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_6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796453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目送》读后感_6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目送》读后感_6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目送》读后感_6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目送》读后感_6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目送》读后感_6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送》读后感_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送》读后感_6(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送读后感目送读后感(1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肯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阅读与保藏。目送读后感1有人说,龙应台写的亲情散文远比她的政论文好的多。读完目送方知此言非虚。诞生于台湾的她,远渡重洋,去美国负笈求学;也曾旅居于欧,在东南亚小憩,于香港、韩日逗留。流离不颠沛,其文不谈远大宏旨,唯念人生情长。于是乎,我们看到了硝烟弥散处,从前战场荒芜,野草凄凄下有白骨;生离死别后,我们看到太阳照常升起,可骁勇的士兵被岁月侵蚀成羸弱的老人,泣血的伤口已风干,留存下难以磨灭的痛。“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2、愁”,乡愁难消,故土难回,夙愿难解,死难瞑目。现实中悲剧的重点不是生活中突遭变故,而是变故后日复一日的重复,身上疮疤的痛,回忆中的痛,游子的痛在月明星稀夜一一袭来,孤岛中的老兵,你可曾寻到安静的梦境?于是乎,我们看到父母之爱,是从当心翼翼的呵护起先,到渐渐放手,到目送,到消逝。记得去外地求学时,每次的归来与离去,都有巷口熟识的身影,当你告知父母你已长大不必再送时,他们还是提起你的书包,从家门到巷口,一路的吩咐叮嘱,直到你上车后,目送你离开才恋恋不舍的回去。那时候真正体会到了家恒久是最暖和的港湾,父母在,何其幸哉!于是乎,我们看到人类的狭隘的世界观并不精确,大自然自有圭臬。在那套理论里,白鸽不肯

3、定能够代表和平,狼也并不是凶残和狡黠的代名词,三生万物,共存共生,人类想凭借自己的小聪慧为大自然立规,如同蝼蚁绊大象,自不量力。于是乎,我们从一般人的善恶,看到了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一扯即断。斗争这台人类的绞肉机,从未休息过。主义之争,政见之争,肤色种姓之争,资源之争,利益之争都可以是借口,一番屠戮厮杀,当成功者踩在失败者的尸骨上志得意满时,那尸骨余温尚存。战后的伤痛更是难以愈合,正如作者所说: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悲伤,你不敢去劝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直视。“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这就是这本书的意境,当某个黄昏,落日的余辉照亮窗前,你独自一人,品

4、一杯香茗,在目送里,龙应台会与你细细诉说父母之爱,别离之苦,家国之殇。目送读后感2“修行”是蒋勋说红楼梦时最常提到的一个词。也许就是,从不明白到明白,从不习惯于到疲于,从被人横刀夺爱的痛彻心扉到麻木不仁、麻木不仁,从刚起先简简洁单的对生的喜悦到日后对活的慎重。看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时,从孩子你渐渐来到目送皆是修行,龙应台一个人的修行。初次看这三本书时,最喜爱的是孩子你渐渐来,“一个越是华蜜的人对华蜜就越简单体察”,这是目送中的一句话。这也也许是我喜爱孩子你渐渐来的缘由,后来慢慢的对敬爱的安德烈越读越有感受。不知什么时候也会爱上目送呢?因此,这本书会被我埋在书堆里,等将来的某一天,一个阳光像平常一样

5、落满肩头的午后,整理东西的时候,我又再次找寻这本书,起先翻读,那时我会是目光深邃地品读呢,还是抱着它泣不成声呢?也想把这篇读书笔记打印在纸上,日后还能回忆当时的青涩想法。“我们舍命地学习如何胜利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安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整理?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英勇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才智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气?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这

6、是我最喜爱的一段话。我们总在被教化如何不跌到,跌倒有多可怕。但其实可怕的是跌倒后就以为失去了一切,再也没有了站起来的志气。书中的龙应台扮演着许多角色,两个离家求学的孩子忧心忡忡的母亲,两个迟暮老人的雨儿,台湾文坛中一个不行或缺的领袖,在生活中修行的懵懂孩子。可修行的路必定是孤独的,因为才智来源于孤独的启发。书的封面是一个略显驼背的中年女人推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像是在回望着什么。单薄的背影,让人觉得有些心酸。看完全书,除了感动,也有对生命的无奈,总有几个人对你才是最重要的,以为过不去的坎忘不掉的人,多年后再提起也会愣一愣。“写出了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写出了缠绵不绝和绝然的虚无”。这是书最终一

7、页的读者评价,用美丽的文字道出了我内心的想法。华枝春满,悲欣交集。目送读后感3前段时间,我和儿子一起阅读了目送。这本书是龙应台“人生三书”的第三本,是一本情感性的文集。全书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别、挚友的牵挂、兄弟的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龙应台深邃、悲伤而又细腻暖和的文字,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对亲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相识。“我渐渐地,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静默地告知你:不必追。”这是目送中最为经典的句子,也是流传最广的。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

8、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感慨,更是一份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索。当子女长大了,自我意识起先觉醒,便不再像儿时那样亲近依靠父母了,此时尚未读懂人生中最深的亲情和眷恋;经过岁月的历练,光阴的浸染,当子女能体会这份浓浓的厚爱时,父母却已在时间的消逝中渐渐老去,最终留下的只是一个蹒跚的背影。读完全书,我掩卷深思,一缕淡淡的悲伤在我心间萦绕。比我高一个头的儿子即将中学毕业了,这也意味着分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回首这一路的携手,总有一些温馨的画面定格于记忆的深处,挥之不去。当我牵着他的小手,将他送进幼儿园大门时,他不停地回头,在人群中找寻着我,小小的眼眸中盛满了依恋,这时我的心总是变得很松软。一挤眼的功夫,他上小学

9、了,每天晚上,他坐在书桌前写作业,我捧着一本书读着,柔软的灯光下,这一刻静谧而美妙,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凝固,我们相处的时间再久一些。很快,儿子上中学了,随着学业的加重,他也越来越劳碌,我们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留给我的只是匆忙而去的背影。我有些失落,但很快又释然了:你有你的方向,而我不必追。人们常说,龙应台有一支从容的笔,一个个平凡的文字在她的笔下熠熠生辉,道破了世间百态,是我们人生的真实写照。我问儿子读完了这本书,有没有什么感悟?他沉吟片刻,告知我:“妈妈,我想到了两个字珍惜。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相处的每一段时间。”听了他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我信任,亲子阅读使得这本书在儿子的心里留下了

10、印迹,也为我们在心灵上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被书香浸染的光阴真好!目送读后感4我的脑海中总出现着这样的场景那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每一个人都要走过的路。路中,站着一个人,一个母亲。她看着,目送着,凝视着。孩子像迫不及待离开巢穴的雏鸟,义无反顾、毫无留恋地奔向那个他们心中的“远方”,奔向生命的绽放。可他们从没有回过头。从没有回过头。父母,已经饱尝人间疾苦哀伤,正在慢慢苍老、退化,用他们蹒跚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枯败、死亡。可时间却不让他们回头。不让他们回头。这或许就是目送。这本书中,作者用深邃的眼光、深情的笔触,缓慢而又悲伤地登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既有款款深情,也有绝决冷

11、漠。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能体会到人间深情以及离别惆怅。其中,我记忆深刻的是回家这一篇短小的散文。一个女儿牵着母亲,好不简单才把严峻失忆的她拉上了火车,而那母亲却闹着要回家。女儿明白,妈妈要回的“家”是一段时间,那曾经美妙、暖和的欢乐时间但她不得担心慰母亲:“这班火车会带你回家。”看过不由心酸。一个脑萎缩的病人,连最亲最爱的孩子也不记得了,却只记得“回家”。在这个时候,面对记忆的失去,生命的消逝,作者也只能看着,目送着凝视着,母亲在“回家”这个信念的支持下,越走越远。她固执得不让你追上。人生无非就是这样一场又一场的相送。当那英姿勃发的年轻的孩子脚步慢下来,面上沧桑起来,明白过来回头看看时,却只能望

12、见苍老的父母,相扶相依着,蹒跚地走向死亡。正如他们的父母中年时的目送一样。恒久追不上,赶不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现在这个节奏快得吓人的世界,不是全部人都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想一想父母的苦心,看一看时间的消逝。当某一天你明白了“停下来”时,其实就已经错过了。我不希望之后我的人生会有那么、那么多的懊悔、伤心,所以,不能总想着“之后”再去珍惜、去怀念,而应当从“现在”起先,作出一些变更。两本存折中写道:“金钱可以给过路的生疏人,时间只给暖和心爱的人。”多一点时间的付出,生命中就会有更多的美妙和暖和。或许,当爱人不得不“远去”时,我们只能看着,目送着,凝视着,但在离别来临之前,我会始

13、终陪着你,走好远好远的路,看好多好多的风景,说好多好多的话。就算南辕北辙,也请你,回回头。四目相对,相视一笑,足矣。目送读后感5有时,任何形式的爱都会感动人心。题记偶然,发觉书架上静静地躺着一本淡绿色封面的书目送,我在我的记忆中搜寻着,想要找寻一点关于这本书的记忆。可是很不幸,我好像并没有读过这本书。静静地坐下,拿起它,发觉腰封上有这么一段话“我渐渐地、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逝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知你,不必追。”这是全书的主旨所在。读完,发觉这本书讲的是父爱与母爱。可是这世

14、间的爱又岂止父母对我们的爱呢?我的思绪又被拉回了那个雨天,大雨倾盆,浇弯了树枝,浇折了小草,浇落了蝴蝶,浇湿了人群。因为雨势过大,所以我不得已,才连忙跑到一幢大楼底下,这才阻挡了淘气的小雨滴再跑到我的衣服上来游戏玩耍。不知是什么缘由,楼下的通道内停放着多辆有大有小,有新有旧,有轻有重的自行车,可能是自行车也想进来躲躲雨吧!可是通道原来就狭窄,加上这些自行车以及来来往往的人群,把通道堵得水泄不通。人们进出都要侧着身,渐渐的挪出来,以免一个不当心,就遇到了这些“硕大无朋”。突然,一个瘦削的身影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向四周张望了一会儿,皱着眉看着眼前的景象。他向通道左侧看去,发觉那

15、里还有一小片空地,便用右手托起一辆自行车的车头,左手握住三脚架,把它搬到左侧。然后把全部的自行车都搬到哪儿,一辆靠着一辆,排得整整齐齐。我看着这位气喘吁吁的老人,心想:他是看车的吗?不,不行能!那他是为了我正想着,就听见老人“哎呦”了一声,我望过去,就望见老人一手扶着腰,眉头紧皱,脸色惨白,我赶忙跑过去,扶着老爷爷,关切地问他:“老爷爷,你咋么了,没事吧?”爷爷头上布满了汗珠,虚弱地说:“年纪大了,不中用了,想当年一手就能提一辆呢!”我说:“爷爷,要不我扶您过去坐坐吧,我来搬这些“大块头”。老爷爷也点头了。我刚要搬时,才发觉那些自行车凭我一个人根本就搬不动。或许是老爷爷的感染,大家你一辆,我一辆地搬自行车,通道也慢慢宽敞通畅了。搬完,大家都静默离开了,我目送着大家的背影,眼眶也慢慢潮湿了,心里感到一阵阵的暖意。或许,这就是爱带来的感动吧!目送读后感6“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逝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静默告知你:不必追。”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是否猛烈的抖动了一下?目送中那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憧憬、所追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