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湘西苗鼓舞的传承现状与对策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7903753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传-湘西苗鼓舞的传承现状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传-湘西苗鼓舞的传承现状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传-湘西苗鼓舞的传承现状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传-湘西苗鼓舞的传承现状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传-湘西苗鼓舞的传承现状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传-湘西苗鼓舞的传承现状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传-湘西苗鼓舞的传承现状与对策(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如今,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的保护意识渐渐苏醒,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 救、保护为主流的今天,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极具民族、宗教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国务院 的批准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湘西苗族人眼里,苗族鼓舞是 其历史文化的载体,蕴藏着苗族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优美的舞蹈动 作和欢快的打击节奏深受苗族人民喜爱,虽然在湘西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一段时间 内引起了湘西人民的广泛关注,但是在热度褪去之后,苗鼓舞又被人们忽视,只有极少 数人还在坚持学习。目前湘西苗鼓舞主要的传承方式为教育与民间传承,所谓的教育传 承是指:专业人士开办培

2、训机构面向社会各层面,借助教育者的研究和学识促进苗族鼓 舞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而民间传承是指:由长辈挑选技艺高超、舞艺精湛的男男女 女进行拜师学艺的方式,作为古老的传承方式,民间传承包含这苗族特有的风情与习俗 。自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文化遗产公约开始,无论从立法方面还是具体保护措施 方面都从了大量的工作,对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本文关于湘西 苗鼓舞的传承与保护的研究,寻找苗鼓舞保护对策创造了政策保障。同时,湘西旅游业 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来自各国的游客体会到了湘西苗族鼓舞刚劲、粗犷的美,但其往往 被作为副产品发展,远远不能满足苗族鼓舞自身发展需求,没有后继者,使得苗鼓舞正

3、 面临着消亡的可能,因此笔者必须在深入了解苗族鼓舞,充分认识到其商业价值的基础 上,寻找抢救苗族鼓舞的对策,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苗族鼓舞这一文件瑰宝。(二)、苗族鼓舞基本概念“诺熊”是一个苗族语言中的概念,所指的就是鼓舞。而传播发展主要集中苗族集 聚地,包括贵州和湖南的苗族聚居地。该舞蹈的最大特点是鼓和舞的结合。它是最具民 族特色的体育节目,一边击鼓边舞,鼓为木制,以牛革蒙于两端,置于架上敲击历史 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文字记载,唐代的史料中就出现过“打鼓路歌”的记载,而主要 所在环境背景是“父母死”的场景,此时亲戚也齐聚并且舞蹈,这是一个在白事上的适 用。以上记载说明了早在唐朝就有在苗族的仪式中就

4、已经出现鼓舞这种形式。如此计算 年代,则这种舞蹈的历史已经上千年。而从地域上则主要从湖南一直蔓延到贵州的苗族 集聚区域。而相关区域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使得这种舞蹈形式内部又形态各异,形成不 同亚风格。存在的类型包括有花鼓舞、双人鼓、团圆鼓等各种形式。形式的不同,源于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需要,而且也的确在不同场合有不同适用的需要,比如木鼓舞用于 祭祀祖先,又比如团圆舞可用于春节和传统佳节的庆祝等。而另外的丧葬白事上则主要 是调鼓。现在,鼓舞的形式,功能形态仍然有所演变,当前主要是作为人民群众的 一种充实业余时间,丰富生活形式的艺术表现。因此很多功能的退化,并不意味着鼓舞 形式本身将退出历史舞台,而

5、是在其他的领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而这种主要功能的 转移,也使得鼓舞的一些技术要领,艺术表现形式也发生了位移,主要是表现在击鼓的 动作以及节奏这两个问题上。这些转变目的都是为了有更多表演者个性元素的融入,也 使得表演更具有观赏性。其中又以男单人或女单人的鼓舞,猴儿鼓舞等类型中,更是可 以融入更多的表演和娱乐色彩在其中。而传统节日则是这种舞蹈的另外一个主要阵地, 比如典型的赶夏、赶秋等苗族的特色节日中,都可见其身影。而就活动的具体表现方式 看,则通过两人的同时配合面对面击鼓,第三人则是负责击打鼓腰为其伴奏。这种表现 方式要求节奏上的配合与一致,动作上的对称和谐之美。同时,击鼓同时少不了舞蹈, 这

6、种类型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由大量的舞蹈者参与,他们环绕大鼓四周,以舞蹈助兴,而 且老少皆宜,不论多少。而在舞蹈前少不了共唱古歌,感谢创造鼓这种乐器的工匠的智 慧,其实是一种对祖先的缅怀。(三)、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法笔者先后翻看湘西统计年鉴、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州治以及大量近年来于 苗族鼓舞相关的学士论文和文献资料以及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等5本关于人类学 相关专著。2、走访询问法为清楚了解苗族鼓舞的现状,综合文献未涉及到的问题,针对性的走访请教相关的 研究结构和在此方面有建树的专家和行政人员。加上3、考察法深入实地观察并记苗族鼓舞,还原其本色,收集第一手可靠的数据与影像资料。4、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7、,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 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 究。5、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 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 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 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第二章 民族精神的负载一苗族鼓舞具体面貌(一)、历史起源苗族跳鼓活动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因及产生的年代,民间传说种种。有说起于部 落争战轩辕时代,用于征战助威。传说里的鼓

8、在提振士兵士气上效果斐然,苗族将士在 击鼓的鼓动下,奋勇杀敌、建功立业。而在旗开得胜后,又在击鼓下载歌载舞,男女同 欢。因此在战争及战争后的庆祝都借助了鼓这种打击乐器。有说起于一对苗族夫妇杀死 毁庄稼、害人命的妖魔。并以其皮制鼓,跳跃狂欢,以奴胜利。有说起于古代的祭祀活 动,说的是苗家敬神祭祖多有击鼓通神和击鼓叩恩的仪式,因而编成了跳鼓套路。有 说据山左金石志与(汉阳汉画像),汉代鼓舞图像与红苗鼓舞相似,推建苗鼓源于汉 代。还有说是摹仿猴子或摹仿啄木鸟编成的等等。关于跳鼓的起因和产生的年代并无确 定。不过,据凤凰厅志以及苗防备览等史料,这个时间应该更早一些。在某些 地方的史料,跳鼓的民族活动形

9、式,应该早于明清就有。有关苗鼓起源的说法众口不一 。据传苗族人民每年祭祀集会、喜庆丰收时敲起的苗族大鼓是由魔王的皮所制,每次 需用尽全力敲打,以震慑妖魔,祈求幸福安康。苗族鼓舞分为庆神、庆年两种形式。年 鼓即为庆年用的,在夏历正月初四起至月半止,每次晚饭后想约来到宽敞的平地上跳起 鼓舞,以庆新年之喜;神鼓即为庆神,在秋冬之季,用牛、猪等贡品举行祭祀大会,以 告慰蚩尤之灵,宾客毕至,演乐行法时行之。但年鼓是出于公众游戏;神鼓是属于典祭 庆祝10。具体在庆祝年岁还是庆贺神祖上,设备都是大同小异的。即配备一个大鼓置于 木架,表演者在鼓边敲打,左右手都需要参与,一般是左一右二的交替进行。声音上则 是左

10、手会发出“呱”的音,右手会发出“打”的音,两个音因此交替出现。这种音为舞 蹈伴奏。另外一个人则是借助短棒击打鼓的正中间位置,而与前者的节奏做好配合,发 出的“咚咚咚”的声音。而这一个人同样也是双手并用,即左手敲打时候右手也没有闲 置,而是手舞足蹈。这种表现方式颇为吸引人的眼球,而且在听觉上也是堪称一场盛宴。 同时,有鼓又有舞,顾名思义为鼓舞,十分形象。(二)、主要形式1、基本动作鼓舞动作根据表演来源可以分为劳动生产、民风习俗、动物形态以及武术动作四个 大类。武术动作有:水中望月、青龙出海、战争格挡、龙行虎步等,动物形态有:灵猴 上树、狸猫翻滚、金鸡独立、兔急蹬鹰、猫儿洗脸,民风习俗:婚娶、待客

11、礼仪,生产 劳动:推磨、锄禾、挑水、织布、洗米、洗衣服、吃饭、劈材。2、基本步伐鼓舞的基本步伐有四种:1、三步。即左右脚在前面交叉替换,用劳动生产作为其表演形式,如插秧、拔苗 等动作。2、由于古代苗族女子无镜子照面,因此需借水显影,两边和前面皆跳小踢脚步, 其优点为动作优美幅度不大,深受女子喜爱。3、滚翻身法。顾名思义,即大鼓和身体剧烈动作要相辅相成,主要是身体要进行 滚翻,而且动作放方向、力道都有所不同。这种步伐最大特点是要灵活多变,而用于上 下山等特殊地形要求时13。4、踩三脚走三步。这是一种主要用在武术表演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最大特点在于 双眼要扫视两旁,而且动作上要快字当头,才能创造刀枪

12、不入,御敌千里的感觉。同时, 在节奏上也按照三八拍的步调进行。这种步伐方式,当下仍然十分流行。在清晨公园锻 炼中,就常常可以看见。3、表现形式“花鼓舞”的动作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是因为其本身取材于生活实践。而以苗族 人传统的农业劳作和生活习惯居多,比如常见的下地插秧收割,又比如洗漱打扮等。当 然由于苗族人民风彪悍,有习武习惯,因此在这种鼓舞的动作做融入了很多的武术动作, 比如雪花盖顶这种武术中常见的动作要领,就可以在花鼓舞中看到影子。动作在男女上 是有别的,即男的健硕威猛,女的清新飘逸,各有不同。这种鼓舞的形式是比较传统的, 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双人鼓舞等其他鼓舞方式,即击打鼓的人从一个变成两个

13、,或各站 一边或并肩站立。在分工上,有些表演上其中的一个击鼓者其实以舞蹈为主,但是配合 很重要,对称和协调始终是一个要诀141。“团圆鼓舞”则是舞蹈和打鼓相结合的艺术表现。舞蹈者围绕打鼓着者,我打鼓者 居于场地中央,而舞蹈者的节奏则主要听从打鼓者的指挥,依照打鼓者的节奏快慢而翩 翩起舞。鼓点则轻重不一,但是都明快有力。而舞蹈的动作则借助身体的手部的挥动、 腰部的晃动等动作完成。而且这种形式最大特点是歌舞是穿插的,在舞蹈中间会唱歌助 兴,歌后又动作翩翩起舞。而歌曲以两个永恒的主题是爱情和劳动,而这个是歌曲最容 易取材的两个方面。而在舞蹈上,则主要以腰部动作见长,以摆动的大小不同而有所划 分,在舞

14、蹈中穿插进行,表现出节奏和自我特色来15。“跳年鼓舞”其他方面与团圆鼓舞是一致的,唯一不同在于其多了一面铜锣,以增 加气氛。而在动作要领等其他方面都可以借鉴团圆鼓舞的形式。“猴儿鼓舞”是具有极强技巧性的男子舞蹈表演。它的近代从“单人鼓舞”和“双 人鼓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不过几十年,从事“猴儿鼓舞”的人需经过大量训 练与辅导,因此在民间普及性不高。在表演时,与其他的鼓舞相同,也是同通过锤击与 拳击两种方法。由猴儿偷吃贡品无意中听鼓声的惊慌和与鼓声的嬉戏为灵感,动作有“倒 上树”、“偷桃”、“抓痒”、“滚球”、“戏鼓”等,十分滑稽、风趣,富具戏剧性。“踩鼓舞”作为苗族女子舞蹈,深受苗族女青

15、年的喜爱,其在每年的春节甚为活跃, 由一个舞蹈和歌唱都优秀的苗族女子带头,号召一群青年女子来舞蹈,舞蹈中心始终 是那位苗族女子,由于其舞蹈要求跳舞者头戴银饰,带项圈与手镯,身穿花衣长裙,导 致其动作受到一定的局限,舞蹈具有自然甩手摆腰、轻轻抬腿的等特点,其动作有“四 方舞”、“六方舞”、“旋转步”等Mo“单人鼓舞”则是另外一种广受喜好的舞蹈形式,主要是在节日中表演。这种方式 是单人进行,或是男性或是女性进行。而如果是男性的表演,则双手或用棒或用拳头击 打鼓面,而舞蹈动作则主要是武术类和动物类的,共性在于都表现男性的有力一面。而 女子则主要双手持棒打击,而且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动作则主要来自于女性

16、的生活方式, 比如纺纱、梳妆等劳动或生活的场景,都在舞蹈中经过艺术加工而表现于外。风格上则 表现的是女性柔美的一面,文雅端庄为其风格。“木鼓舞”,又可以称之为“跳鼓脏”,在很多地方主要用在祭祀的场合才会使用。 每隔十三年举行的全族祭祀大会才会跳起,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气息。对于所用的鼓 有特定的规则,需选择直径33.3cm,长约167cm至200cm的空心树干,两头绑上牛皮, 跳舞时需一新一旧,等祭祀大会结束后,将旧鼓放在悬崖峭壁上风干,新鼓挂于屋梁上 等待下次祭祀大会使用I。“铜鼓舞”是另外一种舞蹈形式。其铜鼓比较特殊,鼓的腰部是曲线条的,鼓只有 一面可敲击,另外一面则是空的。这种鼓在南方出现的历史比较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 国时期。而这种鼓在发明时就主要用于舞蹈等娱乐场景中,我们认为苗族是后来才接触 到该类型鼓的。但是从可以认为,苗族在继承和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