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问答题总结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791089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问答题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病理问答题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病理问答题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病理问答题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病理问答题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问答题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问答题总结(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肉芽组织的形态和作用:形态特点:肉芽组织是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组成,肉眼观察表面为鲜 红色、柔软湿润、表面成颗粒状的结构。在镜下可见大量的新生的毛细血管向创面垂直生长, 以小动脉为轴心形成袢状弯曲和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间有大量成纤维细胞,组织内富含液 体,并有各种炎性细胞浸润。作用:1)抗感染和保护创面。2)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3)机化或包裹坏死、血 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2. 坏死的类型与结局类型:1)凝固性坏死,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镜下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 组织结构轮廓尚可保存,坏死区周围形成充血、出血和炎症反应带,结核病时,也称干酪样 坏死。2)液化

2、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 细胞等释放的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坏死后易发生溶解液化。镜 下见死亡的细胞完全被液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3)纤维素样坏死:又称纤维素样变性。 4)坏疽:又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结局:1)溶解吸收:由坏死组织和白细胞溶蛋白酶的作用,使之发生溶解、液化,在由 淋巴管吸收或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分离排出:较大坏死灶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时,则由 溶蛋白酶仅将周边的坏死组织溶解,造成坏死灶与健康组织的分离,再进一步形成脱落或经 管道排出。3)机化:由坏死灶周边的组织形成肉芽组织长入坏死区,逐渐溶解、吸收

3、坏死物 并加以取代。4)包裹、钙化:坏死灶过大不能完全溶解吸收,仅由周围长出肉芽组织对坏死 病灶加以包绕时,叫做包裹。坏死组织内可在发生钙盐沉积,则为钙化。3. 血栓的形成条件及结局 活体心血管腔内血液成分凝固或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 块叫血栓。血栓形成的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条件。内皮细胞机械屏障作 用;内皮细胞能分泌、合成多种抗凝物质。常见:静脉内膜炎,动脉粥样硬化伴溃疡形成, 风湿性或细菌性内膜炎,心肌梗死,结节性多动脉炎,同一静脉经过多次注射。 2血流 状态的改变:血流缓慢、停滞或涡流形成(1)正常轴流消失,血小板与内膜接触机会增加, 促

4、进血小板粘集。(2)局部凝血因子和凝血酶浓度增加,达到凝血所需浓度。(3)内皮细 胞缺氧,受损。常见:夜间熟睡,心力衰竭,久病卧床者。3血液凝固性增加:指血液的 高凝状态。血小板数量或粘度增加、活性增强(妊娠,手术后、产后);内脏癌时癌细胞释 放出保凝因子;DIC及游走性血栓性脉管炎。三种条件常同时存在。类型: 1)白色血栓2)混合血栓3)红色血栓4)透明血栓 结局:1)软化、溶解、吸收2)机化3)钙化4.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形成原因。 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红:最初为鲜红,动脉性充血。后为暗红,静脉性瘀血。 肿:主要为炎性水肿,还可以是充血,细胞渗出及增生。 热:动脉性充血,血

5、流量上升,血流速度加快。痛:炎性介质H+K+ ;组织水肿,张力升高,压迫神经末梢。 功能障碍:组织损伤、渗出造成阻塞、压迫、疼痛。5. 急性炎症的分类与特点:1)浆液性炎:常发生于黏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一浆液渗出为主。2)纤维素性炎:易发生于黏膜、浆膜与肺组织,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素, 在 HE 切片中纤维素红染、相互交织的网状、条状或颗粒状,常混有中性粒细胞和花似的细 胞碎片。3)化脓性炎:(1)表面化脓和积脓是发生在黏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2)蜂窝织性 炎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 尾,(3)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组织发生

6、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只要有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常发生于皮下和内脏,(4)出血性炎:炎症灶的血管损伤严重,渗 出物中大量红细胞。6. 试述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与坏死,称为边只,常在炎症早期发生,这是由于致炎因 子的直接损伤作用及炎症过程中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反应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渗出: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性改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炎症局部组织和血管内的液 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增生:在致炎因子刺激下,炎症灶内的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纤维细胞增生,一般在 炎症后期发生.变质是机体的损伤过程,而渗出和增生为机体的抗损伤及修复

7、过程。7. 以变质性炎为主的疾病,分别简述其基本病变特点:病毒性肝炎: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变基本想通,都是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同时伴 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间质纤维细胞组织增生,属于变质为主的炎症。乙脑:广泛累及脑脊髓实质,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周围炎细 胞浸润。病变以大脑皮质、基底核和视丘最为严重;小脑皮质、丘脑和脑桥次之;脊髓病变 最轻,常仅限于颈段脊髓。阿米巴病:病变部位主要在盲肠、升结肠,其次为乙状结肠和直肠,严重病理整个结肠 和小肠下段均可受累。基本病变为组织溶解液化为主的变质性炎,以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状 溃疡为特点,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重症感染

8、,中毒。8. 渗出液和漏出液有何区别?渗出液:见于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比重大于 1.018,细胞数多,容易凝固,浑浊。漏出液:见于非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质含量低,比重小于1.018,细胞少,清亮,不易凝固。9. 异型性定义以及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 由于分化程度不同,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 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一)肿瘤细胞的异型性:1.肿瘤细胞的多形性;2.核的多形性:表现为核大小、形态、染 色不一,胞核增大,核浆比例增大,出现巨核,多核,奇异形核;核染色深,染色质呈颗粒 状,核膜增厚,核仁增大,增多;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象。瘤细胞的异型性

9、,尤其是胞核的异 型性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在区别良恶性肿瘤中有重要意义。(二)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良性肿瘤的组织结构与其来源的组织相似,而恶性肿瘤的组 织结构具有明显的异型性,瘤细胞排列絮乱,失去正常的结构和层次,极向消失。10.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分化程度:分化好,异型性小/分化不好,异型性大核分裂: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多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生长速度:缓慢/较快生长方式:膨胀或外生性/浸润或外生性继发改变:很少发生出血,坏死/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形成等复发:不或很少/易转移:不/可对机体的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较大,除压迫阻塞外,可破坏组织结构,引起 出血,感染,

10、溃疡,穿孔,内分泌絮乱,恶病质及发热,疼痛,副肿瘤综合征等。11. 癌与肉瘤的区别组织来源:上皮/间叶发病率:较高,约为肉瘤的 9倍/较低发病年龄:多发于40 岁以上中老年人/有些类型主要发生在年轻人或儿童,有些类型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大体特点:质硬,灰白,干燥,切面呈颗粒状/质软,灰红,湿润,切面细腻呈鱼肉状 组织学特点: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纤维组织常有增生/肉瘤细胞弥漫分布, 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网状纤维染色:癌巢被网状纤维组织包绕,但癌细胞间无网状纤维/肉瘤细胞间有网状纤维转移:多淋巴道/多血道12. 癌前病变和常见的癌前病变某些疾病或病变虽然本身不是恶

11、性肿瘤,但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潜能,患者发生相应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这些疾病或病变称为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常见的癌前病变:大肠腺瘤(有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等类型,绒毛状腺瘤发生的癌变 机会更大),乳腺纤维囊性病,慢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慢性溃疡, 黏膜白斑(长期不愈有可能转变为鳞状细胞癌)、13. 肿瘤扩散方式1、局部蔓延是肿瘤的扩散中常见的方式: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器官直接蔓延、渗透,往 往首先通过组织间隙逐渐扩散并破坏邻近的组织器官。2、通过血液或淋巴液转移是肿瘤的扩散方式中很重要的:恶性肿瘤的细胞可随淋巴液流动, 在相应的淋巴结停留、增殖。恶习性肿瘤晚期,癌细胞可转移

12、到较远的淋巴结。恶性肿瘤的 生长借助丰富的血液循环,速度快,范围广。肉瘤主要靠血行转移,恶性程度高的癌或晚期 癌症,通过血行扩散和转移。3、种植性转移也是肿瘤的扩散方式的一种:恶性肿瘤的细胞脱落到新的部位生长形成转移 肿瘤。肺癌在胸腔内的扩散,胃癌在腹腔内的扩散。恶性肿瘤遵循着常见的途径扩散与转移。14.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1)脂纹:早起变化,动脉内膜肉眼可见针眼大小的斑点及宽 12mm 长短不一的可隆起于动 脉内膜表面的黄色条纹,镜下为大量泡沫细胞。2)纤维斑块:为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也可为瓷白色,镜下观,斑块表面为一 层纤维帽,可伴有玻璃样变性,其下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巨噬

13、细胞及大量细胞外脂质和基质, 随着细胞的崩解,病变可溃变为粥样斑块。3)粥样斑块:为明显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镜下,纤维帽下含有坏死物、胆固 醇结晶、钙化等,底部可有肉芽组织,外周可见少量泡沫细胞、淋巴细胞,动脉中膜不同程 度萎缩。4)继发改变: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血管腔狭窄。15. 良性高血压的分期及各期病变。1)功能紊乱期:为早期阶段,当症状缓解后血压可恢复正常。2)动脉病变期:(1)细动脉壁的玻璃样变性,管壁变硬,管腔狭窄甚至闭塞;(2)肌型小动脉中膜增多,内弹力板分裂,管腔狭窄。3)内脏病变期:(1)左心室肥大(心衰); (2)肾,表现为原发性颗

14、粒固缩肾,肾衰;(3)脑,细小动脉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可引发血栓形成或微动脉瘤形成, 也可发生脑出血或脑软化;(4)视网膜,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16. 风湿病的三期基本病理变化的特点:1)变质渗出期:病变的结缔组织粘液变性、胶原纤维肿胀断裂、崩解以及纤维样变性,伴 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此期间持续一个月。2)增生期:病变部位形成风湿小结,内有风湿细胞,少量炎细胞,持续 23 个月。3)愈合期:风湿小结的纤维化,风湿细胞,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纤维化细胞并产生胶原纤维, 风湿小 结转化为瘢痕组织,23 个月。17. 何谓冠心病,心肌梗死有哪些合并症。冠心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是因

15、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 也称缺血性心脏病(IHD).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因此,习惯 上把CHD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同义词。合并症: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包炎,心律失常。18. 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鉴别: 病原菌:肺炎球菌毒力较强的1、3、7、2型/多种化脓菌:金菌,肺炎球,嗜血流感杆菌,克雷白杆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 病变特点:肺泡的纤维素性炎/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的化脓性炎 病变范围:起始于肺泡到肺段或整个肺叶/起始于细支气管到以肺小叶为单位灶性散步 肉眼:单侧肺,左肺,右肺下叶/双肺下叶

16、和背侧,黄白色病灶,斑片状分布 镜下:单侧肺受累,典型的四型表现,胸膜常受累,支气管不受累/化脓性支气管炎,肺泡腔内 的渗出物花样多,肺泡壁破坏及小脓肿形成 并发症:少见,肺肉质变,胸膜肥厚,肺脓肿及脓胸,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多且严重,心衰,呼衰, 脓毒血症,肺脓肿,脓胸 好发人群:青壮年/小儿和年老体弱者,往往作为合并症出现 预后:好/差19. 大叶性肺炎的典型四期病变充血肿胀期:发病后1-2天;肺肿大,暗红色;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内浆 液性渗出;胸片:片状模糊阴影;临床:寒战,高热,白细胞升高;红色肝样变:发病后3-4天;肺肿大,暗红色,质实如肝;镜下: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纤维素及大量红细胞渗出;胸片:大片致密阴影;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