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参考word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795415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8.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参考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参考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参考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参考word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参考word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参考wor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参考word(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两个主要阶段。 新国际贸易理论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兴起, 它不断将新的经济学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从纵深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学。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形成国际分工,使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生产成本差距,各国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开

2、展国际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在容纳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由于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存在着贸易的可能性。1933年俄林在他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家贸易书中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 ,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供给能力不同,进而引起生产率的差异,也就是说,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如果一国某种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相对比较低,因而生产时要大量使用这种资源的商品的成本就会比较低。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格

3、局的预测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 ,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而且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的。至此,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最终形成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般来说有两个核心:即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优势来自于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则认为相互依赖的多种生产要素的差异即资源相对丰裕度是比较优势的源泉,因此要素禀赋学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

4、和发展。传统贸易理论此后的半世纪一直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绝对统治地位。二、传统贸易理论遭到的挑战与新贸易理论的萌芽传统贸易理论遭遇来自实践的挑战有三个方面:一是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根据赫一俄贸易理论,用他所创立的投人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证的结果却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结论,从而引起了轰动。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验证的结果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西方方经济

5、学界掀起了狂热的解释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二是比较优势陷阱。随着国际贸易深化,人们发现,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的现象,以推荐精选此诞生了“比较优势陷阱”的概念。三是产业内贸易。1960年代之后的国际贸易发展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而是要素禀赋十分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二是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大量的贸易不是在要素禀赋差异可以清楚辨识的产业间进行 ,而是在要素禀赋基本一致的产业内进行。1990年资料表明,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比利时、卢森堡、法

6、国、荷兰和澳大利亚这 10个发达国家,若用 181组商品(3位数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产业内贸易强度进行调查,其平均产业内贸易比例接近 60 。综上所述,虽然传统的贸易理论的经典性不容抹煞,但它的局限性已暴露得越发明显,新的贸易形势需要有新的理论来说明与指导,于是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三、 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新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为解释随之出现的新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假说,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应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差异性产品等一系列假设前提来探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

7、易发展的新的动因。让我们对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进行一个梳理。(一)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在传统贸易理论模型下,生产的规模报酬是不变的。但事实上很多行业都存在生产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的规模经济的特点,而规模经济的存在是市场不完全的主要原因,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贸易的产生和贸易格局的形成。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等把规模经济理论引入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来,修正和发展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的生产者都在生产的多样化和单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之间进行选择。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的最终选择是单一产品或少数产品的规模生产,以达到规模经济。而国内消费者对其它产品的需求则需要从其他

8、国家进口来满足。所以,在规模经济条件下,一国只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并跟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这样,各国不仅生产者得到了规模经济带来的较高的利润水平,消费者也享受到了较低的价格和产品多样化带来的较高的福利水平。1.垄断竞争模型 垄断竞争模型从内部规模经济的角度, 解释了国际贸易是如何通过规模经济来影响各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福利的。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面临的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这就意味着垄断厂商在市场足够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控制产量从而控制价格,进而获得超额利润。所以,市场规模的大小就决定了垄断厂商的利润水平。垄断竞争贸易模型就是建立在贸易能够扩大市场规模这一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国际贸易的意

9、义就在于能够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市场,厂商可以打破单一狭小的国内市场限制 ,扩大专业化生产规模 ,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并从别国进口其它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所以,这时即使两国在技术、要素等方面没有差异,规模经济仍为互利性的贸易提供了机会。2.相互倾销模型推荐精选 相互倾销贸易理论是布兰德和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的相互倾销模型”中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寡头垄断厂商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将增加的产量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的价格销往国外。从表面上看,在国外市场上产品的销售价格是降低了, 但是从全部产品所获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 如果这种销售不影响在本国销售该产品的价格,那么厂商所获得的总利润水平

10、却提高了。同理 ,其他国家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策略将增加的产量销往对方国家市场。这样,在相互倾销贸易理论中,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 具体来说,寡头垄断厂商如果扩大产量,且在国内市场销售,就会造成产品价格的下降,从而引起厂商利润的下降。但如果寡头垄断厂商将扩大生产的产品销售到国外市场,在市场分割的情况下,即使厂商在国外市场的产品售价低于国内同种产品的市场售价, 国内市场的利润也不会下降,由此寡头垄断厂商在国际贸易中既获得了规模经济带来的利益,又享受了超额利润。这样,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具有垄断厂商的国家之间即使在产品技术等各方面没有差异的情况下,也会产

11、生产业内贸易。(二)技术差距理论 1959年,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认为, 在两个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国家间,由于技术模仿时滞和需求时滞的存在,会使国家间存在技术差距, 先行进行技术创新的国家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而当技术随着国际贸易相互传递时 ,技术差距就会逐渐消失 ,该国的贸易将持续到其他国家的生产能够充分满足国内需求为止。技术差距理论还指出了技术变动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技术外溢。技术外溢是指一经济主体在贸易或其它经济行为中不自觉地输出了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克鲁格曼建立模型说明了技术外溢对国际分工的作用。模型中

12、, 假设A、B两国生产一系列产品 ,其中A国在一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最初的生产优势。由于技术外溢在国内的传播速度比在国际上的传播速度快, 会使 A国国内的企业间由于技术学习,有共同加速发展的可能,原来的比较优势增强。因此, 国内技术外溢会使各国间的技术差异扩大。该理论说明,一旦最初的国际贸易格局形成,国内技术外溢倾向于扩大两国间的技术、生产上的差距 ,而国外的技术外溢则倾向于改变一国原有的比较优势。二是技术创新。也称为开发性技术进步。一般地,一项新技术的开发研究要付出较多的人力和财力 ,一方面,发达国家有较多的资金用于开发研究, 在科技开发的人力资源方面同样也具有较大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开

13、发研究的“风险”的存在,使得新科技研发的机会成本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在资金、人力方面不具有优势,在科技研发方面则容易成为“风险厌恶者”,主动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较小。这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自然越来越大,而发达国家间由于技术水平上的相似性,其贸易量会远远大于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量。这就是当今国际社会中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额比重逐渐加大的重要原因。(三)差异产品理论 差异产品指的是同一产业或产品集团内的众多企业生产的有差别的产品。产品差异可分为水平产品差异和垂直产品差异。垂直产品差异是指同一类产品在档次、质量、等级上的差异,水平产品差异是指同类产品在同一档次上的细节的差异。产品的差异

14、化和多样化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从而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消费者对垂直差异产品的需求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推荐精选, 而对水平差异产品的需求则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偏好。 1977年 ,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建立的 DS模型,阐述了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企业生产规模经济的两难冲突问题。在具有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倾向于扩大规模生产同一类型同一档次的产品以获得规模经济, 因此,对生产者来说, 产品差别越少越好;而消费者由于需求的多样化则要求产品要具有多样性,即产品差异。所以,在没有国际贸易的前提下,企业的规模经济与消费者的多样化产品需求是矛盾的。在参与国际贸易的时候,由于各国在不同产品上或不同档次

15、的同类别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由此产业内贸易产生。就水平产品差异而言,消费者偏好越是相同的国家产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对于垂直差异产品而言,则收入水平越相似的国家产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此情况下,出口方获得的贸易利益是不完全竞争厂商获得的市场势力与规模利益的总和;进口方利益是从消费者消费差异产品中获得的消费上的满足,及其福利水平获得的提高。(四)需求贸易理论 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从供给角度来阐述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 ,更多的理论家从需求角度来寻求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条件及贸易利益。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

16、相互需求理论,开创了从需求角度研究国际贸易的先河,该理论不仅阐述了需求如何影响国际贸易,还论述了在需求影响下国际贸易条件的变动方向和贸易利益的分配状况问题。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穆勒的理论仍属于传统贸易理论范畴。真正从需求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原因的是代表性需求理论。 代表性需求理论又称作重叠需求理论。与相互需求理论不同的是,代表性消费需求理论将需求与产品差异结合起来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代表性需求理论的提出者是瑞典经济学家兰德,他指出,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者说是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就是一国的代表性需求。一国的生产者只有专门生产代表此水平的商品才有可能达到规模经济,而这又使得国内生产无法满足国内其他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同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