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文本笔记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790378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文本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外科学文本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外科学文本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外科学文本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外科学文本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文本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文本笔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一)起源:原始社会一一周代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2、 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一一砭石、砭针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1)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 堪称外科鼻祖。(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

2、疭方(三)发展:(两晋一一金元时期)(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2)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四)成熟: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1 、形成学术流派二、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1、 “正宗派”:是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代表人物:明陈实功代表著作:外科正宗。学术思想:重视脾胃。学术成就:外治法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2、 “全生派

3、” 代表人物:清王维德代表著作:外科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阴疽的治疗,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学术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3、 “心得派”代表人物:清高锦庭代表著作: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 “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 之发, 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学术成就;创立外科三焦辨证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第三节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4、。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

5、硬区,边缘清楚。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 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 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尤如滴漏。痿

6、管 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 窦道 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故称之谓岩。岩 与癌相同。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火毒”、一、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七方面1、六淫致病总的特点(1)有季节性(2)疾病

7、性质与病邪性质相关(3)常相兼致病(4)以“热毒”最为常见。(5)常侵犯相关部位二、发病机理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第四章外科疾病的辨证(一)辨病的程序 1详询病史2 全面体检3 注重局部 4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5.综合分析(二)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是八纲辨证的总纲1、辨阴证阳证的要点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冃攵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_2|疼痛感觉疼痛剧烈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

8、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 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2、阴阳辨证的注意事项:(1 )、局部和全身相结合(2)、辨别真假(3)、消长与转化虽然疾病有其阴阳属性归类,但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和阳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与正邪盛衰和治疗方法 有关。(三)部位辨证所谓部位辨证,是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清代高锦庭在(疡

9、科心得集)例言中云:“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 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屑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其中间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四)经 络辨证经络是体表组织与脏腑器官之间的重要联络渠道,从而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体。1、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不用背头 顶: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面部、乳部:属足阳明胃经。耳部前后: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心部: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背部:总属阳经臀部、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腹 部:总属阴经2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 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

10、血。多血少气之经:太阳经、厥阴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多气少血之经:少阳、少阴经、太阴。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3、循经用药。手太阳经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羌活;手阳明经升麻、石膏;足阳明经白芷、升麻;手少阳经柴胡、连翘、足少阳经柴胡、青皮、手太阴经桂枝、升麻;足太阴经升麻、苍术;手厥阴经柴胡、丹皮;足厥阴经柴胡、青皮;手少阴经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独活、知母。(五)局部辨证(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这些外在表现取决于疾病的本质。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病

11、和辨证的客观依据。)A)、辩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形成的体表症状。)(1)肿的性质1 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丹毒、大腿痈)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热则舒。(流痰)3 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4. 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5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脂肪瘤)6、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气瘿)7

12、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9 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10 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B)、辨肿块、结节(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1)肿块1.大小2 .形态3 .质地4 .活动度 5 .位置6 .界限7 .疼痛8 .内容物(2)结节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了解)C)辨脓(1)成脓的特点1. 疼痛 阳证脓疡:疼痛剧烈,按之痛甚。阴证脓疡: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2. 肿胀 浅部脓肿:肿势高突,根角收束,皮薄光亮。深

13、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3. 温度 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4. 硬度 肿块变软,按之应指。(2)确认成脓的方法1 、按触法2、透光法3、点压法4、穿刺法 5、B超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外治法常用的方法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一、药物疗法*常用的膏药、油膏、围药、掺药有哪些,各自的适应症*(一)膏药 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1、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初起贴之能消,已成贴之能溃,溃后贴之能祛腐。2、用法:(1)阳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千捶膏祛腐(2) 阴证: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

14、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3) 蚀破疮头: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排脓者。(二) 油膏 (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一效散经香油调后称一效膏,是我院外科用药:四大膏”之一。具有祛腐生新之功效。1、适应证 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2、用法(1) 肿疡期阳证:金黄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除湿化痰,肿有结块玉露膏 散瘀化痰性偏寒凉肿势散漫半阴半阳证:冲和膏活血止痛,疏风祛寒、消肿软坚阴证:回阳玉龙膏 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2) 溃疡期生肌玉红膏偏于祛腐早期红油膏去腐生肌去腐生肌并重一切溃疡生肌白玉膏偏于生机收敛 并重(3) 特殊用药皮肤病用药:疯油膏润燥,适用于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止痒青黛散油膏清热,皮肤病有热者肛门病用药:消痔膏、黄连膏:消痔退肿止痛,用于痔疮(三) 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1) 、适应证: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