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7915267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201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 文 2012.4本试卷共10页,包括六个部分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结实结合 驾驭与会 菱角棱角B信笺栈道 针砭贬谪 拾级涉及C脸颊要挟 精湛斟酒 巷道小巷D暗礁樵夫 脉脉山脉 缔造真谛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其实并非是革命者的主观“激进”造成的。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承平年代开明社会,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对民众的影响很小,更掀不

2、起能动荡社会的大风大浪,只能是茕茕孑立的少数人的信念。然而,一旦社会腐朽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疏不满,民众忍无可忍,则蛰伏已久的激进思想便如狂飙突起,成为席卷一切的巨浪大潮。A形形色色 B茕茕孑立 C忍无可忍 D蛰伏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也意味着人们生活质量、消费水平以及价值观念都有了较大的提高。B业内人士指出,尽管今年2月份楼市微露回暖迹象,但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来说依然处于冬季,在国家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仍会继续下降。C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人类的宇航员和机器人宇航员首次在太

3、空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一次握手,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D. 很多人就餐时选择洋快餐,是因为洋快餐具有相对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多年积淀的品牌信誉,但是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却对麦当劳的食品质量问题进行了曝光,可见,洋快餐并不一定安全。4将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义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西方文化中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你我”之见,一种拒绝“非我族类”的价值传统。 , 。 ,那么我们就要相信:西方文明还没有做好接纳一个多元文化世界的心理准备。 如果我们相信“文明冲突论”不是个别西方学者的呓语,而是西方深刻文明观的折射 从历史纪录来看,西方文明既不擅长与其他文明融合,也不擅长和其他文明和平相处

4、 直到今天,西方也还在想如何把别人改造得跟自己一样,而不是接受一个平等的、多元文明的世界A B C D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长,师同里季本。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与歙余寅、鄞沈明臣同管书记。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宗宪尝宴将吏于烂柯山,酒酣乐作,明臣作铙歌十章,中有云“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宗宪起,捋其须曰:“何物沈生,雄快乃尔!”即命刻于石,宠礼与渭埒。督府势严重,将吏莫敢仰视。渭角巾布衣,长

5、揖纵谈。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入京师,主元忭。元忭导以礼法,渭不能从,久之怒而去。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后二十年,公安袁宏道游越中,得渭残帙以示祭酒陶望龄,相与激赏,刻其集

6、行世。(选自二十五史精华.明史精华.文苑)注:埒,音li,等同,相等。剚,音z,刺,插。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献诸朝,令渭草表草稿B藉宗宪势,颇横凭借,借助C善李成梁诸子与交好D工写花草竹石长于,善于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宗宪顾善之久之怒而去B宗宪以是益重渭夜深开戟门以待。C即命刻于石宗宪尝宴将吏于烂柯山D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宗宪起,捋其须曰7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徐渭“才华出众”的一组是(3分)仿扬雄解嘲作释毁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作铙歌十章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将吏莫敢仰视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7、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渭曾拜同乡季本为老师,后成为生员,颇有名气,总督胡宗宪将他招到幕府,与其他几个人一起做管理文书之类的事。B胡宗宪位高权重,将吏们都很惧怕他,徐渭却头戴方巾,身穿布衣,与胡宗宪行礼、交谈,一点也不受拘束。C胡宗宪采纳徐渭的计谋,擒获徐海,诱捕王直,结果中了徐、王预先设计的圈套。徐渭凭藉胡宗宪的权势,态度很蛮横,导致胡宗宪被关进监狱。D在嘉靖时,王、李二人倡导成立七子社,谢榛因是平民而遭排斥,徐渭对他们以官位压制寒士的行为感到气愤,发誓不加入二人的团体。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

8、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水调歌头林正大仕宦至卿相,富贵好归乡。高车驷马,都人夹道共瞻望。意气当年尤盛,荣比昔人衣锦,昼锦以名堂。海内知名士,久矣望馀光。大丈夫,荣与贵,视寻常。丰功令德,要将尧舜致君王。事业光施社稷,勋烈遍铭彝鼎,此志孰能量。妙语勒金石,千古一欧阳。注:昼锦堂是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回乡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欧阳修为其而写昼锦堂记。(1)请说说词中的“大丈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3分)(2)上下两阙运用

9、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的两种,结合词中语句具体说明。(4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1)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诗经)(2)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 , 。(庄子逍遥游)(3)庭下如积水空明,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4)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张再林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

10、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 “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

11、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

12、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

13、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

14、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选自民办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有删节)1213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