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790645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五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五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下八里中心小学杜敏【教材分析】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植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石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更不会想到它来源于岩石。本课活动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是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岩石和土壤是组成地表的重要物质,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是各种外力对岩石和土壤作

2、用的结果,其中侵蚀和沉积作用的主要对象是土壤和岩石。寻找土壤成分的沉积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壤里有什么,而且使学生对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有一定的认识,为下面几课的学习做些铺垫。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

3、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

4、呢?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二、寻找土壤的成分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

5、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4、延伸、小结。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三、土壤和生命1、讨论。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

6、?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4、小结。四、课外拓展活动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反思下八里中心小学杜敏土壤中有什么是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以观察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此课的教学目的是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的依据,探究土壤和生命之间的关系。主要的教学活动是指导学生对不同状态下的土壤进行观察。教师按教科书要求提供新鲜的土壤和干燥粉碎的土壤,以及沉积实验的装置,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观察。一、课堂思考。整堂课,由始至终都充满着探究的意味。在备课时我努力去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自

7、主、合作、探究、开放”等的学习方式。在认真研读教材和几次的试教之后,给了我很多启发,也给了我一些思考:1、想让课堂开放些,学生自主些,但是终究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相反的没有给学生话语权,在思维上牵着学生走;2、细小的环节的处理把握不好,比如过渡和引导的语句,没有让学生在整理信息后在思维认识上有所提升,达不到预设的“点”,即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真正意义的提升;3、观察实验探究,教师如何调控教学手段来展现学生的主体性?4、如何有序地处理教材?例如教材中关于“人文”如何去体现?5、汇报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如何去调控处理信息,完成教学目标?二、改进措施。针对教学所产生的疑问,我做了深入思考,并与听课老师

8、共同研讨后,想到解决问题的一些方式,并且实践于我的课堂教学中。1、探究初始应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课堂引入的设计:小实验:摇瓶子。师:土壤中有什么?能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猜看吗?生:有水分、空气、沙子、生物体的残留物等。生:由岩石风化而成小颗粒等。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师:土壤里有那么多的生命体,到底其中有什么成分与这些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呢?2、探究是一个过程,让学生深入到过程中去,体会其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孩子多动手,勤动脑,会合作,让孩子进入探究的课堂。所以在课堂中,我采取了学生自己设计观察并按照自己喜欢的观察方法去进行探究,当然,由于

9、提供的器材有限,学生的选择还是有局限性。但这并不代表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而是激起学生走出课堂后,更进一步去进行研究与思考的探究欲。学生在设计完观察方法之后,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展开了小组研究。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我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点播,大胆鼓励将研究问题在交流中提出。学生明白了自己在探究过程中明白了想要的(这包括了已经有答案的,还有没有释疑的),也享受到了小组交流学习带给的快乐。同时,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性。由此,给予我感触较深的是在观察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能做有效观察?因为观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与

10、探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进行猜测,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3、在汇报中,抓住切机,进行引导,提升思维与能力。例如在交流寻找土壤成分的汇报中,针对学生的回答质疑: 我们是怎么发现土壤中有水分、动植物活体或残体的呢? 在观察湿土壤的时候发现了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在干土壤中是否有相同的发现? 用放大镜观察干土壤或者湿土壤时,都发现了小石子。它们的大小相同吗?能用合适的语言来进行分类吗?(充分表达后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第52页的文字。) 沉积实验现象的观察。把瓶子小心地、慢慢地拿起来,观察一下,看到什么了现象? 为什么土壤中的颗粒会

11、按照大小来分层呢?(由此引导理解“风化作用”是土壤的成因之一。) 还有什么物质是在土壤中,而我们的肉眼观察不到呢?(引导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等物质,由此明白土壤成因还包括生物活动。)4、本课教材有意追求了新课程的特点:充分考虑了小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内容载体富有儿童特点并且多样化,所以增添了许多人文色彩,能够体现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综合运用了陈述、分析、提问等多种形式,并配有文字、插图、挂图、实验、练习、诗歌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所以在感情上,学生应有所“熏陶”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因此,在整理材料时,附上了一段我们的土壤妈妈的节选,让学生对本课未尽,情感升华。三、还有疑

12、问:关于“探究”,曾经在网站上浏览过这么一段话: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内容,教师应做到下面“六要”才能使科学课真正具有探究意义:1、要选择学生身边的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探究内容;2、要准备学生熟悉的可操作的充足的实验材料;3、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积极主动的亲历探究过程;4、要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表达与交流;5、要有意的挑起学生之间的矛盾、使他们相互质疑;6、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找到受挫的原因。每当我历经一次在“指导方式、过渡方式、引导方式”等改进,思路虽越来越清晰,但课的目的在哪里?为什么要上这节课?要让学生明白什么?如何去让学生思维提升?演示燃烧土壤的实验效果怎样更好呈现?如何让学生的从疑问到释疑的过程并,享受成功感,激发探究欲望?学生主动参与了科学实验活动,并通过观察现象,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思维的过程,获取科学概念四、感言:多次试教,形成了最后的教学的认识与理解,也使我从教学之初对科学课的一知半解,到对科学课教学目的的意会“寻求的是对自然现象逻辑上最简单的描述。”期待自己在以后的科学教学路上能有所提升!2011年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