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县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试验工作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7905015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干县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试验工作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余干县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试验工作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余干县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试验工作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余干县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试验工作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余干县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试验工作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干县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试验工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干县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试验工作(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总结报告新时代学校高效课堂的推进之路胡建新(江西省余干县新时代学校 335100) 【摘要】从2008年7月开始,我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三年来,我校根据教育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江西省教育厅下发的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积极、稳妥、求实、创新地开展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三年来,我校对改革进程中的诸多困惑和变数,努力用改革的思路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本文就三年来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教育、教学改革的速度与强度不断增大,带来了许多新任务、

2、新矛盾,我校积极调整工作的思路,重新整合校内教育、教学的资源,初步搭建起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核心内容:“高效课堂“把课程、课堂、课题作为课改工作的主要内容,明确高中新课程改革主要应该“做什么”;把分步推进、分层要求、分类指导作为课改工作的基本策略,明确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应该“怎么做”;通过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保证工作的通畅、落实,增强课改工作的活力,并为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保驾护航。在这样一种为实现“高效课堂”的总体思路的架构下,我们继续把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作为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把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

3、工作,把校本教研作为落实课程改革要求的抓手,把学科教学管理作为课程实施有序进行的保障,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把培养具有良好做人、学习的行为习惯、方法和能力的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高效课堂 教学理念 基本策略 问题与困惑一、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对课程的管理1坚持课程价值的引导,逐步明细课程管理的要求促进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宗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逐步地落实高中新课程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的要求。1)、落实“基础性”,我们把实现“四个确保”作为课程管理的主要目标:确保课程首

4、先开齐;确保全体学生完成各学科必修模块(含选选模块)课程的学习;确保必修模块的教学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最基本要求;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获得规定的基本学分。2)、落实“选择性”,我们注意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模块,在学生自主选择的模块学习中,可以适当拓展、加深,与其未来的专业选择与发展相结合。同时,学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修II的课程。在选修II课程的开发中,力求凸显“地域文化、学科综合、教师特长”。在三年来的实践探索中,编制了选课指导手册提供给学生,大部分学生在选课时都能依此手册结合自身的个性特征、教育背景、父母对自己的期望、父母的社会背景、学校

5、实际和高考方案来选课以增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3)、落实“时代性”,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对艺术课程开设的督促,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指导,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实,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开发的引导。如开设儒家思想教育课程人文课,以教育学生基本的人生观、世界观;开设通用技术具体课程,增强学生的生活、生产基本应用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既要科学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科学利用和适度引进必要的生活世界的内容,但又要防止教学中过度的“生活化”处理,避免主要教学目标的失落。我们采用课例引领的形式,坚持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好用活教材作为重要教研内容。2推进学业评价的改革,逐步提高课程实施

6、的质量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课程的设置与学业评价的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抓好学分管理是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保证。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要求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为了落实新的课程评价观,我们分步推进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重视发展起点的评价,强化教学质量的监控。学分认定是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学分认定的主体。为了积极稳妥地开展学分认定的实验,我们通过研读的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中,对认定学分的方式提出:每个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学分认定的主要框架,强调纸笔考试成绩在多数学科学分构成中的比例应控制在60以内,注重过程性评价,加强形成性评

7、价。在改革考试的同时,我们还组积极探索实践测评、成果展示、讨论答辩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和手段,力图多用几把衡量的尺子,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我们编制了学生成长手册青春的证明,努力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二、以优化课堂为着力点,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也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高中新课程的实验,从理想课程到文本课程再到实施课程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落差,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落实新课程理念、思想与要求,是减少理想课程、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之间落差的重要环节。因而,聚焦课堂教学,诊治课堂教学的真问题,是我们课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入课改后,教学中

8、凸现的问题是教学时间(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这里有课程标准和教材不完善的原因,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匮乏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过程不紧凑,教学反馈不及时,教学补偿不到位。因此,我校一直坚持以提高课堂效果为核心,坚持从优化教学设计着手,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引导更多的教师解决好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的目标达成问题。1把课标与教材解读作为有效设计的基础在课改的起始阶段,对多数教师来说,我们要求以“学课标,教教材”为起点,以“用教材教”为努力的方向。学校利用一切新课程实验培训机会组织老师出去培训,从培训开始就要求把学习、理解、研究“课标”与教材作为主要

9、任务,逐步增强驾驭教材的能力。为此,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强化两项基本要求:第一是对课标与教材的内容理解;第二是对课标与教材的教学理解,即根据学科教学的性质与特点,并结合所教学生的“已知”,挖掘课标与教材的教学价值。2把目标设计作为有效设计的核心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清晰、适切。坚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着眼,从学生掌握的可能着手,向其他学校学习,花大气力研究、确立和落实“三个起点”:一是教学指导思想的起点,即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将视线落在学习上处于中下层的学生身上;二是课堂教学起点,即充分考虑中下层学生学习上的困难,首先保证课堂上多数人“吃得下”、“吃得饱”、“能消化”,在此基础上努力实施分层教学

10、;三是确定过程控制的起点,抓好每一次的阶段质量抽样检测,并将中下层学生作为关注的重点。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把握教学的定位,我们强调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恰当地把握好教学的难度,注意教学的跨度,为教学任务的完成设置合理的坡度。3重视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设置,坚持启发式教学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内容及呈现方式要求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三年来,我们努力以“增加课堂的思维含量和力度,延长思维的长度”为核心,推进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和进入高中课改的实践,我们体验到,转变学习方式要防止简单化、绝对化、浅表化和泛化的倾向。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是一种精神,是培

11、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转变学习方式、丰富学习方式应该要把“形”与“神”统一起来,不仅“形似”,更要“神似”,努力做到“形神兼备”。为此,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上,我们注意从三个维度上对形成问题情境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评价:一是问题有思考的价值,即学生觉得研究这个问题有用;二是问题有思考的必要,即学生觉得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三是问题有解决的可能,即学生觉得自己经过积极思考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就激励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从根本上扭转了学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管理到自我管理,从而真正地达到师生互动学习、思考。为此,我校从2009年秋季开始,每年成立一个实验班,此种

12、班级的模式是:自主学习、自我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模式逐步转变、建立教师、学生的思想观念。两年过去了,现已取得初步的成效。而且,此种模式已在我校逐步推广。4加强教学结果的反馈与矫正在三年来组织的课堂教学教研活动中,我们积极引导各学科教师有意识地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措施:课堂教学要有前置性补偿矫正教学环节,对批改作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矫正,对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相关旧知识当中学生所遗忘的,或原本就没有掌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成果汇编的内容进行补偿;现有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形成性检测,把课堂练习与形成性检测结合起来,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要及时掌握,并进行即时性补偿矫正的教学;比如是以单元作为组织教学的基

13、本单位,不仅要重视单元新授课教学,还应该有前置补偿课、单元综合课、单元矫正课。在解决课时规定与教学内容的矛盾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克服把考试要求凌驾于教学目标之上的倾向。长期以来,在如何解决“教什么”、“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上,一些教师和教研人员习惯于研究“考试大纲”,而忽视了教学大纲的作用。现在,在高中课改实验一开始面临同样的问题,一部分教师不是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而按以往的思维方式去设想高考的可能情形,以此来影响今天的教学。因而出现了在课程设计的思路、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时间方面主要集中在验证“考”的假设上,教学中出现了力求“一步到位”的现象,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混合使用,习题和测试

14、的标准常常偏离了基础性或选择性的“轨道”。为此,我们进一步要求教师学习、落实江西省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对必修模块、选修模块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把握,防止教学目标的“漏位缺失”或“越位出线”。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大面积的教学质量提升“以教育、教学先进理论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教学试验,以达到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是我们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课题研究的整体定位。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更加强调使各备课组形成“课题意识”,即以研究的视角看待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寻找教育、教学

15、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同时强调备课组应组织教师围绕课题(主题)进行教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1进一步强调课题研究的有序和有效至今为止,我校申报课题已有25个,已立项课题8个。我校已形成规范的课题管理制度,从课题的申报、研究到结题、成果推广等环节进行全程管理与指导。三年来,我们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强课程研究指导,使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紧密结合学校的课程与课堂,努力使其研究成果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2建立个人课题项目制,促进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际相结合2008年下半年,我们在校内开展了个人课题项目的申报和研究。这些项目主要是基于教学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项

16、目。各学科备课组组织教师研究本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应该研究的问题和可能研究、可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调研、筛选确定最适宜的研究项目,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进行扎实的课题研究。2009年我校教师的个人项目共36项,其中95以上的课题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 3以课题研究引领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课题研究我校已初步形成一支骨干教师队伍,骨干教师们尽管在教学第一线做着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但由于形成了课题研究的意识,他们总能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找到闪光点,并总结提升,给其他教师以指导。正是由于我校打造了一批研究型的骨干教师,我校校本教研才有核心和灵魂。三年来,我校约有20多位教师参加了省、市、县各类课题的研究工作展示比赛,我校骨干教师队伍正在实践中成长、壮大,其骨干带头作用与辐射作用将会不断扩大,并会显现出成效。 四、客观对待办学条件,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