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7929938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一、语言运用(20分)1下面所给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A清澈(ch)湛蓝(zhn)石碣(ji) 唱和(h)B支撑(chng)贮蓄(zh)一髻(j)宛转(wn)C抖擞(su)蓑衣(su)酝酿(ning)黄晕(yn)D镶边(rng)流淌(tng)犬吠(fi)凝神(nng)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2分)()A坚韧温晴 梦寐 洪托B朗润 心心然 静默 舒活C稀疏栖息 禅心唤醒D竦峙 枯藤 溪水清列3下面各组词语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2分)()A枯涸:干涸没有水了;次北固山下:停泊在北固山下。B澹澹:水波荡漾

2、的样子;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C津津自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玄奥:玄秘深奥。D响晴:响亮晴朗。卖弄:炫耀。4根据要求写出课文语句。(2分)(1)曹操的观沧海中实写所见之景的诗句是:_,_。_,_。_,_。(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在特定时间内,游子无限悲愁的诗句是_,_。5填写上句或下句。(2分)(1)潮平两岸阔,_。(2)_,谁家新燕啄春泥。(3)_,听取蛙声一片。(4)开轩面场圃,_。6填空(2分)(1)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_家,_家,诗人。(2)辛弃疾是_(朝代)著名_词人,我们学了他的_词。7下列句子中修辞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对偶)

3、B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拟人)C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D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排比)8为下面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词语。(2分)(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_(A冒 B钻C长)出来,嫩嫩的,绿绿的。(2)放下_(A品尝 B饱尝 C饱食)过稻香的镰刀。(3)看吧,由_(A清亮 B清澈 C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4)_(古老坚固、历史悠久、德高望重)的老桥,是我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A何其芳的秋天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共有三个自然段三幅画面,依

4、次是:田园之秋、清江之秋、心灵之秋。B观沧海一诗表现了曹操的博大胸怀。C只要你“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那么大自然中的一切都会成为你亲密的朋友,这便是山中访友告诉我们的。D“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10“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句话选自_,作者是_,他是我国著名的_家、_家、_家、_大师,这句话写了_种色彩,将_比作_。(2分)二、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117题。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5、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11这段文字出自_,作者是_。(2分)12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_图,并由眼前的花联想到了_,如果用一句成语来概括,就是_。(4分)13这段描写,作者抓住了花的哪些特点?按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4分)14指出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4分)赶趟儿:遍地:15本段文字中,实写是描写春景,虚写是运用联想。请你把这段文中虚写的句子填在下面。(2分)16文中“闹”字用得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2分)()A“闹”字表现花丛中蜜蜂多、蝴蝶多。B衬托出花朵繁茂,盛开的花儿的甜香。C成千

6、上万的蝴蝶、蜜蜂嗡嗡地叫,显示春天来了。D写出蜜蜂之多,场面壮阔,群蜂之多。17这段文字使用了_、_、_等修辞方法。(2分)(二)阅读下面的段落,完成1824题。凡在北国过过冬的人,总都是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炉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鸭梨儿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尽脱。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

7、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汽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

8、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

9、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

10、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18选出作此文标题最准确的一项(2分)()A江南冬日的优势 B江南冬日的有趣C江南冬日的生机 D明朗的江南冬日19江南冬日能养得住植物,且空气里时含水分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20作者认为“江南的冬景有一种特殊的情调”,如果用原文中的两个字概括,这两个字应是(3分)()A可爱 B迷人 C悠闲 D明朗21第五段中说

11、:“人到了这一个世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选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项(3分)()A如入画中,让人感到一种淳朴、安闲B农人为避冬寒而休息、享受,让人感到怡然、悠闲C进入小酒店,喝酒猜拳,让人感到热闹非凡D在秋收后的微雨寒村中,让人感到静寂、闲适E在冬季微雨的路灯下,让人感到静谧、超脱22第六段写到江南的雪,共有四处引用了写雪的诗句。这四处引诗按什么顺序排列?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3分)()A按日暮?冬宵?早晨的时间顺序排列B按诗作者的生卒年月排列C按天空?地面?天空?地面的空间顺序排列D按欲下雪?飞雪?雪停住的时间顺序排列23读第四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作者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12、选出说法正确的项(3分)()A江南的冬日春风和煦B江南的草根总带有绿意C江南的枝头总挂着花朵,泛着绿意D风和日暖的午后觉不出冬日的肃杀24根据本文的描写,将江南冬景的特点概括为三点。(4分)三、写作(40分)25题目:家乡的秋天要求:以写景为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字数在500字左右。三、 古文(共12分)(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0、论语是记录了_的一部书,孔子是_末期_国人(2分)21、写出A、B、C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说”通_意思_ “知”通_意思_“女”通_意思_22、解释加点的字(2分)人不知而不愠( )是知也( ) 见贤思齐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23、这六则语录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2分)_24、(1)有关学习方法的句子:(2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