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题西林壁》课件【三篇】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792124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题西林壁》课件【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题西林壁》课件【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题西林壁》课件【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题西林壁》课件【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题西林壁》课件【三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题西林壁》课件【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题西林壁》课件【三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题西林壁课件【三篇】初中语文题西林壁课件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1.介绍作者苏轼:北宋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2.解题题:题写。西林:西林寺。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

2、读节奏。4.教师带领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3)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图片)(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组合作讨论)(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2)学生汇报诗意。(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5.总结汇报本节课收获,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6.布置作业写一

3、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初中语文题西林壁课件篇二1.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课件# 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2、理解诗题。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

4、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写出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

5、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2)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4、理解前两句。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

6、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5、理解后两句。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6、品读悟意境(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

7、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2)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学习游山西村)【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2、自由吟读。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二、试讲诗意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

8、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三、深入体会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五、体会名句的引用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

9、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六、布置作业1、抄第5课生字组三词2、黄冈第5课3、背诵第5课初中语文题西林壁课件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0、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内容,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这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这里的流泉

11、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起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二、解诗题,知作者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三、读准音,体韵味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

12、正;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4.指明学生范读;5.全班齐读古诗。四、抓字眼,明诗意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同,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同的景色。3.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下看到庐山会是怎样的景象。明确: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会不同。4.提问: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明确: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5.提问: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人为什么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面目。明确:*者迷,旁观者清。五、诵诗歌,悟诗理1.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六、巩固小结,延伸认知老师放配乐朗诵全诗,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七、布置作业背诵诗歌。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