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同化、顺化、平衡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7956501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同化、顺化、平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同化、顺化、平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同化、顺化、平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同化、顺化、平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同化、顺化、平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同化、顺化、平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同化、顺化、平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一一同化、顺化、平衡( 1)同化 (assimilation)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 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 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 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 自身的一部分,就象消化系统就营养物吸收一样。所以,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 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 变化表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随着个体认识的发展,同化经历下列三种形式: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相同的重 复反应;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

2、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 同反应的能力。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 杂的同化形式发展;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 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 2)顺化( accommodation)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一适应特定刺激情 境的过程。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 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 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可见就本质而言,同 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 作用。显然,从整体而言,如果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化,那就谈 不上发展。尽管同化作用在保证图式中去是十分必要的,但 是,同化如果

3、没有它的对立面 -顺化 -的存在, 它本身也不能 单独存在。换言之不存在纯粹的同化。当然,如果没有与顺 化相对应的同化,也就没有顺化可言。皮亚杰用同化和顺化 过程来说明认识,旨在表明这样的观点:一切认识都离不开 认知图式的同化与顺化。认知既是认知图式顺化于外物,又 是外物同化于认知图式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皮亚杰 应用同化与顺化的过程,对行为主义的著名公式STR进行了改造,提出了 S(A )R 公式。他指出:“一个刺激要引起 一个特定的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需有反应刺激的能力, 因此,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这种能力。感受性自然是依存于作出反应的能力的。所以这个公式不应该写作SR,而 应该写作SR

4、 (换用图片),说的更确切一些,应写作S (A)R。”S (A) R公式运用同化概念,皮亚杰对行为主意的著名公式SR进行了改造S-R的含义是指一个刺激可以引起一个特定的 反应。皮亚杰认为SR公式的最大缺陷在于它没有表现出 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他指出: 一个刺激要引起一个 特定的反应, 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需有反应刺激的能力, 因此, 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这种能力。感受性自然是依存于作出 反应的能力的。所以这个公式不应该写作SR,而应该写 作SR,说的更确切一些,应写作S(A)R。它的含义是说,当外部刺激S作用于机体时,机体并不是消极的接 受这一刺激,而是首先利用自己现有的图式进行过滤改造, 使

5、之变为组织所能吸收的形式。刺激这样被同化,就是客体 作用于机体、机体改造客体的结果。皮亚杰认为客体被机体所同化就是被机体所改造,因此 S(A)R不是一种直观的、机械的反应,而是机体改造环 境的过程。皮亚杰指出,S(A)R在各个水平上都存在。 在生物水平上,有生理同化,它的作用是对机体摄入的物质 进行改造,使之变成机体组织的营养;在感知运动水平上, 有心理同化,它表现为把外部信息同化到动作结构中,使动 作获得协调;在理性水平上有认识同化,它把外部信息变为 概念推理的形式,以丰富主体的认识图式。 皮亚杰把S (A) R从生物水平一直扩展到认识水平,充分说明在环镜面前, 机体以及认识主体从来都不是被

6、动的接受者。在各个认识水 平上都存在着机体和主体对外部世界的改造过程。这种改造 随着生物水平-心理水平-认识水平的发展而日益加强。越 是在高级阶段,改造越充分,主体的能动性就越大。所以皮 亚杰指出?quot;对S-R公式提出的这种修改,绝不只是出 于单纯追求准确性,也不是为了理论上的概念化;这种修改 提出了依我们看来是认识发展的中心问题。 但是,S(A)R仅仅说明认识过程的一个方面一主体对客 体的改造,而不能说明另外一个方面客体对主体的改造, 这样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还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还需 要加入与同化过程相对应的另一个过程顺化。顺化是当客 体作用于主体而主体的图式不适应客体时,调整和改

7、变主体 图式,使之适应客体的过程。与同化作用相应,顺化也存在 于从生物水平起到认识水平止的各个水平上。由于同化表明 了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而顺化表明了在客体得到改造的过 程,所以,同化和顺化这一对机能代表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以上摘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雷永生等著,人民 出版社, 1987 年版3)平衡( equilibration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 衡状态向另外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平衡过程是皮 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 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就一般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 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

8、的平 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 个体便会作出顺化, 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 衡。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 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 所以, 皮亚杰认为: 智慧行为依 赖于同化与顺化这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 渐稳定的平衡 (皮亚杰, 1980 年)。需要重申的是平衡状态不是绝对静止的,一种较低水平 的平衡状态,通过共同与环境相互作用,就会过渡到一种较 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平衡的这种连续不断的发展,就是整个 人知发展的过程(皮亚杰, 1981 年)。皮亚杰认为,平衡有以下三种:第一种平衡是同化和顺化之间的联系。在个体和外部刺

9、激结构之间有一个平衡;个体的结构顺 化新呈现出来的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被同化到个体结构中 去。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在个体和外部刺激结构之间有一个平衡;个体的结构顺 化新呈现出来的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被同化到个体结构中 去。例如,新的刺激使个体的认知发生顺化,然后再将它同 化到个体的认知图式中去,以达到一种平衡。所以,只有当 同化与顺化交替发生处于一种均势时,才能保证达到某种暂 时的平衡。在一项实验中,实验者要求儿童先在 F 瓶中盛满水(灌 到瓶颈为止)倒入 A 杯中;再以同样方式把水倒入 A 杯中, 以表明 A 与 A 中的水一样多。然后要儿童打开开关让 A 和 A流同样多的水到 E和B中去,

10、儿童常常在E和B中的水处 于水平线时就停止了,认为 E和B杯中的水一样多,这时让 他们把E和B中的水流入两个相同的杯子C和C中。显然,儿童会发现自己的想法与观察结果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 解决过程就是一种平衡的过程。第二种平衡是个体图式中子系统的平衡。皮亚杰认为个体都有若干个认知图式,而每一个图式都 由许多分系统组成。例如,大小比较系统中,长度、数量等 都是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经常以不同的速率展开。在建构中,如果子系统之间没有平衡,就不可能有新图式产生。个体知识中子系统间的关系子系统是指不同领域的结果,例如数、长度、距离和时 间等。由于这些子系统是以不同的速度形成的,所以它们之 间可能会产生冲突

11、。例如,儿童在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可能会作出两种对 立的判断,但却没有认识到它们的矛盾。在一项实验中,皮亚杰给儿童一排杯子和一堆蛋,要求 儿童取出刚够放入所有杯子的那么多蛋,儿童能够用一一对 应的方式,即在每只杯子下面放一个蛋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但是,当皮亚杰合拢或散开其中的一排时,儿童就会断言有 一排多一些。也就是说,儿童关于数的知识与长度的知识之 间出现了矛盾。随着儿童认识的发展,他们会意识到这两个 判断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两个系统之间的不平衡。解 决这种矛盾的过程就是一种平衡的过程。第三种平衡是一种调节个体部分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 关系的平衡。在皮亚杰看来,一个人的整体知识始终在被分 化成各个部分,然后又把各个部分整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知 识。由此可见,平衡是个体在连续不断地与环境交互作用和 变化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