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课前预习练习(10分钟)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7940166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课前预习练习(10分钟)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课前预习练习(10分钟)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课前预习练习(10分钟)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课前预习练习(10分钟)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课前预习练习(10分钟)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课前预习练习(10分钟)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课前预习练习(10分钟)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课前预习练习(10分钟)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课前预习记录:月日星期 过秦论 一、情景默写 1过秦论 (1)过秦论中“_,_”两句交代了秦国统一天下战略上的有利地势。 (2)在过秦论中,秦国“_”,“_”,经过内外两个方面的努力,轻而易举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3)在过秦论中,诸侯为了削弱秦国,“_”,以此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但当秦国军队“开关延敌”时,“九国之师”则“_”,最终“从散约败”。 (4)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了前代君主的功业,用武力统治天下的句子:“_,_。” (5)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

2、中“_,_”与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 (6)在过秦论中,“_”一句表现了秦朝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的事实,而秦朝的暴政最终导致“_”。 (7)过秦论中举例说明秦始皇在北方采取的军事行动以及取得的功业的句子:“_,_。” (8)过秦论中“_,_”两句表明秦始皇的暴力统治不但震慑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也震了国内的勇士。 (9)过秦论中“_,_”两句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派良将精兵驻守要害之地,控制天下。 (10)过秦论中描写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句子:“_,_。” (11)过秦论中交代陈胜起义时装备简陋的句子:“_,_。” (12)过秦论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人们主动担着粮食追随陈胜起

3、义大军的句子:“_,_。” (13)过秦论中描写秦朝灭亡过程的句子:“_,_。” (14)过秦论中论述秦灭亡原因的句子:“_。” 二、选择题 2下列对过秦论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论是史论,本文总论了秦的兴起和灭亡的原因,充分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给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B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五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C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历史事实作出高度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并讲究细节的准确。

4、D本文是一篇政论,以议论为主,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字语。 3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孝公既没(mi)召(sho)滑俯首系(j)颈践华(hu)为城 B墨翟(zhi)行(hng)伍将(jing)数百之众度(du)长絜大 C一夫作难(nn)万乘(shng)之势朝(cho)同列窥伺(ku) D丰腴(y)陈轸(zhn)箭镞(c)鞭笞(ch)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失去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北边的军队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举 D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置使有序,为排序 5下列

5、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然后以六合为家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6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天下云集响应B蒙故业,因遗策 C而倔起阡陌之中D焚百家之言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秦以区区之地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成败异变,功业相反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8选出下列对过秦论最后一段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

6、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因遗策(由于)膏腴之地(肥沃) B亡矢遗镞(损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C瓮牖绳枢(窗户)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D履至尊(登上)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7、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B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C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天下云集响应外连衡而斗诸侯忧劳可以兴国履至尊而制六合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序八州而朝同列一夫夜呼函梁君臣之首 A/B/ C/D/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抗于九国之师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B吞二周而亡诸侯及凯旋而纳之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其他 13过秦论中为什么要写九国“合从缔交”,“会盟而谋弱秦

8、”时的地广人众?这种铺陈渲染的作用是什么? 14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解释 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 致:以致天下之士(_) 弊:秦有余力而制其弊(_) 烈:奋六世之余烈(_) 振:振长策而御宇内(_) 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_) 参考答案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逡巡而不敢进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一夫作难而

9、七庙隳身死人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崤函、雍州、衡、饶、逡巡、策、御、履、鞭笞、豪、藩篱、报怨、弩、何、焚、愚黔首、斩、揭、赢、景、隳、势。 2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并讲究细节的准确”错误,本文没有讲究细节的准确,重点是对历史的评价。 故选C。 3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言文中重点字字音的能力。 A.“孝公既没”中的“没”通“殁”,应读作“m”;“系颈”中的“系”,应读作“x”。 B.“墨翟”中的“翟”,应读作“d”;“将数百之众”中的“将”,应读作“jing”。 D.“

10、箭镞”中的“镞”,应读作“z”。 故选C。 4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北: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 故选B。 5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常见虚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的“以”,连词,表目的,“来”。 A.介词,拿; B.介词,把; C.介词,凭借; D.连词,表目的,来。 故选D。 6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通假现象的能力。 C.“而倔起阡陌之中”的意思是: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其中“倔”通“崛”,“奋起”的意思。 故选C。 7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区区:古今词义相同,极小。 B

11、.天下:古今词义相同,普天之下。 C.成败:古今词义相同,成功和失败。 D.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即山东省。 故选D。 8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错误,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后世”不妥。 故选B。 9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因:沿袭。 故选A。 10C 【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今异义词、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项,两个“山东”均指崤山以东地区; B项,两个“池”都是指护城河; C项,第一个“人事”指人的作为,第二个“人事”指人世间的事; D项,两个“从事”均泛指一般属官。 故选C。 11D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云,名词活用作状语,像云一样。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斗争。 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 履,名词活用作动词,登上。 小,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小。 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晚。 函,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