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7901117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中国艺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传统和精神,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它从世界艺术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同时又给世界艺术以影响,为西方艺术家所推崇。看一看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艺术大师的作品,以及他们和探险家们的论述就十分清楚了。毕加索、马蒂斯从非洲的原始艺术中获得灵感,却从中国文人画中吸取了线条的营养。罗丹的大弟子普落特尔,他家的会客室里陈列着中国北魏时期的两个雕塑品。后期印象派大师高更说过,眼睛不要再往希腊看,应该向东方。这说明西方绘画大师十分推崇中国的绘画艺术和雕刻艺术。中世纪来中国旅行的摩洛尔旅行家伊本拔都塔在记叙自己经历三年的亚非各

2、地旅行的见闻时,也对中国的绘画大加赞扬。他说:中国是全人类中手艺最高明的和最有鉴赏力的人民至于绘画,确实没有一个民族不管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能赶得上中国人。他们在美术上的才能是非凡的。马可波罗赞扬时说,金碧辉煌的中国宫庭,充满了珠光宝气,所绘壁画,龙翔凤舞,车骑百戏,珍禽异兽,战事耕作,无奇不有。中国的雕刻、园林艺术也受到人们的赞扬。秦兵马俑的发掘,轰动了世界,赢得了很高的评价,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文明和人类智慧的奇迹。马可波罗和明清以来的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园林风光介绍到欧洲以后,曾引起欧洲人的极大兴趣,很多人企图在欧洲仿造中国园林,但是都未成功。当今欧洲人对中国园林的了解和欣赏又进入一个

3、更高层次,不少人在研究中国的园林。这一切说明,中国的艺术已经超越了东方的界限,而具有世界性的魅力。中国的艺术为甚么具有这种世界性永恒的魅力呢?这是因为中国艺术的魅力来自于它的传统和精神。这种传统和精神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中国的艺术经久不衰,永放异彩。推荐精选中国艺术精神渗透在艺术的各个领域,既涉及到古典哲学、美学和宗教,又涉及意境、气韵、神似等问题。只有在广阔的背景上来研究和探讨它,才能展示中国艺术精神之博大与精深,才能真正体现东方文化精神的特征。礼乐一体,诗画同源在中国,艺术传统早就受到重视。古代的艺术的艺有艺术和技艺两种涵义。诗人、艺术家和手工业者一样,都被称为操技艺的匠人。中国古

4、代教育以六艺为主要内容。这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居首位,两者并为一体。有礼必有乐,乐附于礼,而乐在诸多艺术种类中独居至尊地位,是各种类艺术的总称。这与儒学推崇乐有关系。历代儒学家都把乐看作是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的手段。乐在艺术领域和社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乐除了声乐、器乐外,还包括诗歌、舞蹈、传说和雏形戏剧。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中,则无所措手足。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音乐的,他把乐看作人们修身成仁和兴邦治国的根本。孟子、荀子也很重视乐的作用。荀子的乐论专门论述了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认为乐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可以使民和、民齐、兵劲城固

5、。礼记中的乐记也专门论述了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美感、音乐的作用以及乐与礼的关系,是孔门有关音乐理论的总结。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乐,并把乐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整个封建社会可以说是礼必有乐,无乐不成的社会。著名的诗经、楚辞、汉乐府原来都是乐的歌词,而不是文学作品。这种礼乐一体是中国艺术的一大特点。在西方,音乐既不从属于礼,更不从属于法,而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推荐精选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是互相影响,融为一体的,艺术精神是相互渗透的。古代的乐,是音乐、舞蹈、诗歌的综合艺术。诗经三百篇可以朗诵,也可以弦弹、歌唱和舞蹈。其后历代诗词既可以配曲演唱,也可以翩翩起舞。同一时期,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观念,在

6、绘画、书法、音乐和雕塑中可以找到呼应,反之也是如此。晋朝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书法风格和陶渊明诗的风格、世说新语中的风格是一脉相通的。汉唐以后,诗画的艺术精神、美学观念也是相近的,两者结合得很紧密,在抒情、达意、畅神、求趣等方面都是一致的。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巧妙地把诗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创造了诗、画结合的杰出范例。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又是著名的大诗人。他对中国的山水画和诗歌的发展都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他的诗歌艺术成就同他在山水画方面的造诣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他是我国古代诗画结合的典型。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阁中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

7、画,是指诗的意境鲜明如画;画中有诗,是说画中有诗一般的意境美。有人形容诗是无颜色的画,画是有颜色的诗,其道理都是一样的。无论是诗还是画,都描写一种意境,抒发一种感情,二者同属于艺术范畴,基本精神也有相通之处。中国把诗与画,直接融入于一个画面之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也有别于西方艺术,因此,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题画诗。这些题画诗,也颇有特色。题画诗是咏叹画的意境,诗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也构成画的一部份,这是诗画的融合。唐代的题画诗十分盛行。以诗咏画,以诗意发挥画意,进而以诗境开扩画境,诗画结合,画的意境可以直接来自诗人的想象和感情。杜甫的题画诗尤为精彩。王渔洋蚕尾集中说:六朝以来,题画诗

8、绝罕见。盛唐如李白辈,间一为之,拙劣不工杜子美始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补笔造化子美创始之功伟矣。杜工部集中有题画诗十八首,这些题画诗很深刻地将绘画的艺术效果描述出来了,说明杜甫的诗心和画意是相映成趣的,是一致的。推荐精选中国传统的绘画理论早就有书画同源,书与画一耳的观点。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绘画是以自然客体为表现对象的,两者有着天然的联系。书法和绘画都是使用毛笔这一重要工具,进行线条造型创造的,讲究笔墨情趣,两者审美观点是一致的。中国的园林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和诗文、绘画等文学艺术紧密结合,园林中有诗情画意,绘画中有园林佳景,诗文中也常常描写园林,杜甫

9、的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两句诗所描绘的园林佳景,不可胜数。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就是以皇家园林为题材的。赋中描绘了秦汉上林苑中宫殿廊轩的壮丽,刻画了山水川流的气势,记叙了苑中奇珍异兽、奇花名果以及宴乐狩猎等活动。根据园林的格局、山石水草的刻意点缀及其风格,人们把江南私家园林比做诗词,把皇家园林比做汉赋,是十分形象的比喻。中国园林中的迭石盆景的假山设计和构思,也是从山水画中受到启迪,在造园史上留下不少山水画家的迭石盆景作品。由此可见,中国的绘画、诗文、园林艺术三者是互相影响的,相得益彰。有人分析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时说道,中国的文化讲合,西方的文化讲分,是不无道理的。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中

10、国文化中,礼乐一体,书画同源,诗画一家,文史哲自古难分,绘画、书法、雕刻、园林等艺术精神有相通的地方,互相影响;而在西方文化中,乐舞独立,诗画无关,文史哲各自为独立的学科,甚至歌剧和话剧也各自分野。为甚么中国艺术具有这种融合性和相通性呢?这是因为中国各类艺术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讲意境、情趣,而情趣来自艺术家和观赏者的内心,心只有一处,所以只能是合,不能分;而西方艺术精神讲理、讲形,而理与形这二者都属于物的范畴,物具万象,所以必然是分,互不联系。推荐精选物我一体,崇尚自然中国古典的哲学精神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们顺应自然,崇尚自然。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说:

1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所谓的道即指艺术精神,艺术精神来自自然。庄子认为道是美,天地是美的,并明确指出天地有大美,美的效果必然是乐。山大美、至美产生的乐为至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至乐、天乐的主要内容是使人的精神得到自由解放,建立自由的精神王国,是艺术精神的最高体现,而这种精神来自自然。他是十分推崇无为自然美的。老庄这种思想到了魏晋时期,形成玄学,就更为发展了,并开始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玄学家提出名教本于自然的看法,认为道合自然,名教本于自然。除了使人的自身成为美的对象以外,更使山水竹等自然景物,都成为美的对象,这样就把人类社会的美与自然的美统一了起来。中国山水画到宋元时期已发展到高

12、峰,十分注意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感情上也相互交流。北宋山水画以客观地整体地描绘自然为特色,使山水画富有深厚的意味。著名山水画家郭熙的代表作奚山秋霁表现秋雨晴后的自然景色,创造出一种优美壮阔的意境,把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画家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融为一体,和谐而又统一,给人以美的感受。中国古代园林艺术风格颇为独特。它既收入了自然山水美的千姿百态,又凝集了社会艺术美的精华。当我们漫步于园林,眼前展现的是美丽的天然图画,所感受到的是活的艺术形象,是大自然美的缩影。园林中的借山借景的艺术手法,可以使观赏者产生一种辽阔的视野,这种辽阔也包含人和自然的和谐而又统一。推荐精选绘画是画家对客观景物的描绘,有一个物与

13、我的关系问题。最早提到绘画中的这个问题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他在画论中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写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的迁想,即想象力,指画家在构思的时候,必须迁移自己的思想,深刻地认识世界,进行选择,才能有所妙得,从而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捕捉对象的本质及对象之神。中国第一个论述山水画的宗炳说得更为清楚。他说: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应同,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这里的应目会心,即要把握住神。唐代张璪把这种思想具体化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指大自然,心源是指画家的内心活动以及思想感情的表达,即绘画艺术创作要以自然为对象,通过作品的创作,产生一种动

14、人的境界,表现到画面上来,把客观世界的物与画家主观精神的心有机地统一起来。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在画语录山川章中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他以此来说明,画家在认识自然山水美的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关系的变化。当画家直面客观的山川景物时,通过主观情思的感受、理解,典型、集中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即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物我同化,才能创造出感人的生动的艺术象形。注重意境,追求情趣中国艺术十分重视意境,追求情趣。不论绘画、书法,还是雕刻、建筑、园林都是如此。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指艺术家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

15、、体验感受中,产生了某种思想感情,通过特殊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塑造,把这种思想感情充份表现出来,于是在画面上产生一种动人境界,这是艺术家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是艺术家与自然相近而又相融的精神感受。作为艺术的绘画、书法、雕刻、建筑、园林等都是艺术家表现这一感受的依托,也具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学意蕴。礼记乐记讲到音乐时说:凡音之起,由心动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里涉及到物境,但只到感动物心为止,至于人心与物境相互交融的关系尚未加以论述,后来的艺术家多有论及。北宋末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创造的意境和艺术构思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卷首是宁静乡村,渐近城市,趋于热闹,到达虹桥时,万头攒动,掀起了第一个高潮。然后画城外,略为松缓。待进入城门后,万商云集,百业兴旺,出现了第二个高潮。整个画面有弛有张,有疏有密,既有对比,也有节奏,它宛如一支无声的交响曲,婉转和谐而又气势磅礡,颇具艺术感染力。推荐精选中国书法讲究线条的运行和变化。线是中国书法创作抒写情思,塑造物象,创造意境,酿成气韵的最基本要素和手段。任何艺术作品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意境和情趣,在书法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抽象,这是因为书法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再现客观世界的客观形象,而是线条造型。在创作过程中,书法家善于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美好的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传说怀素正是看到了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