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创新-群星璀璨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793496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承传创新-群星璀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承传创新-群星璀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承传创新-群星璀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承传创新-群星璀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承传创新-群星璀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承传创新-群星璀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承传创新-群星璀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承传创新 群星璀璨作者:刘孟涵石湾陶塑艺术到清末民初进入了成熟期,擅塑动物的黄炳、霍津,擅塑人物的陈渭岩、潘玉书、陈祖等一代名家,继承了石湾窑深厚的人文精神,充分利用当地陶土“有助于塑像表达出温情和人性”(施丽姬语)的特性以及善仿善创的多彩陶釉,表现了民窑不受官方束 缚的清新的生活情趣,创造了浑厚朴拙、生动传神的“石湾公仔”的独特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石湾陶艺作品为世界许多物馆珍藏,美国旧金山市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装饰艺术馆馆长巴塞洛缪(Barthlomew)认为:“在中国陶瓷雕塑中,就造型、丰富的人物表情和绚丽的釉色而言,没有什么可与石湾的人物雕像相匹敌。”至20世纪上半

2、叶, “石湾公仔”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进入了成熟的民间工艺的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的石湾公仔,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有其作为民间工艺的局限和不足,如造型的某些程式化,题材的相近或雷同等。由于多数民间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创作为养家糊口,许多作品显得较为粗疏。抗战胜利后一度兴起的“洋庄公仔”,就反映了一种粗制滥造的倾向。 新中国的成立把石湾陶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政府的支持关怀,文化艺术界的引导和参与,给20世纪后半叶的“石湾公仔”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题材造型百花齐放,创作态度严谨科学,克服了旧时代的匠气而堂堂正正地登上艺术殿堂。一代宗师刘传在历史转折时 期发挥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一批荣获“大师

3、”称号的当代陶艺家各展其能,共同创造了石湾陶艺建国后的辉煌。 一 刘传(1916.2000)是石湾陶艺史上的奇才。他从小窥师苦学,20世纪30年代已崭露头角。刘传博采众长,潜心学习,继承前人的技法,更注意随时随地观察生活,分析体察各类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加以“大胆概括集中”,他塑造的人物,即使是神仙道佛,大都有鲜明的个性,克服了“千人一面”的流弊。评家说“刘传多怪相”,点出了刘传“公仔”的不落俗套。刘传勇于突破传统题材的局限,1946年他为香港基督教会塑造的耶稣受难,以胎泥刻意表现了耶稣受难时安然的神态和骨骼筋肌突显的躯体,与米开朗琪罗1494年同一题材木雕十字架展示的耶稣圆润的身躯相比,显得更

4、深邃耐看。 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初期是石湾陶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党和政府大力扶持石湾陶艺的恢复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创作环境。1957年刘传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塑造屈原,郭沫若亲自为他提供屈原生平资料,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特意寄来了楚人的服饰图籍以供参考。刘传回忆这段经历时深感“自从造出屈原起”,集思广益,严谨认真的创造态度,“使作品比往时更生动, 比以前跨进了一步”。达摩、李白、关汉卿、贵妃醉酒等是这段高产期的代表作。 刘传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以特有的艺术悟性,总结了“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十浊一清,十清一浊”,“奇而不怪,丑而不陋”,艺术夸张“四个服从”等美学原则,概括了

5、他从艺数十年的精辟见解,1961年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讲学,开创了民间艺人登上高校教坛的先河。 经过“文革”的磨炼,刘传的艺术风格更趋成熟。晚年以老病之躯,坚持创作,孜孜不倦,力求通过陶塑人物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世间的“天理良心”。他的作品钟馗捉鬼、圣德罗汉、布袋山人以及临终前的杰作关公镇守华容,正是他刚正不阿,睿智豁达品格的写照。 建国初期在石湾艺坛与刘传双峰并峙的,是以动物陶塑称著的区乾(1907-1958)。出生于民间艺人家庭的区乾在旧社会颠沛流离,不得温饱。1952年刘传推荐他加入广州人民美术社,艺术生命由此走上了新的高峰。他继承石湾传统的“胎毛”技法,创作手法不拘一格,以严谨的写实作风,活

6、灵活现地塑造了大自然各种生灵的千姿百态,寄托了作者关注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怀。他以火一样的热情,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创作了大量倾注着灵气和温情的作品,代表作有知时鸟、洗毛鸭、防御、战马等,在国内外展览中深受好评。不少作品至今仍被复制生产。区乾的英年早逝,是石湾艺坛的一大憾事。 二 刘传在人物陶塑方面影响和亲自培养了三位大师:庄稼、刘泽棉和廖洪标。庄稼毕业于师范学校,后在华南文工团从事美术工作,进入石湾美陶厂后按当时上级的安排正式拜刘传为师。刘泽棉和廖洪标则出身于陶艺世家,十几岁就有作品面世。1958年刘、廖两人被选送北京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民间雕塑研究班”进修,打下了造型艺术扎

7、实的基础。 庄稼、刘泽棉、廖洪标早期作品风格接近,体现了从潘玉书到刘传一脉相承的严谨手法。当时广东省文艺界的领导人黄新波、黄笃维等非常关心这批陶艺新人,建议他们从题材到手法都注意拉开差距,走自己的路。这个忠告不仅影响了三位大师的艺术道路,对石湾陶艺在建国初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稼在师范学校选学美术,知识面较广,他在继承石湾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汇西洋雕塑的长处,并努力深入生活,开拓题材,“先师造化,后师古人”。他早年的作品喂鸽、赤卫队员、兰考人民多奇志等,为“石湾公仔”表现现实题材开拓了一条新路,给古老的传统艺术赋予清新的时代气息。表现傣族姑娘的作品试针在全国影响很大。开放改革后,他的创

8、作领域更宽阔,艺术风格更成熟。反映一代明君不凡气度的贞观之治唐太宗,刻画忧国忧民唐朝诗圣的杜甫,都是形神俱佳,内涵深厚的力作。庄稼擅塑仕女,他的作品四大美人、文成公主、文姬归汉等,优雅秀美,丰姿绰约,堪称石湾当代陶塑仕女的经典之作。 庄稼在陶艺理论研究方面著述颇丰。退休后创办桃花源陶艺研究室,把大量精心之作捐献给各地博物馆。 刘泽棉的陶塑人物圆润厚实,严谨细腻,既有醇厚浓郁的传统石湾公仔的韵味,又借鉴了西方雕塑解剖比例精确的长处,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以表现时代的精神和风貌”。他创作勤奋,题材广泛,高产优质,雅俗共赏,是陶艺界公认继承传统功力最深的大师。几十年来刘泽棉创作了几百个

9、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威猛的钟馗、诙谐的济公、慈祥的观音、端秀的麻姑深受从鉴藏家到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好评。作品喜悦、引福归堂等在珠三角一带可以说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刘泽棉有深厚扎实的写实能力,他创作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以及鲁迅、邓丽君等当代人物肖像形神毕肖。刘泽棉的人物组塑也是对“石湾公仔”题材的一大突破,他与胞弟刘炳及家人集体创作的十八罗汉、 嚼九歌及水浒传108将等,开拓了石湾大型人物组塑的先河。 廖洪标的作品以粗豪泼辣,苍劲拙朴来突现鲜明的艺术个性。他以李可染“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精神,吃透传统又不囿于传统,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独辟蹊径,出奇制胜。早期作品

10、既有严谨的写实,又有浪漫的夸张,中后期风格渐趋成熟。表现现实题材的丰年乐以及历史题材的释迦牟尼、李逵等,以陶土特有的肌理和韵味“强调以肌肉、筋络宋强化人物的性格”。作品悟法禅宗有意抛开石湾公仔传统衣纹的流畅线条,以西洋雕塑块面结构手法,强调体积感,形象大气磅礴,给欣赏者以扣人心弦的视觉._击力。 廖洪标谙熟陶塑工艺的泥、釉、火技术,有时亲自调制坯土和釉料,使作品更有个性,表现了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曾良(1925.2003)上世纪50年代受组织指派拜区乾为师学习动物陶塑。他年青时曾从事广告设计,后加入四野两纵文工团,转业到广州人民美术社。曾良认真学习研究区乾老师及近代各家的传统技法,又长年累月

11、地到动物园和野外观察体验生活,立志“赋予泥巴生命与性格,为石湾动物陶塑艺术注入新血液”。早期作品多为小熊猫,小狗,神仙鱼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20世纪60年代后以鹰隼为主攻的创作题材,他把鹰视作“人世英雄的化身”, “引以为精神之侣”。在创作中力求“捕态、抓神、赋格”,几十年来塑造了上百款鹰隼的艺术形象,或屹立于山巅,或翱翔于碧空,或子母相依,或与敌拼搏,千姿百态,各臻其妙。表现手法亦不拘一格,或精巧工细纤毫毕现,或大刀阔斧简练概括,或釉色斑斓五彩淋漓,或原胎素色清纯淡雅,形神俱备,栩栩如生,被誉为“南国鹰王”。 三 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梅文鼎,早年从事动物陶塑,20世纪70年代

12、以篆刻和汉代纹样融入陶艺的一套刻陶文具异军突起。他以开阔的视野,探索“把华夏的神韵和时代的追求融汇在陶土中,脱颖出新的姿彩”。80年代初,他以充沛的热情从事现代陶艺的探索,无论人物、动物造型,还是各式器皿、挂盘,都突破了前人程式的局限,以全新的肌理语言,创作了上千件“造型峭拔,流畅刚阳”的力作,曾先后8次在广州、佛山、香港、澳门和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蔡若虹先生称赞他的作品为“真正的推陈出新”。90年代以后作品更趋深沉博大,简洁雄健,被誉为“石湾现代陶艺的倡导者”。 梅文鼎对陶艺理论的研究深刻精辟,他曾多次在国际陶艺研讨会上发表论文,多部专著也深受好评。 生于东莞的黄松坚1959年考入石湾美术陶

13、瓷厂陶训班,可以说是石湾自己培养的新中国第一代大师。他认真学习石湾清代“瓦脊公仔”的传统特色,结合时代要求努力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1962年以贴塑手法创作吹笛仙女,次年在香港展出深受好评,后入选“第二届亚洲艺术节”。他坚持在继承中创新,贴塑仕女自成一派,吹箫引凤、春夏秋冬、 妈祖等作品展现了玲珑剔透,优雅灵秀的艺术风格,被誉为“石湾贴塑陶艺的拓新者”。 黄松坚注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他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从早年的炉前奋战到20世纪90年代为香港特区惩教署创作的执法雄风,造型简练,个性鲜明,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而以夸张写意手法塑造的钟馗三态等作品,则寓庄于谐,饶有情趣。 刘炳是刘泽棉胞弟

14、,从小随兄进修。他善塑高雅闲适的古代人物,作品小禅师、陆羽品茶、酒仙李白等,以精雕细刻的手法,细.地表现了人物宁静平和的内心世界,内涵深沉隽永,细细观赏他的作品,你会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刘炳以相当传统的艺术语言表现了传统的审美情趣,后期的部分作品致力继承叔公刘佐朝(清末民初石湾著名陶艺家)衣纹线条深长细密的特点,配上古朴清雅的仿哥窑冰裂釉,洋溢着怀古的幽思。我认为,刘炳可以说是当代石湾窑最恪守传统精华成绩斐然的陶艺家。另一方面,刘炳表现现实题材的作品,从早年的鸡毛信到为佛山市政府赠澳门特区的礼品喜庆澳门回归,都平实自然,气韵生动,是当代石湾现实题材陶塑的代表作。 四 建国后石湾第三代陶艺家,

15、是生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新生代”,他们从小受到南国陶都的艺术薰陶,在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下成长,在青壮年时期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批大师中,偏爱从传统写实风格中创新的有庞文忠和霍家荣,兼容写意风格,另辟蹊径,自成一家的有刘藕生、潘柏林、钟汝荣。 庞文忠毕业于广东省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以“师古人,求进取”的精神,在潜心继承石湾传统人物陶塑技法中突显个人风格。他以捏塑与刀塑并用,工意结合塑造的鲁智深、程咬金、铁拐李等剽悍粗豪的古代人物,豪气逼人,呼之欲出,有醇厚的“石湾公仔”意蕴。庞文忠有扎实的造型能力,他为澳门博物馆创作的贾梅士、庇山耶塑像,造型准确,形神毕肖,是石湾公仔表现外国人物题材的成功范例。近年来,庞文忠还为许多著名的建筑物主持设计和创作了大型人物瓦脊和仿砖雕陶塑,为陶塑艺术与环境艺术的结合开拓了新路,深受好评。 霍家荣从艺数年后脱产进修,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陶瓷美术设计专业。他致力于“在表现传统题材的基础上,不断发掘新的题材,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其中尤以藉我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表现人物性格的作品最具自己的特色。如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的似醉还醒,满江红岳飞的壮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