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7954604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素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元素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元素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元素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素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 元素(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泰安第六中学 吴乃军【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

2、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该主题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1.化学元素论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2.该主题知识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该主题知识拓展学习及与现实生活的了解。该主题知识拓展学习:元素概念的发展;该主题知识与现实生活的了解。【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化学元素观是化学学习中的核心观念。化学元素观的建构有利于对物质世界形成

3、有序的认识,有利于形成化学的思维方法。化学元素观建构的基本策略是在元素概念基础上形成物质的基本分类,在原子结构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元素是如何形成物质的,在元素周期律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元素性质研究的基本模型,在专题性学习中建构化学元素观,在元素观指导下的应用性学习中丰富元素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了解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形成学生的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分类观、化学价值观等二、教学设计

4、思路: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从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三、教学设计策略:(一)、该主题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1.元素的概念,认识氢、碳、氮、氧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元素。从元素认识的历史领悟元素是物质组成的原始成

5、分。以典型化学反应为载体,让学生领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由组成元素决定。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做出微观解释,得出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从而理解为什么一百多种元素可以组合成如此庞大的物质世界。元素的应用。2元素符号建立宏观物质和微观原子的了解;用元素符号来表征元素;元素符号意义的理解与运用。(二)、学生常见错误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1.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2.从元素组成区分物质类别学生容易出错;3.应用元素概念对化学反应进行分析或推理学生存在困难四、教学目标设计: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6、识;(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2过程与方法:(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