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群与虚拟企业组织模式比较及发展研究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7935620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集群与虚拟企业组织模式比较及发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企业集群与虚拟企业组织模式比较及发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企业集群与虚拟企业组织模式比较及发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企业集群与虚拟企业组织模式比较及发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企业集群与虚拟企业组织模式比较及发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集群与虚拟企业组织模式比较及发展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企业集群与虚拟企业组织模式比较及发展研究 虚拟企业和企业集群是企业组织形式发展位图中的两种状态,是集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两种不同组织模式,其形成机理和运行机制有许多共同之处,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也各具独到之处。本文将从其理论来源、产生背景、组建模式及其运行特点、竞争优势等方面比较二类组织的异同点,从中探询企业组织演变的基本规律,把握网络环境下组织变革的基本方向,为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1 概念比较 1.1 企业集群(Enterprises Cluster)概念的理论综述 企业集群理论源自于企业群落理论(A.Marshall,1890),其目的是技能、信息、技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集群内

2、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1。韦伯 (1990) 提出了集聚经济理论2,从技术、劳动分工、规模经济和经常性开支成本等方面分析了企业集群化的原因。波特(1998)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3。克鲁格曼(Krugman)认为企业集群中的外部规模受益递增是各个国家产业选择和取得优势的根本原因。Venables(1996)根据集群地方化和城市化效应出现规模递增收益的现象,提出规模较大的集群比规模较小的集群更具有竞争优势。宾治(1998) 与Isaksen4分析了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国内学者王缉慈、童昕(2001)主要从技术经济学角度5,研究集群

3、如何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等。魏守华(2002)根据产业集群区域显现出的超强竞争力,从生产成本、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区域营销以及市场竞争优势等方面分析了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6综上所述,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企业集群理论不仅吸收了过去区域发展理论的积极成果,强调集聚经济和区域分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且还强调了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提出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产业发展途径,尤其突出了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作用。 1.2 虚拟企业(Virtu

4、al Enterprises, VE)理论综述 Goldman等人(1991)最初提出虚拟企业的概念 7 。作为一种“无边界的企业组织形式”,它可以实现企业、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良好交互,具有可渗透的、可连续变化的界面接口。为了追求最大的适应性,虚拟企业是多个企业快速形成的临时公司(或部门)联盟,以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 (John A. Byrne, 1993)。8 虚拟企业没有固定的组织模式,它使用了一个或多个现有的组织机制,如合作关系(Tiger Team, Wolf-Pack)、合资企业、战略联业盟、供应商-转包商、特许经营或许可、外包(Outsourcing)、企业网络等。Bernus

5、9提出了一个基于Agent的虚拟企业设计方法和集成结构;Mezgar10针对中小企业(Small Medium-sized Enterprises)的虚拟企业协作形式设计了一种网络化协调运作框架。战德臣等对虚拟企业的建立及其集成环境进行了探讨11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虚拟企业实质上是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将实现某机遇所需的若干企业资源集结而成的一种网络化动态合作经济实体,企业仅保留了核心功能,而常规功能虚拟化。下面,本文从二者的特征、组建方式和竞争优势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并从中分析未来网络企业组织演变的方向。2 EC与VE的组织模式比下表对EC与VE的主要异同点进行了归纳。 从特

6、征上看,EC是利用空间集聚方式共享基础设施、企业内外部资源和技术创新网络的企业间组织形式,其目的是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以及品牌优势等。VE则是利用信息技术动员各种优势资源临时聚集成为网络共同体,实现以更快的速度,提供更具竞争力(TQCSE)的产品或服务,其本质是以实现机遇为目标的合作竞争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具有RRS(可重构、可重用、可扩充)能力。 从组建方式上比较,EC的组建有:由大企业改造或分拆而成(如克罗地亚大型造船厂的改造);以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组织(如台湾民间标会对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以大的制造企业为核心,通过分级下包制度形成(如日本的家电EC);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间

7、协同作用形成(如美国的“硅谷”);以家族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背景为基础而形成(如温州模式);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如美国电子通讯公司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投资而形成的电子元件企业集群)。其目的是实现分工协作,发挥集群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力。VE的组建模式主要有供应链式(supply chain)、合资经营式(joint venture)、转包/外包式(strategic outsouring)以及虚拟合作式(virtual cooperation)等。 从竞争优势上比较,EC的主要优势在于:集聚经济优势(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培育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协同创新优势(形成知识与技术创新网

8、络);专业分工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外部规模经济、信息共享);网络协同互动优势(包含资金、产业、城镇、区域的价值链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互补,形成企业网络型的整体漫延式的扩张);易于得到政府政策的倾斜和扶持。VE的竞争优势包括:低组建成本(利用现有资源、缩短产品开发时间、降低生产成本),高组织柔性(解散成本低、客户参与定制、小批量生产),组织敏捷性(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适应多变市场需求),核心能力协同(各成员的核心竞争能力互补)。 3 虚拟企业集群两种组织模式演化的共同趋势 从以上分析比较中不难看出,企业集群和虚拟企业都强调了通过合作协同营造竞争优势,二者在具体特征、组建形式以及所获得的竞争优

9、势等方面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虚拟企业在快速响应市场机会、充分利用全球企业资源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但由于虚拟企业的建立要以市场法制化、企业信息化为前提,因此我国目前实施企业虚拟化的条件还不成熟。虽然企业集群战略已在不少省份表现出极大的竞争力,然而由于其组建成本高,并且易于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以及无法利用全球的企业资源,所以这一战略对于加入WTO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全球化竞争态势也会力不从心。虚拟企业集群(VEC)能结合二者优势,是有中国特色的企业间组织模式。 VEC是利用网络经济所创造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系统,使企业集群通过虚拟场景展现各类产品服务,使供、产、销业务“虚拟化”多元市场主体

10、(企业、中间用户、中间商、最终消费者)以“虚拟化”的产品服务为中心,从而使企业间联系高速和便捷。 3.1 VEC的组建 组建VEC有三个基本经济技术前提:(1)社会产品本身的高级、轻型和多样化,即由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和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产品与服务中的科技、知识、信息、“含量”日渐增多。(2)是社会生产交换的分工协作体系日渐国际化、复杂化。(3)是以新兴网络化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物质资料“供应链”日趋系统化、智能化和快捷化。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最适合组建VEC。本文运用生态学有关群落的理论,提出几种VEC的基本组织模式。 1)共生型VEC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共生系统有利于个体和群体的共同发展。共

11、生型企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企业通过互利共存、优势互补,组成利益共同体。其优势在于企业间组织结构、经营方式、方向、规模和技术水平相互适应,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成员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加强联盟的稳定性。共生型VEC可以核心互利合作、或由大骨干企业核心同其它企业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组建。企业间的资源利用和利益关系由竞争转向互补、协同、合作,通过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形成经营企业单元,并进一步建立起单元共适应网络系统。当这些成员企业间利益关系和资源利用方式发生改变时,可以重建网络系统,进行成员重组。 2)附生型VEC 附生型VEC与附生型生物群落相似,空间联系紧密,相互之间仅保持一定的利益关系

12、。通常由核心企业和附属企业组成。附属企业为核心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强销售产品,从核心企业获取利益。企业之间利益关联较小,即在无附主条件下,附属企业也可独自存活。核心企业可自由选择附属企业,后者也可自由转移附主,企业间实现动态联盟,虚拟合作。当这些成员企业间利益关系和资源利用等关系发生改变时,就可重组。 3)寄生型VEC 在寄生型VEC中,小企业类似寄生者,寄居于主干大企业所处地域或系统内,依靠大企业外包业务获取利益。寄生企业的发展会促进寄主大企业的发展,使其实力加强。同时,寄生型企业具备很强的生长与发展能力,在无主条件下,也能生存和发展。寄生型VEC带动很多相关小企业发展,也改善了寄主大企业生

13、存发展环境,企业间实现“双赢”,提高了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组建寄生型VEC时,首先应判断供给别的企业利益的“寄主”企业,然后识别出从寄主企业获利的寄生企业,再根据寄主-寄生企业关系建立网络系统图,由网络系统中的成员企业组建寄主-寄生型虚拟联盟。当供给和获取利益及资源利用关系变化时,可建立新的合作网络关系,进行企业重组。 4)混合型VEC 混合型VEC可以在不同地区和经济模式下出现,尤其适合于国营、集体、民营、外资企业并存的条件下。基于相似学和人工自然原理,将经营方向、规模相似的企业群落建在不同地区,以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加速发展。同一地区的企业经营方向尽可能减少趋同性,避免激烈竞争。随着网

14、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已由单一个体竞争演化成群体型竞争,所以在组建和重组VEC时,尽可能以多品种、多种经营方向、多体制并存及多企业单元共适应促进自组织,将不同性质的经营单元或成员企业作为责任中心和利润中心的虚拟单元,系统分析单元间的各类关系,包括经济利益、功能关联、单元结合方式、工作程序时间、资源利用和配置、资本及信息的交流传递等,以此构建企业间网络关系图,处于网络系统上的企业群体和成员企业组成混合型企业联盟。当某经营单元之间不相适应,利益关系和合作性质变化时,就可进行新的企业重组。 3.2 VEC的竞争优势 VEC具有以下几大竞争优势。 1)发挥中小企业优势 随着VEC的组建和运行,中小企业

15、将大量涌现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它们与大型企业相互间开展生产、经营、资本、技术多方面的协作,上下游产品连成一条条“供应链”,企业边界模糊化,从而构成一个个跨地区、跨国境的VEC。较之工业时代“企业集团”中主干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带有“主从”或等级制色彩的关系,VEC中各种规模企业的关系将成为更加平等的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2)资源充分共享 在VEC中,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不是倚靠行政指令而是通过具体的经营目标和协作效应进行协调,其横向组织构架类同于“目标规划制(矩阵制)”,也将更为弹性化。市场经济法则的作用在VEC之间及其成员之间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市场交易形式和新型的弹性松散联盟关系,使各类资源在企业群体内外合理配置和流动、以及有效运用。 3)竞争形式由“排他性”转为“排劣性” VEC不排斥竞争,但与企业集群内由于信息传递低速及等级制中“非经济效应”导致的信息失真形成的“排他性”竞争不同,受网络化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法则的共同作用,VEC的内外竞争形式将更趋于“排劣性”,并具有更为公平、公正和合理在社会文化及企业伦理基础。 3.3 案例 2002年1月柯达联合金融、IT、通讯、家电四大行业的领先巨头成立柯达网络联盟。这些巨头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