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简约课堂中的“减”法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794380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简约课堂中的“减”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议简约课堂中的“减”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议简约课堂中的“减”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议简约课堂中的“减”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议简约课堂中的“减”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简约课堂中的“减”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简约课堂中的“减”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简约课堂中的“减”法摘要:自数学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积极投身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但同时,在数学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情境如何别出心裁,手段如何丰富先进,环节如何合理紧凑,语言如何精雕细琢在不断追求完美中,原本简单的数学课堂变得千头万绪。这样的课堂表面看很完整,很丰满,但许多时候,往往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返璞归真、简约课堂的正逐渐成为许多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理想境界。关键词:简约有效整合提炼求简缘起:听特级老师的课,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她们的课堂,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

2、,只凭着亲切的语言,丰富的体态语,就能让课堂绚丽多彩、精彩纷呈。尤其让人钦佩的是她们教学语言清新、质朴,没有华丽精致的辞藻,但是学生却在她们的带动下愉快地学习。反观不少的公开课与展示课,不难发现,现在的课堂太过于喧闹,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让人目不暇接,热闹活泼的游戏层出不穷1、为情境所困。“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

3、入,而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如在一堂教学8的分与合时,课始教师这样创设情境:“星期天的早上,小红一家去儿童乐园玩。儿童乐园里真热闹呀,有各种各样的游乐设施和小朋友喜欢的各种玩具。小红最喜欢五颜六色的气球了,于是让爸爸给她买了气球。小朋友,你们猜,爸爸给小红买了几个气球?”学生有回答1个的,有回答2个的,最后终于有人回答买了8个。教师追问:“8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有几种分法呢?”其实,8的分与合一课的情境可以这样来设计:“老师今天为小朋友准备了8个气球,要请你们分在两只手里拿,你想怎么拿?”三言两语即可引出问题,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根

4、本无需大费口舌。2、为尊重所牵。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那是基于教师尊重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数学思维想问题、找方法,及时评价正确的、有创意,不能给学生模糊的答案。如一位一年级的老师让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22()19师: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齐声):22大于19师:你是怎样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的?跟同学们说说你的方法,好吗?生1:22里面有2个十,而19里面只有一个十,所以22比19大。生2:因为2219=3,22比19多3,所以22大。生3:从19数,再数3个,才是22。生4:我是倒过来数的,22、21、20,然后才是19,所以22大。师:小朋友真

5、会动脑筋,方法真多!下面我们再来看27()34,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接下去学生又纷纷举手重复了这些方法。由于教者没有及时小结简洁有效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即:先比数位,如果数位相同,再比高位上的数字),而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自己的思路,任由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哪种方法,没有选择优化,花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导致教学任务没能当堂完成,影响了课堂效率。3、为多媒体所累。多媒体课件进入数学课堂,不可否认,激活了数学课堂,调动了学生兴趣,但多媒体也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适用与任何课型。如在一堂教学圆锥体积时,教师用不仅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倒三次水,恰好倒满的全过程,还演示了等底不等高

6、、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从而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堂课的在大半时间是多媒体那丰富多彩的展示,课件是这堂课的主体。我们都知道“手是意识的伟大创造者”,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感知知识的生成和演变,孩子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得出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确1/3。只有使课件根据教学需要随意调度,以先进教学理念为支撑,视学生发展为重心,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发挥优势,进而更好的为提高教学实效服务。对策:走进新课程,我们共同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在新理念的洗礼下,我们不断尝试新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经过热闹非凡,异彩纷呈的课堂后,我们呼唤一种更为

7、朴素,更为实在,更为高效的课堂简约化课堂。简约化课堂简约而不简单,力求以简洁、清晰、精炼的外在形式来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去繁就简的同时保留事物本身经典的部分数学学习中应该扎实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数学课堂教学走向简约,必然要求教师学会做减法。这种减法,并不是简单地对教学素材、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割舍,而是要围绕课时目标艺术地取用、整合、提炼,合理去除那些多余的环节、无效的程序、表面的热闹一、整合让课堂简简单单当今社会,很时尚提倡简约,从服饰、装修、艺术追寻简约,我们课堂也一样,简约的数学教学需要不断地整合,从素材到目标,从内容到环节,从语言到方法,都要简简单单,有条有理,返朴归真。1、学习素材

8、与多元目标整合,达到一“材”多旨。张齐华老师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中,在揭示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后。师: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你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吗?生:一中是指一个圆的圆心,同长是指半径或直径一样长。师:我国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生:特别的自豪。生:特别的骄傲。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

9、动画演示:方向圆的渐变过程)。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下面的这幅图案很特别,认识吗?(出示太极图)生:太极图。师:阴阳太极图就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生: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生:小圆的直径相当于大圆的半径。上述教学片断,教者从“圆”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出发,将数学素材巧妙地与多元目标实行整合,为“丰”的实现埋下伏笔,从教学效果看,呈现出的丰厚教学素材“画法比较、古语解读、方圆演变、图案欣赏”中,得到了学生充分、深刻的关注,他们在阅读、探究、赏析的活动中,细细品味和咀嚼圆”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价值和文化力量,同时促进新知的理解,从

10、而这到一“材”多旨的要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除了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技能的发展、过程的参与、方法的掌握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对数学之美的发现、体验、热爱,对数学文化的感受、理解、敬畏,对数学精神的领悟、继承和弘扬等。2、教学内容与环节整合,达到一“材”多用。有一个老师执教平均数(二)(即加权平均数)是这样设计的:第一环节,开放导入。调查和统计班级里喜欢巧克力和喜欢水果糖的人数。提出问题:请学生配置5千克的什锦糖(将巧克力与水果糖混合),如果巧克力每千克20元,水果糖每千克15元,那么什锦糖的单价在什么范围内?如果你是商店经理,怎样定单价,为什么?第二环节,开放教学过

11、程。将导入部分的问题分解成三个子问题:一为巧克力多,水果糖少的什锦糖单价问题;二正好相反;三为两者同样多时。可先重点解决其中一个,如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解决:这种情况也有很多种配置法,教学时分3层次进行。先全班共同研究同一种情况,如4千克巧克力和1千克水果糖组成的什锦糖单价;在每个学生各自确定自己配制的什锦糖的单价;最后罗列学生各自的研究结果,发现单价的变化趋势。第二个问题可以由第一个问题迁移过来,先让学生猜测、估计单价;再各自判断自己配制的什锦糖的单价,并计算,验证。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一个练习巩固的过程。第三个问题是特殊情况,可以看作是一个变式。先猜测、再计算验证,最后对三个

12、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在横向变化问题的情境,拓展到其他情境。这样的教学设计,表面看,学生似乎只练习了一道题,其实,教师已经将练习巧妙地融合在解决什锦糖单价的大问题、形成平均数知识的过程中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既期望学生参加和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有丰富的经历和体验,又要让学生进行大题量的巩固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的目的。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而课堂教学又有时间限制,于是过程体验与练习巩固就变成一对矛盾。教师大多会按照惯性思维采取保守态度,在保留大题量练习的前提下提供学生“足够”的体验时间。上述教学设计打破我们的习惯思维定势,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之间可以

13、实现有效整合,一“材”多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3、学生知识经验与学习内容整合,达到一“材”多变。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习者已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最近发展区过大,则使学生觉得学习过于困难,失去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故此,只有适当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得到发展。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利用学习资料根据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进行降低或提高难度,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达到一“材”多变。4、教学素材与学习素材整合,达到一“材”多效。我们曾对多位

14、数学名师的多节经典课进行过统计,发现60%以上的课堂教学的素材用量(或者说是“题量”)均比较少。但是,他们凭借对较少素材的灵活变化和高效使用,创造出了生动、精彩、充满张力和活力的课堂。如在教学“重问题一一韦恩图”时,导入环节时,从两张红纸条、黄纸条如果用胶水粘在一起,长度会变短的生活经验出发,然后让学生自己拿着和叶+重叠,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很多不同的思考方法和重叠方法的式子同,整堂课紧紧利用两张纸条去拼、叠、画,充分地用足素材,通过数形结合,让孩子在玩中感悟、体验、理解了重叠的计算方法。还有特级黄爱华老师以“俄罗斯方块”、“平移接力”两个游戏就串起“平移”教学,都是堪称经典的例证。事实

15、表明,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断整合,精选素材,巧用素材,努力做到一“材”多旨、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不仅可以去除臃肿,走向凝炼,去除繁琐,走向精干,还出更多的时间给师生对话和动态生成。二、提炼让课堂扎扎实实有人说:“数学是一种思想,它的特点在于它的简洁和和谐.它把最复杂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来表示,而且表达的过程是那样的赏心悦目,那样的让人神往,简直是人间最美的艺术。”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要追求这种简洁,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简化提炼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等,设计一些有思维含量,利于学生充分探究的教学过程,用一根“主线”贯穿全课,让学生在探究中学有所获。1、教学思路追求“简明化”。有位教师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引导学生研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事先给每组学生准备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并记录每次围的情况。之后,教师请学生观察记录数据,并在师生“打乒乓”式的交流中归纳得出: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我们几位听课老师都感觉,由于教师的引导和暗示过多,这一教学过程过于顺畅,并没有真正促成学生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