育的科技功能5. 教育的人口功能(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多元文化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 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与教育变革。四、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顺序性 ;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的差异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2.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 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内发论与外铄论 ;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2. 遗传素质

7、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 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 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2.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I.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 ;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2.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马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 ;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 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4. 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 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5.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

8、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二)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的概念培养目标的定义 ;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2. 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六、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二)学校教育制度1. 学制的概念与要素2. 学制确立的依据3. 各级学校系统4. 各类学校系统年以来我国的学制1951 年的学制 ;1958 年的学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2.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七、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 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定义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 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

9、论 ;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二)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三)课程编制1. 泰勒原理2.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3. 课程日标课程目标的概念 ; 课程目标的来源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布鲁姆教育目 标分类学。4. 课程的范围与结构5.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取向 ;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6. 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含义 ;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 ; 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四)课程改革1. 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 ;经济囚素 ; 文化因素 ;科技革新 ; 学生发展。世纪 60 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3.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

10、、教学(一)教学概述1.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定义 ;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2. 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1. 教学理论概述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 ;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三)教学过程1.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2.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3.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的过程

11、与方法 ;教学设计的模式。(四)教学模式1. 教学模式概述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模式的结构。2. 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 ; 发现教学模式 ;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暗示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教 学模式。3. 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五)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2.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 巩固性原则 ; 量力性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六)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2. 班级授课制3.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谈话法

12、 ;讨论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演示法 ;练习法 ;参观法:自学辅导法(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 ;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考评。(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1. 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2.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3. 学业成就评价4. 教学评价的改革九、德育(一)德育概述1. 德育概念2.德育任务(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1. 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2.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三)德育过程1. 德育过程的要素2. 德育过程的规律(四)德育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知行统一 ;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 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 极因

13、素相结合 ;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教育影响的连续性。(五)德育方法说服教育 ;情感陶冶 ; 实践锻炼 ;自我教育 ; 榜样示范 ;品德评价。(六)德育途径直接的道德教学 ; 间接的道德教育。(七)德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体谅模式 ; 价值澄清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 ;集体教育模式。十、教师与学生(一)教师1.教师的概念与类别2.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3.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4. 教师劳动的特点5. 教师的专业素养6.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7.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二)学生1.学生及学生观2. 学生群体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 学

14、生群体的作用。3.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学生中心论 ; 教师中心论。2.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 ;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1. 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 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3. 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 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 “六艺 ”教育的形成

15、1. 学校萌芽的传说2.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 ”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 ; 家庭教育。3. “六艺 ”教育(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2.齐国的稷下学宫3.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 “六经 ” 庶; “、富、教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 “有教无类 与教育对象 ; “学而优则仕 ”与教育目的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 并重;道德教育 ;论教师 ;历史影响。4. 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 ;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 “深造自得 ”的教 学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