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7951209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资源2班一 名词解释1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2 区域地质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3 构造旋回: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4 构造序列:是指按各次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或相对的先后关系排列而成的构造演化顺序5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具有较强的刚性。6低速高导层: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

2、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7地槽:是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 8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9复理石建造: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呈韵律性交互出现。10磨拉石建造:建造物质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11构造回返: 地槽从前期下陷活动转变为后期强烈褶皱上升的构造状况变化12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一套综合地

3、质体。13板块三联点: 如果有三个板块相交,分割三个板块的边界交会于一点。14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15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或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16蛇绿岩套:是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和深海含放射虫的硅质岩的共生组合体,代表了洋壳的典型剖面。17双变质带:两个板块相撞,在俯冲一侧的上面和仰冲一侧的下面,由于海沟热流温度较低,带着冷岩石俯冲,再加上下冲的压力很大,常常形成以蓝闪石片岩为代表的蓝片岩带(其中

4、杂有大量玄武岩和蛇纹质岩石),称为高压低温变质带。在仰冲板块的一侧(相当岛弧或大陆边缘的火山岩带),其下俯冲带因摩擦熔化消失,导致岩浆的形成、侵入或喷出,并常在侵入岩的接触带上形成低压高温变质带。18克拉通:是指在地质历史的很长时期内下沉的区域性的坳地,是地壳上已经稳定的和很少遭受变形的部分。19热点:是地幔中位置相对固定和热物质长期活动的中心,它们向活火山提供岩浆20热地幔柱:是在深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一股上升的热塑性物质流从核-幔交界处或上、下地幔边界处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21冷地幔柱:是由滞留在上、下地幔界面附近的板片构成的下降地幔柱,是以巨石状下落的物质移动。22

5、 造山带:在构造事件中因褶皱和其他变形作用形成的线状延伸地带,包含上层山脉的形成、逆掩、褶皱、断裂等过程,以及深部的塑性变形、变质与岩浆作用等,其形成过程属于构造活动带范畴,后期多数呈现为山脉隆起带。23 构造事件: 在构造阶段中所产生的汇聚事件,一般以不整合面为标志。24沉积盆地:首先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才能称为沉积盆地;其次,沉积盆地是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状态的地区,或者说未经过造山隆起的沉降地区。 25深断裂:是规模巨大向地下深切而且发育时期很长的区域性大断裂,其切割深度可达下地壳,甚至切穿地壳伸入地幔,具有切割深度大、空间延伸远、发育长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二填空题1 宇宙的年龄为13

6、7亿年、太阳系约形成于前100亿年、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2 万天丰(2004)地球非对称性动力学解释:非对称的经向三环地幔对流模式3洋壳的结构:未固结的沉积物、固结的沉积物、厚度不到5公里的辉长岩层或玄武岩。4地球脉动说=槽台说,地幔对流-传送带模式=板块学说,热点-地幔柱动力说=地幔柱学说5可将地台划分为地盾、地轴、台坳、台隆和台褶带等二级的构造单元。6 复理石建造褶皱回返前奏、磨拉石建造的出现地槽封闭7 我国的地台有:华北地台、 塔里木地台、扬子地台等 地槽有:天山兴蒙地槽系、秦祁昆地槽系、滇藏地槽系、华南地槽系8 据构成板块的岩石圈类型,板块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9 板三个超级地幔柱

7、:南太平洋和非洲超地幔热柱,亚洲超地幔冷柱。10 沉积盆地按成因机制可分为重力、热力和应力趋动三种模式11 造山带的类型:俯冲、碰撞、板内12 俯冲造山带包括弧前体系、弧后体系和被动陆缘体系三部分13 碰撞造山带一般由高原、逆冲带、前陆挠褶带和后陆变形带四部分组成14 碰撞造山带,可归并为挤出型、上驮型、穹隆型与底辟型四类。15 变质核杂岩的四个组成部分:变质杂岩核、糜棱岩带、剥离断层、正断层系16 现代板块构造大阶段在我国分为新构造阶段、喜山构造阶段、燕山构造阶段17 扬子(华北)古板块构造大阶段中太古代末、新太古代末和古元古代末;18 华北(扬子)始板块构造大阶段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末和新

8、元古代青白口纪末19 中国陆区的断裂划分的四大断裂系统: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太平洋以及贺兰-康滇四个大的断裂系统。20 中国的四大造山系:天山-兴蒙造山系、大-秦-祁-阿-昆造山系、青藏滇西造山系和华夏西太平洋造山系四大体系21 我国沉积盆地的主要类型(并举出实例):裂陷构造环境的盆地、 聚敛构造环境的盆地、 走滑断裂构造环境的盆地、 克拉通构造环境的盆地。22 按板块构造的观点,盆地划分为伸展盆地、挤压盆地、走滑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四大类型23 碰撞构造环境下盆地包括:弧前盆地、弧间盆地、弧后盆地24 裂陷构造环境盆地包括:陆间裂谷盆地、陆内裂谷盆地、被动陆缘盆地、坳拉谷盆地25板块俯冲的三

9、种类型::包括A型俯冲、B型俯冲和C型俯冲三种类型三 简述题1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变形研究:基本构造形迹造山带、盆地岩石圈变形地壳动力学研究地质体成因研究:壳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地球演化史研究研究方法:(一)历史分析法主要包括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以及地球物理资料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二)力学分析法从研究各种构造(包括显微构造)的力学性质、组构方位、组合特征、生成次序以及模拟构造成因机制等入手,推导或重塑形成各种构造的应力场及其演化规律。(三)地球物理方法主要根据地壳与上地幔物质组成、结构上的不均一性,在各种物理场上的反映来研究地壳和上地幔构造特

10、征。在查明深部构造和隐伏构造时,该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2区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阐述区域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进行区域构造发展阶段的分析 对比分析,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 总结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研究方法: (1)历史-构造分析法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地壳、地幔和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又称地质历史分析法(2)将今论古方法用现代地壳上所见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地质构造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并确定这些构造类型演变的规律。又叫历史比较法。(3)构造类比法通过性质相同的构造单

11、位之间和性质不同的构造单位之间的对比,找出本质的差别和非本质的差,以找到划分构造单位的合理方案,并从中探索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例如,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地台与地槽3布伦的地球分层方案(7层)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分布,将固体地球分为7层:地 层深度范围/kmVP和VS特征K.E.Bullen,1975F.Press et al.,1982A地壳033033复杂B上地幔3341033400梯度正常C4101000400670梯度较大D下地幔10002700672885梯度正常D27002900约2885梯度近于零E外核2900498028854640VP梯度正常,VS为零F过渡区4980512

12、046405155不详G内核5120637051556371梯度很小4地球起源的非均匀吸积模型 由直径大于3000 km的巨 星子堆积形成相当于现今地球质量7090大小的原始地球,巨星子由金属铁组成的M群星子和类似于月球组成的L群星子构成。在吸积、增生的同时,地球物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向中心聚集,体积缩小,压力增大,放出热量,使地球内部相对均匀的富含镁铁质的硅酸盐发生全部熔融,从而导致物质按照密度的不同,沿地球半径方向发生分异和迁移。约在44.6亿年前,原始地球基本形成(地核、下地幔、原始地壳),以后则一直比较稳定,大致保持其重力均衡和圈层结构的特征。 由平均直径约为400km的、较小的晚期星子

13、堆积到地球外层,构成镶饰层。晚期镶嵌堆积的星子主要是C群星子,可能也有一定数量的L群星子。它们堆积在冷却中的原始地球表面之后,也产生了分异作用。根据现今全球上地幔和地壳横向不均匀的特征推断,镶饰层仅发生过部分熔融,没有发生全部熔融。上地幔补给层以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了早期的地壳。以晚期星子堆积为基础的上地幔地壳分异系统,自4460 Ma以来一直在起作用。 (1)据估算,地核在43亿年前已经形成了四分之三,地幔也几乎都成为固体;大气圈在44亿年前基本形成,以CO2为主,(2)在格陵兰、北美、加拿大、南极东部、中国华北和法国等大陆上,先后都发现了距今38亿年左右时期形成的古老陆壳,说明最晚在距今38

14、亿年左右全球的陆壳已经形成。(3)在中国辽宁鞍山附近发现了年龄为(38045)Ma花岗质古陆壳的残块,在冀东迁西岩群铬云母石英岩中发现了年龄为37203650 Ma的碎屑锆石,表明中国华北地区在始太古代已经存在陆壳。现在可以说,最晚在距今38亿年左右地球上就存在陆壳与洋壳的差异,在陆地上已开始出现剥蚀-搬运-沉积的地质作用过程5一种合理的地球动力学假说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能对全球的构造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构造演化过程作出解释;(2) 所依赖的动力因子既有足够的能量,其作用方式又能合理地说明构造变形场的特征; (3) 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地球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6槽台学说及其动力机制?

15、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称为 地槽;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称为地台。动力机制:地球脉动说。地球膨胀时期:地壳受到引张作用,产生了大规模的隆起与拗陷、大型裂谷与岩浆喷发;收缩时期:地壳受到挤压作用,产生了褶皱山系伴有岩浆活动。 7地槽的主要特征?1)地槽通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地带,并沿大陆边缘延伸;2)地槽在发展过程中,其地貌与近代大陆边缘特征一致;3)地槽沉积物分布在长条状的拗陷内,有一定的方向性;4)地槽发展晚期,一般都经历了剧烈的构造运动,地槽中的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5)广泛的、强烈的岩浆活动也是地槽的重要标志。6)地槽褶皱带往往有成对的变质带出现;7)地槽有丰富的矿产;8)地槽常常是地球物理异常带8地台的主要特征?1)地台范围广阔,一般具面状展布的几何形态;2)地台内部起伏较小整体调和较一致,在地形上大多形成平原和高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