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教学目标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793694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下教学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二年级数学下教学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二年级数学下教学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二年级数学下教学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二年级数学下教学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下教学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下教学目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第15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重点难点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教学课时:7第一课时:分苹果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

2、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重点难点: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2.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三课时 3教学内容:“分草莓”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3、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第四课时 4教学内容:“租船”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第五课时 5教学目标:1.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3.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第六课时:练习课 6教学内容:练习一教学目标:1.引导

4、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2.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步积累试商经验。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4.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第七课时:练习课 7第二单元教学内容:16-27教学目标:1.通过“小熊购物” 花店买花、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5

5、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教学课时:6第一课时 8教学内容: “小熊购物”教学目标: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第二课时:除加、除减 9教学内容:“花店买花”教学目标: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

6、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第三课时:练习课 10教学内容: 练习二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第四课时 11教学内容:“过河”教学目标: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

7、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3.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第五课时 12教学内容: 练习三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第六时:练习课 13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

8、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第三单元教学内容:28-36页教学目标: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3结合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4学生进行保护大自然,爱护庄稼、树木的教育,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期于的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教学课时:

9、3第一课时:辨认方向 14教学内容: “辨认方向”教学目标: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二课时:认识路线 15教学目标:1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2能结合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3对学生进行保护大自然,爱护庄稼、树木的教育,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嫩个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第三课时:练习课 16教学内容:练习四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借助辨认方

10、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第四单元教学内容:37-53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拨一拨”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第一课时 17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二

11、课时 18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第三课时 19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第四课时 拨一拨 20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2在数学活

12、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拨一拨”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第五课时 比一比 21教学目标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3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第六课时 练习课 22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具体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步发展数感。3通过数学活动,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内容第七课时 23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具体感受大数的意

13、义,逐步发展数感。3通过数学活动,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内容第五单元 测量教学目标:1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4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5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学重点: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教学课时:6课时第一课时 铅笔

14、有多长 24教学目标: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第二课时 1千米有多长 25教学目标: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第三课时 练习六 26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长度单

15、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能。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逐渐养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形成能主动研究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第四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27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3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五课时 28教学目标1 在练习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关注学生学习技能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