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活动案例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7908470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研组活动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研组活动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研组活动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研组活动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研组活动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研组活动案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象山县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研修活动案例组长姓名:石雅玲 填表日期: 2014.3.14一、活动背景本校以真义、精要的教学为根本,即“真髓教学”。走“真义、精要”的真髓教学之路,深化课程改革,打造品牌学科,构建“真髓”课堂。细化教学管理,落实“轻负高效”,关注教学细节,教研细节,强化校本研究,加速专业发展,真正让师生学真、求真、做真。本次活动围绕“读懂、知妙、会用”语文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扎实有效地推动着课堂教学改革。二、 研教目标1、读懂。引领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达到教学的第一层次。2、知妙。通过关键语句、重点语段的研读,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徒

2、弟们画画时是的表现的,感受小徒弟能“想别人没想到的”的过人之处。达到教学的第二层次。3、会用。在“读懂”“知妙”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如果让你来画,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画出数不尽的骆驼,模仿课文的句子,用上“虽然但”来表述和点评,指导学生活用文本的语言,达到本次教学的最终目的。三、策划安排教研主题:任务驱动,角色引领活动时间:2014年3月13日课例执教:陈宁宁活动成员:语文五年级组全体成员四、活动过程(一)教师展示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实验小学 陈宁宁教学目标1.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2. 会说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 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

3、得到画师的称赞,明白生活中要学会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过程一、 直接揭题师:今天,我们来学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读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二、 明确要求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前面有阅读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用横线画一画:交流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 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3. 课文告诉我们什么?三、 初读感知师:带着这些问题,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大屏幕出示学习单,讲了谁?做了什么事?赶紧默读课文,去圈一圈,划一划吧!谁干什么反馈交流并板书重点词 谁干什么 画师 出考题 大徒弟 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二徒弟 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4、小徒弟 两只师:同学们刚才通过抓重点词,说出课文里人物(谁)做了什么事,把这些人做的事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能试着用上黑板上的重点词,连起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3、大屏幕出示填空,概括主要内容 从前,有位画师想( )三个徒弟,让他们在一张( )的纸上画骆驼,看谁( )。大徒弟画了( ),二徒弟画了( ),小徒弟画了( )。最后,( )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称赞。指名说,同桌对说。四、 品读感悟师:小徒弟只画了两只骆驼,却得到画师的称赞,大徒弟、二徒弟都不服气了。我们来看看,他们俩在画画时是怎么表现的?学生找句子。师:大徒弟,你画画时怎么想的?生:我用细笔来画,在纸上密密麻麻地画满了很小

5、很小的骆驼师:为什么要画得那么小?生:画的小是因为我想画更多的骆驼。师:你密密麻麻的都画满了整张纸,有没有信心在比赛中获胜啊?生:当然,他们都比不过我,我画的骆驼最多。师:大师兄真是稳操胜券,胜利在望啊!师:二师兄更不服气了,他想到了什么是大师兄没想到的?生:我用骆驼的头代表整个骆驼,增多了骆驼的数量师:二师兄想到了大师兄没想到的,真是技高一筹,所以,他画的果然比大徒弟多!师:他们俩怎么想都不服气,谁来替画师说服他们?学生找句子。1. 出示这段话:画师说:“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6、吗?”师:这儿一共有几句话?生:一句师:这么长的一句话,你能读懂它吗?这里哪些部分是写画面的?师: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看看图画,这里的山脉接连不断,高高低低,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生:连绵不断生:连绵起伏师: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指一指,说一说:这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根本看不到身子和腿。这就是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师:“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这样的画面,我们看得到,两位徒弟也看得到,那最终能说服两位徒弟的又是什么?“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

7、的骆驼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就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板书:数不尽师:从这段话中,知道了小徒弟是这样画的,那么谁知道小徒弟是怎么想的?以口语交际的方式:小徒弟,你为什么这么画?预设:我画几条弯弯曲曲的线,是为了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画两只骆驼在山里若隐若现,可以让人联想到会有数不尽的骆驼走出来。师:再来看看画师说的话,前面说的是事实,后面说的是结论,中间用上一个漂亮的关联词:虽然但说话练习,引导学生把话意说清,领悟“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大徒弟想到的吗?这是二徒弟想到的吗?这是别人没想到的。)

8、师: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用了强烈的反问,可以看出,画师对小徒弟的画是赞不绝口,赞赏有加。师:你能学着画师的语气来表扬表扬小徒弟吗?自由练读,有感情地朗读。谁来当当画师,走上台,指着画,来夸夸你的小徒弟!生读师:你觉得这两个徒弟听了画师的话,他们明白了吗?你怎么知道的?生:恍然大悟师;他们悟到了什么?师:小徒弟想到了我们没想到的,真让人佩服! 五、 拓展运用师:老师相信你们像小徒弟一样聪明,如果让你来画,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画出数不尽的骆驼。生1:我会画上两只骆驼在连绵起伏的沙漠里走着,沙丘旁的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若隐若现。当当画师夸夸他。生2: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

9、,但他们在连绵起伏的沙漠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沙丘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师:这样构思巧妙的画还有很多,比如这幅中国画,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学学画师的样子,说说这幅画好在哪儿,妙在何处?生:你们看这幅画,虽然只画了连绵起伏的山和一个取水的和尚,但有和尚就有古寺,这不恰好表明有一座古寺藏在深山中吗?师:你的话让大家恍然大悟!1. 小练笔:像他说的那样写写这幅画构思巧妙在哪儿。交流点评。2. 师:画画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才能出奇制胜。许多难题才会迎刃而解。比如以前学的课文中,也有这样的故事,像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所以,只要肯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就会在学习上,生活中不断取得成功!齐读课题,再次点题。六、 课后反思,达成共识本次研教活动,更坚定了大家“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随机应变,创设对话的情景,巧妙地引导学生活用语言,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读懂、知妙、会用,循序渐进,最终让学生学有所得,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通过研讨和反思,各位教师的研教能力又一次得到了锻炼,在 落实“轻负高效”,打造高效课堂,扎实有效地推动着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