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795927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 一、“麦田里的老师”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查阅资料:题目源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又名麦田捕手)一书。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子弟霍尔顿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反映出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在书中,霍尔顿描绘了自己的理想:“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

2、这样的事。我只是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麦田里的老师整本书的内容来看,李崇建老师主要记述的是他利用“萨提尔模式”教育引导各类问题学生的经过。他就像那个“悬崖边的麦田捕手”,随时准备捉住那些“跑到悬崖边”的孩子们,并负责把他们带到安全地带。可以说,这是一本教育问题学生的指导书。 二、为什么做“麦田里的老师” 当我立志成为一名老师时,站上三尺讲台时,内心也曾有所期许。它或许不像序言里“成为麦田的捕手守在麦田上、悬崖边上、拦住那些冲向悬崖的人”那样远大,但把孩子教好,教出好孩子曾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当我怀着美好的梦想,带上“灵魂工程师”的光环,登上三尺讲台。现实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课。孩子的问题总

3、是那么复杂,周而复始。书本上的知识用起来总是差那么一点。“困顿、困惑、困难”就开始出现了。“不要再告诉我理念或方法了,示范给我怎么做就好了”。哪有讲班主任管理的书籍。哪有管理问题学生的讲座。迫切需要实际可操作的方法。问题学生把我的教师梦打得支离破碎。而李崇建的这本书中大量真实而又感人的案例给我讲述一个个教育故事,生动、亲切、自然。其所提出的建议中肯可行,充满着教育的智慧,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理每一件事,对待每一个学生,富于实践性,带给我无限的思考:优秀学生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很多是相似的,但问题学生的成长经历各有各的不同。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着问题学生的大量工作,或滔滔不绝,或大声斥责,或冷言讥讽,或改

4、变不了他时进行劝退。为什么不能像李崇建老师那样把问题学生从悬崖边拉过来。其实问题学生难教难管,真正管好了是你生命中的财富。其实所谓的教师的成功和幸福就是学生给造就的,又其实问题学生的成长转变。这就是为什么做“麦田里的老师”。 三、怎样做“麦田里的老师” 麦田里的老师一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大人的内在世界,往往是师生或亲子关系的根本源头。当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如果大人能先回头整理自己的内心,明了自己情绪的根源,再逐一调整,那么大人与孩子都将获得令人欣喜的回馈。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如何才是真正的爱。值得我们深思。正如我们爱孩子,我们真心期望他们在学校学习快乐、学有所成,将来生活

5、幸福,能自立自强于社会。但,仅仅有这样一份真诚的爱心、这样一份期待就足够了吗。教育没有捷径,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李崇建老师说“无论孩子做什么选择,没有孩子想向下沉沦的。他们都想向上奋进,都想当一个有价值的人。这个目标和我们对他们的期望是一致的,那我们理所当然要和他们携手共进。”山毛榉、柚子、昆布、茉莉,这些聪明的孩子,或调皮捣蛋,或抑郁寡欢,甚至有自伤行为,问题多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与家长关系非常紧张,都不爱念书,都没有勇气去好好爱自己。他们有幸遇上阿建老师,找到了面对问题,改变自己的勇气,走向了自爱、自强的人生之路。从阅读中,我很佩服李崇建老师对于学生问题的了解、包容和豁达。李崇建老师的包

6、容与豁达,或许正应了那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想想曾经学生在不被我们了解的情况下,被责备,被处罚,这给学生留下了多少痛苦和心灵的创伤,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确实要有更多的了解和爱的艺术,才能正确引导和教育。特别是我们的问题学生更需要这样的爱与智慧。 具体做法是: 1、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在价值观认知方面,都要建立起“主文化”。 “主文化”,我的认识就是创建传播正能量的“场”。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传播正向文化传播的环境营造、活动设计都很重要,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一股正向的力量。 2、以“爱”为后盾,是建立规则的基础。 要建立主文化,不管是家庭教育还

7、是学校教育,建立稳定的规则很重要。阿建老师说,对于孩子,规则的建立,最好清楚简单,绝对不能多,父母、师长要以“爱”为后盾,而不是以军事化的管教为基础。 3、当孩子不符合我们的期待时,成人的应对方式将决定教育目标落实的成效。 本书中提出的萨提尔应对模式“一致性”的沟通方式是较传统应对方式(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之外的又一种方式。阿建老师认为,一致性的沟通姿态,目的并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真诚地表达自己,当教育者懂得更真诚地表达自我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清晰容易了。因此,教师在班级经营,父母在和孩子互动时,觉察并调整自己的姿态,更容易达到教育者的目标。 、给孩子“有价值”的正向肯定,是联接孩子

8、“渴望”层次的阶梯。 在我们遭遇的孩子中,一些特殊孩子不可避免,这些孩子常常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困扰,对于这些孩子的教育引导,不仅需要老师有耐心,更需要老师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我们可以运用“一致性”的沟通方式,通过与孩子的交谈、沟通,在了解孩子真实想法的过程中,体验孩子的情绪,表达自我讯息,努力挖掘有价值的正向能量,促进孩子向着自己“渴望”的目标行进。 教出好孩子,是家长、教师一辈子的梦想,而我们的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是不能期望用同一种教育方式就一定能获得高品质产品的过程,因此,在他们的成长中,虽然需要我们成人作出正向的引导,但作为成人特别是教育者,“如何教出好孩子”也许就是我们一辈子

9、需要“进修”的项目。 第二篇: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 麦田里的老师这本书是我感受颇深,语言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书中大量真实而又感人的案例给我们讲述一个个教育故事,其所提出的建议中肯可行,充满着教育的智慧,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理每一件事,对待每一个学生,富于实践性,带给我无限的思考。 李崇建作为一个体制外的教育工作者,为了糊口,维生选择了从事教育工作,但是他坚持不断学习,自我成长,将教育工作做得如此精彩,他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对萨提尔模式转化过来的技巧,在师生互动及班级管理中的使用之精彩演绎,让我大开眼界,顶礼膜拜。 首先,被作者对萨提尔模式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吸引了,为此专门上网

10、搜集“萨提尔模式”的相关资料。 萨提亚模式能让我知道很多成年人对个人生活的不满足感,以及成年后遇到的问题和困扰,都是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和限制造成的。一个小孩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是和他的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学习并发展出来的求生存互动模式,这种模式会影响他的一生。 萨提亚认为,无论旧有的成长模式带给我们怎样的经历和感受,都值得尊重和接纳。同时也认为,人类也不是被动的、无奈的被过去所限制,改变永远是有可能的。她相信人类已经拥有我们成长所需的一切内在资源,有能力掌管自己的生活。她说,“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而如何应对问题那才是真正的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和家庭教育中,我也会应用萨提亚的这种模式,在处

11、理和学生和孩子的问题上,应秉承的原则是: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欣赏你而不用批判你,你齐参与而不会伤害你,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离开你也无须言歉疚,批评你但并非责备你,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那么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而且能彼此润泽。 其次,是书中关于“正向好奇”,“正向好奇”不是敷衍孩子,不是虚伪地跟孩子说“好棒喔”,而是一种真正的探索。一般人的赞美,都属于表象层次的称赞,并非聚焦于真实,反而落入“虚伪”、“敷衍”或者“安慰”,无助于启发孩子。 启聪部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上课的语言很难丰富,即使语言丰富了,同步的手语却很有限,例如“好”,“很好”,“非常好”,“不错”,“太好啦”,“你很棒”,“

12、你真棒哦”,“对的”,“正确”这些词语的手语都是竖大拇指,但是语境和语意是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讲话时要有表情,赞美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狂热的,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热情,相由心生。 再次,当读到有创意的“烂”作文-“千树成林”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让我回想起了小学时的一个人,一件事,小学同学的名字到现在还能记得的已经不多了,但是有一个叫李友红的同学我记忆犹新,对他充满了愧疚,那时是小学五年级,我当时是班长,农村村小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我们班的语文老师不负责任,上完课就外出打牌,有时竟然忘记上课时间,还要学生去找,作业也是很久不批改,等要检查作业时,语文老师就让我他房间帮忙改作文,他自己有事出去

13、了,说实话,当时还是很高兴的,帮老师做事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情啊,并且能够用红笔在别人的作业本上写字了,并且老师还只叫了我一个人,更是看重自己,兴奋的开始了工作,语文老师让我先看看他是如何改作文的,于是我就像模像样的批改了起来,仿照老师写评语。改到李友红的作文时,他的字确实太乱了,简直无法辨认,我不知道改如何修改,于是我看看前面两次老师是如何批改的,只见两篇作文老师只写了三个字“鬼画狐”,于是我也模仿老师在剩下的几篇作文后面各写了三个字“鬼画狐”。 这件事情过去十多年了,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内疚,那个同学读完小学就没有继续念书了,幼小的心灵哪能经得起如此般的打击,差生就是一样造成的,如果说他是一个受

14、害者,我曾经也许是一个小帮凶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意识到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大,中小学阶段,特别在意每学期期末的教师评语,中学时期很看重老师在作文本上的评语,看有没有表扬的话,自己得到的评语是不是比别人少,从评语也可以看出老师是不是在认真批改,评语是不是写少了,是不是在敷衍我,对自己的评价是否客观,记得高三时自己的一篇作文被老师选中在全班做范文读,高兴得中午没有吃午饭。 现在我也是一名教师,曾经做过两年的班主任,很慎重给学生的每一个评价,真情实意的赞美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尽可能的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我的做法是将每个学生的评语栏写满,首先从表面让学生感觉老师对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即使学生某

15、方面没有做好,也是用“希望”、“建议”、“期待”、“祝愿”等正向词语去引导、激励他。 再次,谈一谈卷三课业与学习中的当孩子学习成效不彰显,面对数学困难时的态度,我很认同作者的意见,要想学好数学,首先要从接纳数学,从内心不排斥,也就是面对数学的态度,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对自我的学习状况有所察觉,意识到自己想要学好,而不仅是想要或是知道要学好而已。一旦意识到要如何面对数学,便能有所突破,一旦突破,便能建立自信,建立新的学习习惯,这就是自主学习里的一环。 这里我也说说自己学习数学的一点经历,我感觉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和弟弟都是学理科的,都是数学较好,现在还是校友,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要从我父亲说起,他读书时语文很好,字也写得不错,就是怕数学,所以很注重对我们数学的培养,记得小时候每当我要看课外书或是买字帖练字时,父亲就很反对,他说字很容易就练好的,平时作业认真书写就行了,数学学得好的人,语文纵差都会有个七八成,而语文学得好的,数学不一定能学好,让我不要花很多时间在语文和练字上。所以每当我读书或是练字时,父亲就会拿一些数学难题考我,让我做很多课外练习册。后来弟弟读书后,父亲也是这样要求他的,所以我们都很偏科。后来考大学时我们都怪他当初重理轻文,没有正确的引导好。 现在想想,也可以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希望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成为强项,就像现在的我,体艺方面很差,感觉很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