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六 2.2气压带和风带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795065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六 2.2气压带和风带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六 2.2气压带和风带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六 2.2气压带和风带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品【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六 2.2气压带和风带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品【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六 2.2气压带和风带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六 2.2气压带和风带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六 2.2气压带和风带 Word版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精品教学资料 2019.5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作业提升练 六气压带和风带(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极锋(图中虚线)形成示意图,箭头为大气运动路线,完成13题。1.下列说法与图中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是西南风B.是暖性气流C.是西北风D.是冷性气流2.在地球上,图示气压带、风带的数量共有()A.三个B.四个C.五个D.六个3.受气流影响明显的地区,不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D.高山气候【解析】1选D,2选D

2、,3选B。第1题,两股气流相遇后,在锋面之上,说明是暖性气流,来自纬度较低地区,为西风带,可能是北半球的西南风,也可能是南半球的西北风;为来自高纬地区的东风,是冷性气流。第2题,为西风带,为东风带,之间为副极地低气压带,西风带、东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皆有分布。第3题,气流为盛行西风,终年在其影响下的地区可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半年受其影响(夏半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一些高山如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脉等,虽然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迎风坡),但由于海拔高形成了高山气候。【方法技巧】图示法记忆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成

3、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还有的是两个交替控制形成,其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2017湘潭模拟)读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回答4、5题。4.图中E点的气压可能是()A.1 006百帕B.1 010百帕C.1 018百帕D.1 022百帕5.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A.西北、东北、东南、西北B.东南、西南、东南、西南C.西北、东北、西北、东北D.东南、西南、东南、西北【解析】4选D,5选A。第4题,E最外围附近那条靠近1 012的线数值可能等于1 012或者1 016;结合海陆轮廓的实际,E附近是北美洲大陆,亚洲是高压系统,美洲大陆也应该是高压

4、系统,气压值为1 020。第5题,分别过甲、乙、丙、丁四点作垂直于四点切线的垂线,垂线即为气压梯度力方向,以垂线为基准北半球向右偏3045,即为风向;甲位于北半球高压中心东南部,吹西北风;乙位于北半球高压中心西南部,吹东北风;丙位于南半球高压中心的西北部,吹东南风;丁大致位于南半球低压中心的北部,吹西北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离岸风,反之称为迎岸风。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离岸风和迎岸风分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回答6、7题。6.风向中,形成原因与其他三个明显不同的是()A.B.C.D.7.有关风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甲海域的洋流流向受风向影响显著B.乙海域受风向影响

5、,海水上泛而利于渔场形成C.丙地在风向盛行的季节,草原茂盛D.丁地全年受风向的控制,光热充足【解析】6选A,7选B。第6题,为信风,是大气动力原因形成的。为南亚地区的季风,冬季风(东北季风)表现为离岸风,夏季风(西南季风)表现为向陆风(迎岸风)。南亚的冬季风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夏季风除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外,还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第7题,甲海域的洋流流向为自北向南流,而风向为吹向西北的东南风,A项错误。为离岸风,乙海域表层海水受风向影响,被吹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携带大量营养盐类,为浮游生物繁殖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促进了渔场形成,B项正确。丙地风向盛行的季节为北半球冬季,草原枯萎,

6、C项错误。丁地位于欧洲西部,风向为盛行西风,全年受西风的控制,阴雨天多,光热不足,D项错误。【知识拓展】特殊季风现象成因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由于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而形成的。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读图回答8、9题。8.此时地的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9.与地相比,地()A.此季节气温较高B.气温年较差较小C.此季节降水较多D.降水季节变化大【解析】8选C,9选D。第8题,读图,图中地位于低压槽附近,北半球的气

7、旋气流是逆时针方向辐合,所以地的空气运动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为西南方向。第9题,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所以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季节变化也小;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由图中等压线递变规律可以看出,此时太平洋形成低压中心,可推断大陆会形成冷高压中心,所以此时应该为冬季;地此季节气温较低,降水较少。下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10.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A.为动力上升B.为高空西风C.为热力下沉D.为东南信风11.当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澳大利亚西南部高温干燥B.潘帕斯

8、草原绿草如茵C.理论上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D.西北太平洋温带大陆架海域上升流增强【解析】10选B,11选C。第10题,读图,根据纬度判断,图示为北半球低纬环流,位于赤道附近,是热空气上升,为热力上升,A错。位于高空,由赤道上空吹向30纬线上空,在向北运动过程中,向右偏转为高空西风,B对。是运动到该纬度的空气聚积,下沉,为动力下沉,C错。在近地面,为东北信风。第11题,当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北半球正值夏季,澳大利亚西南部是地中海气候,此时是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A错。此时南半球是冬季,潘帕斯草原草木枯黄,B错。北半球是夏季,理论上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凸向高纬。南半球是冬季

9、,理论上大陆等温线凸向低纬,也是向北凸出,C对。上升流主要是受离岸风影响形成,此时,西北太平洋温带大陆架海域受西风带影响,上升流不会增强,D错。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1)四地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无直接关系的是_,其形成原因主要与_有关。(2)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_,请说出其气候类型与形成原因。(3)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的为_,请说出其形成原因与气候特征。(4)当地草木枯黄时,地的气候特征为_。(5)在下面画出1月份赤道附近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要求用表示高压带,表示低压带,箭头表示风向)【解析】根据世

10、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和图中四地的位置分布,可以判断出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与赤道低气压带有关;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与西风带有关;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其形成与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有关;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西风带控制。(3)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季。(4)高温多雨(5)如下图,要求一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必须要偏南;二是两个风带的方向无误。13.图1是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形成原理图,图2是西北太平

11、洋副热带高压脊的月平均位置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1)简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移动规律,并说明影响其移动的主要原因。(2)据图分析夏半年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3)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持续偏南的年份,我国南北方的降水有何异常?【解析】第(1)题,在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回答该小题。第(2)题,根据图示说明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第(3)题,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持续偏南的年份,雨带在南方停留时间较长,导致南涝北旱。答案:(1)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进而引起副热带高气压带作季节性周期移动。(2)5月份锋面雨带在华南地区(珠江三角洲),6月份(春末夏初)推进到长江中下游(或江淮地区)一带,7、8月份到达华北、东北地区。(3)南方降水偏多,出现洪涝;北方降水偏少,出现干旱。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