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沥镇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795579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沥镇中考模拟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沥镇中考模拟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沥镇中考模拟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沥镇中考模拟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沥镇中考模拟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沥镇中考模拟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沥镇中考模拟语文试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沥镇2013年中考模拟考试语 文 试 卷说明:1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共五大题,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能超过120分。3本试卷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在答题卷上作答,不能答在试卷上。4其余事项见答题卷。语文试卷 说明: 1、&n 第I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n卷(选择题共20分)bsp; 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0卷(非选择题),共五大题,10页,满分1分)1.选出下列各项词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玷污(di

2、n) 堕落(zhu) 锲而不舍(q ) B、嫉妒(j) 咀嚼 ju 浑身解数(xi)C、溺水(n) 蓬蒿(go) 销声匿迹( n)D、聒噪(ku) 匀称(chn) 广袤无垠(ru)2.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在凛洌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B、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密。C、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敝。D、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3选出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 。我永远追求_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

3、出 的神气。 A、迫切 安静 不容置辩 B、急切 平静 不容置辩C、急切 平静 不屑置辩 D、迫切 安静 不屑置辩4. 选出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 )A、教师肩负培养大批科技队伍的重任。B、通过老师耐心地讲解,她终于明白了“之”字的几种用法。C、附中全体教工,在党委的热情关怀下,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D、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5. 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 )如果浪费个人时间,蹉跎年华,虚掷生命,是个人的损失。而浪费国家和民族的时间,造成历史倒退,则是亿万人民的损失。因此赢得时间,接受挑战,为民造福,没有不能创造的奇迹。最大的浪费是时间的浪费。时间孕育机

4、遇,机遇来自时间。A. B. C. D.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第10题。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

5、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6. 选出下面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B. 贤者能勿丧耳(丢掉) C. 蹴尔而与之(脚) D. 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 7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为宫室之美”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 )A人皆有之 B舜发于畎亩之中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D吾妻之美我者8. 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6、 A. 呼尔而与之(大声叫着他的名字给他)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到我吗) C. 乡为身死而不受(在乡下宁愿死也不肯接受) D.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9. 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本文提出的主张是一个人在生命与大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就要舍生取义。B. “舍生取义”这种思想不是人人都有,只有贤者才有。 C. 有些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D. 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把生命看得无比重要,就会干出苟且偷生的事,就会避患。 10. 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第一段主要是运用举例论证

7、和比喻论证,第二段主要是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B. 文章主要使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同时也结合了一定的记叙和描写。 C.第二段采用了排比和对比手法,给文章增加了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观点更加鲜明。D. 文章使用设喻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以“鱼”喻“义”, 以“熊掌”喻“生”。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00分)卷(非选择题),共五大题,10页,满分1三、积累与综合性学习(共15分)11.默写或按要求填空。(每小题2分,共10分)(1)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马作的卢飞快 , 。(辛弃疾破阵子)(4)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郦道元在三峡中,用“_,_”写出了春冬之时,人们俯视江面所见的水色各异、风光秀丽的景象。12. 阅读下面的语段,请你根据人物事迹写一段颁奖词。要求:必须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人物事迹】郎朗是世界古典音乐新一代领军人物,被誉为“当今世界最年轻的钢琴大师”、一位“将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一部“钢琴的发电机”、纽约时报称郎朗为“古典音乐界中最闪亮的明星”,他曾说道“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非常的自豪,我希望我的音乐能够作为一个桥梁,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音乐、中国的优秀传统,全面地推向世界。”_四、现代文及名著阅读(共

9、35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第13至24题。(一)炉 火 臧克家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忙,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呵,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挡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

10、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室,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里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是有点清冷,而我的写作间兼寝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暴烈,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

11、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每晚,我必卧在床上,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边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

12、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味地回忆到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的情景。火,以它的巨大热力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冲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也有相同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心灵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13.作者在文中揭示了“炉火”的哪三个特点? (3分)_14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3分)_15文章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写炉火,请结合第4、第5自然段中的例子分析其作用。(3分)_16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3分)_17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3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