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简答题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7958343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简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教育简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教育简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教育简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教育简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简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简答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工作对象都是正在成长发展的学生;(3)根本目的都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德育的要求,因为德育决定着心理健康教扩展了德育的方法,增加了德育的途径,巩固了德育的基础,强要认识到人是有差异性的,青少年也不例外,他们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值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消除这些特点与差异,而是要使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合适而完美地展示出来。也可以说,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所在。(2)强调差异性,也就是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样,因材施教,有的放 矢,重视个别差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 最终

2、实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6、保密性原则的涵义与贯彻要求1、涵义【识记】: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 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2、贯彻要求【领会】:在心理健 康教育过程 理和行为的困扰、矛盾冲突等。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对所有这些信息保密,除此之外,还不得对外公布求助学生的姓名 拒绝任何有关求助学生的调查,尊重求助学生的合理要求等,这些都是保密的范围。不过,替来访学生保密也不是绝对的, 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解密。五、案例分析 小明与小丽是某重点高中二年级学生,小明比较外向,小丽比较内向。两人是同桌,平时在学习

3、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 关心,关系比较亲近。最近,班主任杨老师发现小丽上课心不在焉,好像心事重重,就找小丽谈话,小丽犹豫了一会儿, 才告诉老师,小明最近给她写了封求爱信,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杨老师让小丽把信交给他,小丽先是不愿意,杨老师说, 你要不交,我就找你家长来,小丽害怕老师叫家长,就把信交给了杨老师。当天晚自习,杨老师以这封信为依据,在全班 同学面前公开批评他们两人谈恋爱。小明先是摔门而出,小丽随后也哭着离开教室。第二天,他们俩人都没有到校。 请你根据这段材料分析说明杨老师的做法是否恰当?如果不恰当,主要违反了心理健康教育哪些原则?可能造成什么后 果?阜亜ZE令心理健康教育简答题1、健康的

4、涵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2、心理健康的涵义: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 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综合而言,心理 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3、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1、统计常模2、社会规范 3、生活适应4、临床诊断5、主观经验(一) 4、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界定:智力正常是基础,关系协调是关键,情绪状态是表现,人格完善是结果。自我意

5、识正 确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平衡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情绪乐观向上人格统一完整智力水平正常四、简答题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涵义: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很明确的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定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 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2、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识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

6、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识记】:(1)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 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3)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心里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两者的不同点:(1)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而德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原理;(2)学生观不同:德育视学生为塑造对象,而自身为塑造者;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把学生视为求助者、当事人,而自身为服 务者、协助者;(3)目标侧

7、重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和矫正上,以帮助学生雕塑健康心理、提高学生的心 理素质、开发潜能为目的;而德育重在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塑造和改变,主要是按社会和国家的要求来规 范学生的行为,以帮助学生解决社会倾向问题,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工作内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格、职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和教育,而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方向、思想意识、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5)工作原则不同: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明确的政治倾向,要求旗帜分明。心理健康工作者,不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而是 培养学生的抉择能

8、力,由学生自己作出合理的判断。德育带有公开性肯定奖励或否定、批评、惩罚,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强 迫学生接受,更少采用批评和惩罚。德育工作鼓励学生勇于承认错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强调为当事人保密;(6)方法手段不同:德育工作常用的方法有谈话、说服教育、批评表扬、榜样示范、环境陶冶、实践锻炼等,而心理健康 教育采取的方法有会谈、心理测量、角色转换、行为矫正等。两者的相同点:(1)他们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两者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具有紧密的联系。(1) 育的方向;(2)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德育的内容, 化了德育的地位和功能,使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其他教

9、育获得了更为和谐的统一。因此,两者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 相互替代。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应,更似鸟 之双翼,不应缺一。4、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全体性,差异性,主体性,整体性,发展性,活动性,保密性5、差异性原则的涵义与贯彻要求1、涵义【识记】: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 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贯彻要求【领会】:(1) 活经验和价中,尤其是个别教育与辅导过程中,学生会向教育者泄露很多个人的秘密、隐私、缺陷,以及由此

10、而产生的心答案要点:1、不恰当 2、主要违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保密性、差异性、教育性等原则。3、可能造成的后果:(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四、简答题1、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源(一)心理卫生运动的影响: 1、20世纪30年代,教育家吴南轩先生在南京中央大学心理系开设心理卫生选修课,开创国 内高校之先河。并在中央大学旁观杂志上开辟心理卫生专栏,可谓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萌芽。 2、1930年5月5 日,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美国召开,刘瑞恒与会并当选为名誉副会长。3、1936年4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南 京正式成立,从而揭开了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序幕。4、1944年,我国医学心理学创始人,中国心理

11、卫生学会发起人之一的 丁瓒,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卫生实验室、咨询所和门诊部,开展较为系统的心理卫生和医疗工作。(二)职业辅导工作的促进: 1、1916年,北京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首先倡导职业辅导工作,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 与兴趣,选择适应的职业和学科。 2、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这是当时我国惟一的职业辅导机构。2、中国内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1、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引入: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在心理卫生领域开始出现。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重新成立,1986年底,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青少年心理卫生学术交流

12、会。以此为标志,心理卫生运动开始了向教育界的发展,从而对学校心理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心理卫生得以恢复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我国的高等学校获得了最早的重视和发展。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成立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989年,上海市成立了中小学心理 辅导学会,该协会是全国最早以推广、研究、普及提高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宗旨的专业性学术团体,为上 海市乃至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探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一些学者走出国门,到海外系统学习心 理咨询与辅导;同时,国外与港台的学者也陆续到内地讲学

13、,推动了大陆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全国的心 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也十分活跃,各种学术组织纷纷成立。党和政府在这一时期也开始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3、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起步: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 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校教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内容;1999年8月,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就心理健康教育问 题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做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和规定。由于得到 了政府的支持,许多高校和中小学都系统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20

14、01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2 年4月,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2002年9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纲要。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高效发展。3、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问题;思想观念上重视不够不同地区间差异较大专业化队伍尚待建立理论指导力尚显不足实 际操作规范性不高4、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展望(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化;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科 技化;(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五)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化。五、案例分析 以你所在的学校为例,谈谈目前我国

15、中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答案要点:结合本校实际,从思想观念上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地区与学校间的差异,专业队伍的建立与设施的配备状况,专家、理论 指导与研究状况,实际操作的规范性状况,师生受益状况等方面分析说明并提出解决办法。四、简答题1、自我认识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自我认识的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训练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况(比如身高、体重、 体态等),心理特征(比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比如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异性关系)进 行正确的认识,力求培育和发展个体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自我概念的一种教育活动。正确

16、认识自我,对自己有一 个较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是主体自我接纳、自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2、师生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涵义与措施A. 师生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交往互动而形成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的人际关系。所谓师生关系的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 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指导、训练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形成一种友好的、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的教育活动。B. 师生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因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性地位,所以师生关系的促进和改善应该以教师 为重点。教师改善师生关系的方法措施是:(一)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二)注重师生互动,关注每一 个学生的学习;(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的自由交往;(四)采取民主的教育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