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登高题材诗歌鉴赏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7907176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登高题材诗歌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登高题材诗歌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登高题材诗歌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登高题材诗歌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登高题材诗歌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登高题材诗歌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登高题材诗歌鉴赏(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高题材诗歌鉴赏课题登高题材诗歌鉴赏课型诗歌复习课课时2课时教具多媒体1.搜集整理必修和选修唐诗宋词中登高题材的知识点诗歌。2.背诵默写1.通过整合,整体把握登高类别诗歌的特点。能力点2总结概括登高类诗歌抒发的感情。教学目3.掌握鉴赏诗歌的几种常见方法。标1.启发学生,使学生懂得自己动手整合总结十分重教育点要2.加强诗歌题材分类意识。1.登高题材诗歌的内容广泛,思想感情深远细腻,重难点学生鉴赏起来比较难。2.把握特点,跟踪训练,力求做到举一反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案分发,反馈并导入:前几节课我们共同研讨了军旅边塞类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特点并进行了部分诗歌地鉴赏,接下来我们要共同探讨的这类诗歌是

2、代代相传 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君子登高必赋,”这类诗歌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格 的契合,物境与心境的交融。下面我们共同走近这类题材的诗歌。(板书课题:登高类诗歌鉴赏)二、目标导航,自主学习(PPT展示学习目标)请大家反复诵读印发资料中的几首诗歌,总结出它们在题材和写法的共同特点。(预设生成)生:都是登高题材,写法上都是借登高所见所闻抒发某种感情。生:从题材上看它们都是登高诗,从写法上看都是寓情于景。师评价总结:登咼诗是古人登咼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孔子曰“君 子登高必赋”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登高而咏已是知识分子所向往、 所推崇的习惯。登高之后眼界开阔,使人心境开阔,有指点江山、品 评山河的豪

3、情。(明确概念)登高中的“高”有:登山、登台、登楼、登塔等形式。板书:登高即景抒怀(过渡语)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 种文化现象。登高过程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 人产生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下面我们一 起去领略他们的望远和深思。三、小组竞学,赛赛风采(PP碾示竞学内容)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导学案上的诗歌,按照登高所见或所闻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的思路,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帅生对话一、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4、 老师说开始(要求站起来的学生先说出是几组,然后再回答问题) 生:诗人登上安定城楼,纵目远眺,所见之景通过第一联展示出来:城堞、杨柳、 汀州,景象咼远。生:在第二联中,诗人写了贾生和王粲的典故,借典故表达自己和他们一样的身 世和遭遇。师:什么样的身世和遭遇?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和诗人的经历又有哪些契合之处才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呢?生:他们都是怀才不遇的。师:这个词点得非常好,有概括性!“怀才不遇”,满腔的抱负、才能都没有办法施展出来。下面一联用了什么典故?生:用了范蠡的典故,诗人表达了功成身退、退隐江湖的愿望。师:是的。 范蠡实施了复国的计划,携美人归隐江湖,很惬意。诗人用这个典故想表

5、明自己什么样的情怀?这位同学说到“退隐”,并不贪慕于什么样的名利。他的想法啊,非常高远,就是归隐于江湖要在什么完成之后呢?扭转乾坤,功成身退。好,继续往下呢?写了 “腐鼠”和鹓雏”,讽刺那些党羽势力。对,他用了什么典故? 出处? 是庄子。对,庄子里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朋党势力,表达了自己的心志。鸱鸟以为非常美味的腐鼠,认为 鹓雏(即凤凰)也会贪恋,它哪知 鹓雏对此生师生师生师生师根本不屑一顾。借此来指向那些打击排挤自己的朋党势力。那么李商隐是怎么卷入朋党之争的呢? 谁能给我们简单地说一说诗人的遭遇?生:李商隐二十六岁时,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 幕府,后娶其

6、女为妻, 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与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 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 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生:他想要建立功名,但是又遭到压抑,忧愤国是,却不被重用,所以政治上 很失意。师总结:通过品味这首诗的深远之情,我们看到,鉴赏诗歌一定要做到知人论 世,鉴赏出的感情才能全面准确。方法一总结(PPT展示):知人论世,依人察情 就是鉴赏诗歌的时候把诗人的经历遭遇等做一个整理,结合诗人身世与时代背景,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如陶渊明、王维、孟 浩然

7、,他们的诗歌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诗人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澈 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同时也包含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之 情。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心疾苦,感情深沉。二、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生:见到了鱼梁洲变浅,梦泽湖因为天寒而变浅,一幅严冬酷寒图。生:还有羊公碑。生:抒发了对历史的体悟,用典故写了时序的更替、年华的转换和岁月的流逝, 尾联写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心理,很有沧桑感。师:我们看“羊公碑尚在,读

8、罢泪沾襟”,“尚”字十分有力,包含了复杂的内容,能 不能给解读一下?生:羊公当初和贤圣之士来此登临,留下来的碑记还在,现在诗人登上岘山,看 到这座碑,心情十分的萧条。师:为什么呢? 羊公是谁?生:羊祜,曾经镇守襄阳。他曾在此山与友人喝酒吟咏。师:对,他和羊祜相距四百余年,现在登临此处,看到当时的百姓为纪念羊公竖 立的石碑还在,为什么会悲从中来呢?为什么“泪沾襟”呢?生:我想是一种抚今思昔的感慨吧。师生生师生师是的,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吊古伤今。那他感伤的是什么呢?他自己不能实现抱负,心中的悲哀。很事,很地发化力。你能种人世苍茫讲感是一种什么哲思吗? 很好。这首诗歌还直接表达了一种哲思。小结:此诗凭

9、吊家乡古迹,吊古伤今,暗示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悲哀。通过对 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这个主题的描写,表达世事无常,人世沧桑的哲思。请大家找出其他富有哲理的登高诗,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老师材料准备: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作者将人生之秋与 自然之秋相较从而感慨人生须臾短暂的无奈。王勃的滕王阁“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 长江空自流。”都是带有哲理性的。 人生的浮华是短暂的,只有江水是永恒的,表现 了一种世事无常,但时间永恒的真理。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登楼过程中的具体感 受,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深刻得多。站得愈高,看得愈远

10、,人生也是这样。只有 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愈来愈高的 境界,在事业上取得愈来愈高的成就。三、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师:请思考: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具体指什么?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生:诗眼是“愁思”。师:“很对,首联便用愁思奠定了感情基调。那具体是指什么?”生:从“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来讲,诗人看到的景象是凄凉开阔 的,后面会联想到身世,这样会觉得更加悲苦。师:很好。我们讲登高见景,见景抒怀。诗

11、人见到的是夏日里暴雨的景象,能 详细描述一下吗?生:他见到了“惊风”、“芙蓉”、“密雨”、“薜荔”,“惊风”击打着“芙蓉”, 着“薜荔”。师:“芙蓉”就是荷花,“薜荔”是一种植物,它们还有别的含义吗?生:也象征着恶势力对改革派的打击报复。师:嗯。其实这里运用了一种写作手法一一比兴。表面上是写见的景,实际上具有象征性,“芙蓉”“薜荔”象征着美好的芳洁的品德。生:诗人因为参加永贞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后来又明升暗降,被派往远州当刺 史。那时候诗人思念友人,自伤身世,写下此诗。师:这位同学把柳宗元两次贬谪的遭遇回顾了一下,很好。“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刚才同学讲到,他和友人都被贬谪到这 么遥远

12、的地方,音信难通,家园难归,所以最后两句抒发的也是这样的悲愁。(过渡语)登高,提供了一个观景抒情的审美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诗人可与自然、天地、万物对话,可以审视自我,发抒幽情。在本诗 中,柳宗元便是通过景物描写,将一腔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之间。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诗歌,用声音来传递这种情感。方法二总结(PPT展示):注意景与情的关系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我观物,则物与我尽著我之色彩 也。”(师解读)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乎两点:一是一切环境描写的文 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 是一切景物又

13、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 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学以致用,分析下面这首诗: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解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 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 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 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 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

14、悠悠乡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 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 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 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 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 远的境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 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 也无由。诗作以一“愁”

15、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 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 拖音。四、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生: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 自 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生:“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 无际。这是远望之景。生: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 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生:“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 的两个天地。生: 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 云”衬托出山高。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 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生:抒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