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诗词五首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7925528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诗词五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观潮-诗词五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观潮-诗词五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观潮-诗词五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观潮-诗词五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观潮-诗词五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诗词五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年 级初二学 科语文版 本人教版内容标题观潮诗词五首编稿老师仉志【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 第23课观潮(自读) 第24课诗词五首(讲读)二. 学习过程:观潮(一)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文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2. 学习本文与写景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 体会结构得当,语言精炼的特点。(二)文学常识: 1. 作者: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富,祖籍山东沂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岛县令,宋亡后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词等。 2. 出处:武林

2、旧事。此书是作者在宋亡之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往事之作。此书写得详细生动,寄托着作者的故国之思。 3. 文体:散文(三)整体感知: 1. 掌握以下加点字注音:雷霆(tng)震撼(hn)沃日(w)斋()艨艟(mng )履(l)倏(sh)舸(g)焚(fn)善泅者(qi)溯(s)万仞(rn)罗绮(q)僦赁(ji ln) 2.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全文大意: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钱塘江大潮是一大胜景,本文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丽雄奇的景象。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

3、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3. 赏析课文: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状观。第1句总领全文,点明题旨;第2句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第3句对海潮进行正面描绘;第4句引用杨万里的诗句佐证自己的描写,对自己的描写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1句写演习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第2句写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第3句写结束后撤退迅速。第三段:写弄潮儿的英姿。表现了弄潮健儿在惊涛骇浪中的精彩技艺。第四段:写观潮的盛况。用物价的飞涨,路途之长,车马拥道,显示观潮人众多,再用看棚之内席地不容插足突出观潮人之多,用观众之多烘托海潮之美。(四)写作特

4、点: 1. 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炼。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这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一方面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洁明了。本文描写也十分生动形象,用了大量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2. 风景和风俗相融,自然美,人情美相交织。第1段侧重于自然美,第4段侧重于人情美,第2、3段则是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融合,人情美中有自然美。飞玉喷银,声震苍穹的钱塘江大潮是雄豪奇异的风景画;拨发文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的健儿是情味横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的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

5、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风俗画入篇,增强了文章的民族特色,使之具有地道的中国气派和民族传统色彩。诗词五首(一)重点、难点: 1. 领悟诗词中的情感或哲理。 2. 体会诗词意境美。 3. 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诗词。(二)关于五首诗的文学常识及赏析。渡荆门送别 1. 作者介绍(略) 2.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25岁的李白这次从蜀地出发,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有一番景色。 3

6、. 理解诗的内容,意境本诗记叙写景抒情,主要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怀念之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直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和远行的地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描写渡过荆门山,长江江面突然开阔,浩瀚渺茫,两岸都是平旷的原野,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颈联:作者以移步换景法,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幅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天眺望所见,云彩兴起,变幻无穷,构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诗人初次离开故乡,有些依依不舍,故乡水有情

7、,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小结: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像瑰丽,尤其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秋词 1.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 出处:全唐诗 3. 背景:秋词是作者被贬到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后写的。反映了他虽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打击,但是毫不气馁,保持着高昂的进取精神。 4. 赏析:新颖的立意和奇特的想像使本诗独具一格。诗的开头起笔不凡,一反悲秋的诗歌传统。用

8、对比,奠定了全诗明快乐观的风格,先写自古以来人们悲叹秋天的萧瑟凄凉。在此,诗人以欲擒故纵的方法来引出并突出主题。紧接着笔峰一转,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态度:我觉得秋天胜过春朝,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这里,诗人一扫过去文人们写秋日的阴冷、苦寒,悲秋之气,相反地去赞颂秋高气爽的秋景,创设新意境,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有了上面的铺垫,再直接写秋景,赞美秋日,便是水到渠成。后两句中写秋日晴空中,一鹤排云直上,奋发有为,这一形象激发志士们的精神为之抖擞,引发奋斗的豪情。“诗情”即志气,人如果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寞。小结:此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

9、统,唱出昂扬的高歌,唤醒了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赤壁 1. 作者:杜牧,字牧之(803852),后人称为“小杜”,唐代著名诗人,其写景抒情小诗多清丽生动。著有樊川文集。 2. 出处:全唐诗 3. 解题: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为怀古咏史之作。 4. 赏析:诗的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其兴感之由。后两句是议论。从小处落笔,概括赤壁之战这样的大事。意思是:倘若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东吴早天,大小二乔被曹取去,为铜雀台中人了,以此慨叹

10、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这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作者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让人从中汲取教训。过零丁洋 1. 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坚持抗元,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始终不屈,后英勇就义。 2. 出处:文山先生全集 3. 体裁:七言律诗 4. 背景: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被押解路过零丁洋时所作。那时,汉奸张弘范当元军的统帅,他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正在抗战的张士杰。于是文天祥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5. 分析:首联: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个人十年寒苦,才得明经入仕;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自己率兵抗元。颔联: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

11、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联,历经艰苦危苦。颈联:上句追忆了过去兵败被俘时忧愤心情,下句写当前不幸被俘之孤独处境,二者紧密相连,两处地名都写出形势的险要和境况的危苦,可谓千古名对。尾联: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是文天祥的代表作,诗的尾联成为中华诗史上的千古名句。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士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而献身。浣溪沙 1. 作者:苏轼(简介略) 2. 出处东坡乐府 3. 背景:此词写作背景与记承天寺夜游相同,苏轼此刻被贬黄州,失意之极,但他为人胸襟坦荡,善于因缘自适。他对人生仍抱有旷达乐观的态度,游

12、蕲水清泉寺,看到眼前的美好景色,尤其是“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情景,不由感慨万端,作此词。 4. 赏析:词的上片写景,三句写三幅画面,着重描写清泉寺的外部环境,以衬托寺庙的清静和优雅,给人以美的享受。下片由写景转入了抒情。借门前的流水起兴,由西流的溪中,想到青春可以永驻,不可为人生衰老而叹息的哲理。整首词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变故。抒写自己为当地山川风物所吸引的喜悦心情,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模拟试题】一. 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为火所焚(fn) 江横玉系(x)腰B. 车马塞(si)途 出没(m) 溯(s)迎而上 雷霆(tng)C. 百舸(g)争流

13、 僦赁(ln) 佁然不动(y) 往来翕(x)忽D. 如履(l)平地 倏(sh)尔 箪瓢屡()空 斗折(sh)蛇行 2.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 披发文身:刺花纹溯流而上:逆流而上B. 倍穹:高江干:江岸C. 僦赁看幕:租用溢目:满眼D. 虽席地不容用:虽然随波而逝:去,往 3. 找出修辞方法不同类的一项( )A. 鲸波万仞B. 而旗尾略不沾湿C. 吞天沃日D.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4. 填空:(1)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 朝 。本诗选自 。(2)秋词的作者是 朝的 。作者认为秋是 的样子。(用原文回答)(3)赤壁的作者是 朝的 。他和 被世人称为“小杜”和“老杜”。(4)过零丁洋的作者是

14、 朝的 。诗中的千古流传的名句是 , 。(5)浣溪沙的作者是 朝的 。“浣溪沙”是 名。 5. 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是( )A. 首联紧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是来从楚国游。B. 颔联紧承起句,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C. 颈联由远景的描写转入近景的描绘。刻画了长江江面的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作者初见平原时的新鲜、欣喜之情。D. 尾联则流露出诗人对故乡水不足美的慨叹,因而愿送“我”去远游,去领略更美的山河。 6.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浣溪沙中的“浣溪沙”是词牌名,该词上阕抒情,下阕抒情。B. 赤壁是一首咏史诗,借历史事件,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想象奇特。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D. 浣溪沙与记承天寺夜游是同一体裁,都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旷达的胸怀。二. 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浙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