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及其对俄罗斯经济的正负影响分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793939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及其对俄罗斯经济的正负影响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及其对俄罗斯经济的正负影响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及其对俄罗斯经济的正负影响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及其对俄罗斯经济的正负影响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及其对俄罗斯经济的正负影响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及其对俄罗斯经济的正负影响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及其对俄罗斯经济的正负影响分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及其对俄罗斯经济的正负影响分析 内容提要: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随着私有化的推行,俄罗斯商业银行和工业企业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产生了代表现代经济发展趋向的金融工业集团。由于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植根于俄罗斯社会特殊的转型历史时期,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决定的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不仅具有其自身纵向方向的特征,与西方寡头的形成又有横向比较的特征。金融工业集团对俄罗斯的经济恢复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引起经济、社会多极化与不安定、政治腐败等负面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金融;金融工业集团;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走向融合并不少见。金融工业集团是俄罗斯

2、特色的经济私有化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证券私有化是以内部人对企业的控制取代了传统体制下国家对企业的垄断,而金融工业集团的产生则是“内部人控制”型企业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内部人控制的企业维护经理和工人的既得利益,排斥外部人员的进入,因而无法取得自身重组所急需的资金,这与私有化的初衷相去甚远。因此,在私有化的第二阶段特别是1995年之后,政府对金融工业集团的扶持可以看做是对建立有效的企业融资体制和外部监督机构的尝试。另一方面,随着计划体制的瓦解,企业经理在事实上控制企业的同时,失去了主管部门的支持。为了填补这个真空,他们除了依靠企业之外,必然要在企业外部寻找金融或商业机构的支持;金

3、融与商业机构则积极参与私有化企业的经济活动,力图将自己的活动纳入法律的框架。这样,就出现了大工业企业与商业和金融机构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趋势。可见,金融工业集团是俄罗斯独立以来在实施银行体系改革和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金融组织形式,是商业银行和工业企业关系发展的产物,反映了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产生和发展 1993年12月5日,叶利钦颁布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鼓励创建金融工业集团的第2096号总统令。同时还出台了关于金融工业集团及其建立程序的临时条例。为了扶持金融工业集团,总统令和条例对金融工业集团的建立采取了种种政策优惠,首先是国有资产委托管理制度,

4、其次是国家担保制度。1993年俄罗斯正是依据这个总统令和临时条例建立了第一个金融工业集团。1994年2月24日,叶利钦宣读了俄联邦建立以来第一个总统咨文关于巩固俄罗斯国家的咨文,提出经济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改造市场机制,以推动改革,并把组建金融工业集团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1994年应成为建立俄金融工业集团的一年。1994年3月4日,俄罗斯政府通过关于1994年俄罗斯经济状况及其前景的决定,规定要为在1994年建立金融工业集团创造条件。1994年5月23日和6月19日政府先后批准关于对向俄罗斯联邦政府提交审议的建立金融工业集团草案进行技术鉴定的程序的决议和关于批准俄罗斯金融工业集

5、团进行注册登记程序的条例。1995年1月16日,俄罗斯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建立金融工业集团的纲要,又在1995年11月30日,叶利钦总统签署了俄罗斯联邦金融工业集团法,进一步放宽和简化金融工业集团建立的程序和条件,特别是取消了对加入金融工业集团企业国有股比例的限制。1996年4月1日,叶利钦签发了促进金融工业集团建立并展开活动的措施总统令,制定了加速发展金融工业集团的条款。后来还颁布了关于促进银行与产业界一体化的总统令,以推动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结合。金融工业集团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根据俄罗斯联邦金融工业集团法的规定,金融工业集团是指建立在金融工业集团的条约基础上,作为主公司或子公

6、司而将自己的全部或部分资产联合起来的法人的总和。从经济意义上说,它应该是指一种控股公司,即有一系列子公司的母公司;如果母公司掌握了生产性的或信贷金融性的子公司的控股权,也就构成了金融工业集团。俄罗斯联邦法还规定,“通常,金融工业集团的核心公司是投资机构”,但实际上,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核心公司并不都是投资机构,它们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为企业核心型工业集团。由大型企业集团倡导,自建金融机构或联合其他银行建立的控股集团。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激进的经济改革,企业进行私有化的资金严重短缺,加之俄罗斯工业企业的设备破损率极高,更需要大量资金注入的现实情况,在生产下降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为更有效地解决

7、生产资金的问题,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开始积极地吸纳商业银行加盟,由此形成了金融工业集团,例如“卢克石油集团”、“瓦斯”集团、“伏尔加-卡马”集团等。组建后的金融工业集团保障了企业生产所需的技术改造资金。这类金融工业集团是联合一系列有工艺连续性,或者地狱关联性的工业企业的基础上,自上而下组建起来的,这些企业主动吸收商业银行作为资助者,这类金融工业集团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联系比较松散。第二类是银行核心型金融工业集团,由大型商业银行发起,并占据集团核心地位,被俄罗斯学者称为“帝国”型的控股集团。主要是由于俄私有化初期,一些大的商业银行为获取金融投机差价,自发地购买一些工业企业的股票,随着私有化的逐

8、步深入,特别是在大规模私有化的背景下,主动参与一些有发展潜力企业的管理和经营,通过有意识地收购股份,组成了银行核心型金融工业集团。这类金融工业集团是某家或几家有雄厚财力的金融信贷机关或大工业商业银行等作为控股公司,吸引和联合工业企业发展起来的。如十大金融寡头中的梅纳捷普银行于1997年收购了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类似的金融工业集团还包括“桥银行”、“阿尔法银行”、“银科姆银行”、“俄罗斯信贷银行”、“欧奈科斯姆银行”、“外贸银行”等。银行核心型金融工业集团是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主要构成形式。据金融工业集团协会的资料,以银行为主组建的金融工业集团与其他形式成立的金融工业集团相比,在经济效率上最高

9、。其中不到5%的金融工业集团的企业却实现了41%的全国商品交易额。 1996年4月1日,叶利钦发布了关于鼓励金融工业集团建立和活动的措施的第443号总统令,进一步提出一些刺激金融工业集团发展的办法。1997年俄政府又通过了关于对金融工业集团法的修改和补充的规定,不断加大对金融工业集团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在政府扶持金融工业集团的各项举措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权委托银行制度,即由国家指定金融工业集团的私人或股份制银行充当国库角色和履行中央银行的某些职能。全权委托银行相当于政府的一种全权机构,负责为专业的进出口公司提供出口信贷和结汇,进行海关外汇监管和国家外汇管理;为国有企业和国家专项纲要贷款;经管

10、国库,为预算收入和支出服务,管理国税、国债、关税;从事有价证券业务等。中央银行原则上选择了那些能够稳定货币信贷体系,自身能够承受高风险,作为国家投资传导器的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全权委托银行。俄罗斯约有100多家大银行被批准为“全权委托银行”。由于政策的大幅倾斜和政权的精心培育,金融工业集团在短暂的几年之内就迅速发展起来。1993年只有1个金融工业集团;1994年就增加到7个;1995年底发展到27个,吸纳了446个企业和组织;1996年达到46个,包括700多家企业和组织;到1997年金融工业集团数目已超过60个,参加的企业达1000余家,金融信贷机构90多个。仅在19951996年1年的时间内,

11、金融工业集团的生产规模就从26万亿卢布增长至100万亿卢布,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从2.5%猛增至10%。这说明,金融工业集团的组建和发展保持了一个不小的势头。借助俄罗斯政府的大力支持,金融工业集团在市场机遇面前始终占尽优势,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迅速壮大发展起来了。迅速发展起来的金融工业集团,不仅继续在经济领域加速扩张,而且开始向社会的各个层面拓展,并进而直接跻身政权。在金融工业集团发展迅速加快的形势下,1996年1月26日成立了金融工业集团联合会。19961997年,金融工业集团成了主宰俄罗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势力遍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这期间是金融工业集团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

12、。1998年“八月危机”之前,在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最有影响的是七大金融工业集团,又称“七人集团”。它们分别是:“别列佐夫斯基的罗卡瓦斯“西伯利亚石油”集团;波塔宁的阿涅克西姆“诺利尔斯克”镍业“辛丹卡”集团;霍尔多科夫斯基的梅纳捷普尤科斯集团(-);古辛斯基的桥银行集团();阿文和弗里德曼的阿尔法集团();斯摩棱斯基的首都储蓄银行和农工银行集团();阿列克别罗夫的卢科伊尔石油集团()。此外,还有被称为“伪私人公司”的俄天然气工业集团(),它单独购买了国家储备银行57%的股份。 1998年以后,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促使金融工业集团发生这样重大转折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

13、是俄罗斯这一年持续不断的金融危机,二是寡头政治的没落。在金融危机的威胁下,金融工业集团陷于全面恐慌。1998年8月25日,俄罗斯颇具实力的梅纳捷普银行、联合进出口银行和桥银行三大银行不堪金融危机的冲击,宣告合并,以度难关。在俄罗斯大小1600家银行中,绝大多数濒临倒闭的威胁。赫赫有名的“帝国”银行因资不抵债已经宣布倒闭。危机过后,大多数金融工业集团陷入了困境。但是,推动金融工业集团进一步走向没落的,是来自政治方面的打击。1998年,俄罗斯发生了3次政府改组:切尔诺梅尔金政府被解散;基里延科政府执政120天夭折;普里马科夫再组新内阁。而且,每一界政府都奉行不同的方针。这种政权危机对金融工业集团的

14、打击比金融危机还大。政府频繁更迭与政府方针的重大改变意味着金融工业集团与之生成和发展的政治关系网络断裂。但是,给金融工业集团以决定性打击,结束俄罗斯寡头时代的,还是普京总统执政一开始,普京就表示:要疏远寡头,要同寡头划清界线,保持距离。寡头政治终于走向了没落,金融工业集团开始了逐渐向常规民族资本转化。此后,金融工业集团就完全处于政府的严格管制之下。然而,出于俄罗斯国内政治和经济稳定的需要,在对待金融寡头问题上,普京还是很慎重的,他不会把事儿做绝,这点从他执政以来所采取的行动即可看出。他并没有全面打击各大金融寡头,而是打击少数,规范多数,重点整治极少数不与政府合作的寡头,并希望其他各大金融工业集

15、团能够引以为戒。由此可见,由于俄罗斯寡头势力已根深蒂固。普京执政以后,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影响有所削弱,近期发展遇有许多障碍,但中长期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目前它仍是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不可小看的一支力量。 二、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特征 世界上的金融工业集团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兼并和联合而逐步形成的,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俄罗斯的金融工业集团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可以说是俄罗斯经济转型期独特的社会经济现象。从其发展进程看,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金融工业集团体现了权利和金钱的结合。俄罗斯的金融工业集团之所以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起来,与苏联时期的特权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最高领导核心中有相当比例为苏联经济部门、共青团领导干部及转型后的政府官员。在原苏联,所有的苏维埃精英都是党内人士,官员分为党的官僚集团(党团职能人员)和技术官僚集团(部长和经理、厂长)。改革期间,官员分裂成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据调查61%以上的经济精英是从原来的苏维埃官员中产生的。从而俄经济转型期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资本对权力的依附现象。这一点在金融工业集团的发展中更充分表现出来。在金融工业集团形成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