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794745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肺心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肺心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肺心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肺心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肺心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肺心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肺心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肺源性心脏病(cor pulmonale,简称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一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两类。急性肺心病常见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临床上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慢性肺心病(chronic corpulmonale),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

2、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临床表现】 本病发展缓慢,临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按其功能的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进行分述。 (一)肺、心功能代偿期 1症状 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急性感染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少有胸痛或咯血。 2体征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和肺气肿体征。偶有干、湿性哕音,心音遥远,P2A2,三尖瓣区可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提示有右心室肥厚。部分患者因肺气肿使胸内压升高,阻碍腔静脉回流,可有颈静脉充盈。此期肝界下移是膈下降所至。 (二)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3、 1呼吸衰竭 (1)症状: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为甚,常有头痛、失眠、食欲下降,但白天嗜睡,甚至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等肺性脑病的表现。 (2)体征:明显发绀,球结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可有视网膜血管扩张、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因高碳酸血症可出现周围血管扩张的表现,如皮肤潮红、多汗。 2右心衰竭 (1)症状:气促更明显,心悸、食欲不振、腹胀、恶心等。 (2)体征:发绀更明显,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剑突下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甚至出现舒张期杂音。肝大且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重者可有腹水。少数患者可出现肺水肿及全心衰竭的体征。 【

4、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X线检查 除肺、胸基础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外,尚有肺动脉高压征,如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ram;其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中央动脉扩张,外周血管纤细,形成“残根”征;右心室增大征,皆为诊断慢性肺心病的主要依据。个别患者心力衰竭控制后可见心影有所缩小。 (二)心电图检查 主要表现有右心室肥大改变,如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重度顺钟向转位、RV-+SV5105mV及肺型P波。也可见右束支传导阻滞及低电压图形,可作为诊断慢性肺心病的参考条件。在V1、V2甚至延至V3,可出现酷似陈旧性心肌梗死图形的QS波,应注意鉴别。(三)

5、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测定右心室流出道内径(30 mm)、右心室内径(20mm)、右心室前壁的厚度、左、右心室内径比值(50mmHg时,表示有呼吸衰竭。 (五)血液检查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升高。全血粘度及血浆黏度可增加,红细胞电泳时间常延长;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部分患者血清学检查可有肾功能或肝功能改变;血清钾、钠、氯、钙、镁均可有变化。 (六)其他 肺功能检查对早期或缓解期慢性肺心病患者有意义。痰细菌学检查对急性加重期慢性肺心病可以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诊断】 根据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其他胸肺疾病或肺血管病变,并已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功能不全,如P2A2、

6、颈静脉怒张、肝大压痛、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及体静脉压升高等,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有右心增大肥厚的征象,可以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慢性肺心病与冠心病均多见于老年人,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常有两病共存。冠心病有典型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或心电图表现,若有左心衰竭的发作史、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则更有助鉴别。体检、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呈左心室肥厚为主的征象,可资鉴别。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时鉴别有较多困难,应详细询问病史,并结合体格检查和有关心、肺功能检查加以鉴别。 (二)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

7、病的三尖瓣疾患,应与慢性肺心病的相对三尖瓣关闭不全相鉴别。前者往往有风湿性关节炎和心肌炎病史,其他瓣膜如二尖瓣、主动脉瓣常有病变,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有特殊表现。 (三)原发性心肌病 本病多为全心增大,无慢性呼吸道疾病史,无肺动脉高压的X线表现等 【治疗】 (一)急性加重期 积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积极处理并发症。 1控制感染参考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在还没有培养结果前,根据感染的环境及痰涂片革兰染色选用抗生素。社区获得性感染以革兰阳性菌占多数,医院感染则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或选用二者兼顾的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霉素类、氨基糖苷

8、类、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抗感染药物,且必须注意可能继发真菌感染。 2氧疗通畅呼吸道,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用鼻导管吸氧或面罩给氧,并发呼吸衰竭者参阅本篇第十四章的治疗方案。 3控制心力衰竭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与其他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有其不同之处,因为慢性肺心病患者一般在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便能得到改善,患者尿量增多,水肿消退,不需加用利尿药。但对治疗无效的重症患者,可适当选用利尿药、正性肌力药或扩血管药物。 (1)利尿药:有减少血容量、减轻右心负荷、消除水肿的作用。原则上宜选用作用轻的利尿药,小剂量使用。如氢氯噻嗪25 mg,13次日,一般不超过4天;尿量多时需加用1

9、0氯化钾10ml,3次日,或用保钾利尿药,如氨苯蝶啶50100mg,13次日。重度而急需行利尿的患者可用呋塞米(furosemide)20 mg,肌注或口服。利尿药应用后可出现低钾、低氯性碱中毒,痰液黏稠不易排痰和血液浓缩,应注意预防。 (2)正性肌力药:慢性肺心病患者由于慢性缺氧及感染,对洋地黄类药物的耐受性很低,疗效较差,且易发生心律失常。正性肌力药的剂量宜小,一般约为常规剂量的12或23量,同时选用作用快、排泄快的洋地黄类药物,如毒毛花苷K 0.1250.25 mg,或毛花苷丙0.20.4mg加于10葡萄糖液内静脉缓慢注射。用药前应注意纠正缺氧,防治低钾血症,以免发生药物毒性反应。低氧血

10、症、感染等均可使心率增快,故不宜以心率作为衡量洋地黄类药物的应用和疗效考核指征。应用指征是:感染已被控制、呼吸功能已改善、用利尿药后有反复水肿的心力衰竭患者;以右心衰竭为主要表现而无明显感染的患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 (3)血管扩张药:血管扩张药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对部分顽固性心力衰竭有一定效果,但并不像治疗其他心脏病那样效果明显。具体药物和方法可参阅第三篇第二章。血管扩张药在扩张肺动脉的同时也扩张体动脉,往往造成体循环血压下降,反射性产生心率增快、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上升等不良反应。因而限制了血管扩张药在慢性肺心病的临床应用。钙拮抗剂、一氧化氮(N

11、o)、川芎嗪等有一定的降低肺动脉压效果。 4控制心律失常一般经过治疗慢性肺心病的感染、缺氧后,心律失常可自行消失。如果持续存在可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药物。 5抗凝治疗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防止肺微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 6加强护理工作 因病情复杂多变,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宜加强心肺功能的监护。翻身、拍背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是改善通气功能的一项有效措施。 (二)缓解期 原则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措施,目的是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去除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发生,希望使肺、心功能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如长期家庭氧疗、调整免疫功能等。具体方法可参阅本篇第六章。慢性肺心病患者多数有营养不良,营

12、养疗法有利于增强呼吸肌力,改善缺氧。 【并发症】 (一)肺性脑病 是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症状的一种综合征。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等。肺性脑病是慢性肺心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应积极防治,详见本篇第十四章。 (二)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慢性肺心病出现呼吸衰竭时,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当机体发挥最大限度代偿能力仍不能保持体内平衡时,可发生各种不同类型的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使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病情更为恶化,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应进行严密监测,并认真判断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的具体类别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三)心律失常 多表现为房性期前收缩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其中以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最具特征性。也可有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少数病例由于急性严重心肌缺氧,可出现心室颤动以至心脏骤停。应注意与洋地黄中毒等引起的心律失常相鉴别。 (四)休克 慢性肺心病休克并不多见,一旦发生,预后不良。发生原因有严重感染、失血(多由上消化道出血所致)和严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五)消化道出血 (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