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吴》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北邯郸2021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790111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吴》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北邯郸202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吴》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北邯郸202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吴》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北邯郸202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吴》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北邯郸202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吴》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北邯郸202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吴》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北邯郸202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吴》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北邯郸202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邯郸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李锜,国贞之子也。顺宗永负元年春,以浙西观察使李锜为镇海节度 使。宪宗兀和二年,夏、蜀既平,藩镇惕息,多求入朝。镇海节度使 李锜亦不自安,求入朝,上许之,遣中使至京口慰抚,且劳其将士。 锜虽署判官王澹为留后,实无行意,屡迁行期。澹与敕使数劝谕之。 锜不悦,上表称疾,请至岁暮入朝。上以问宰相武元衡,曰:“陛下 初即政,锜求朝得朝,求止得止,可否在锜,将何以令四海? ”上以 为然,下诏征之。锜诈穷,遂谋反。元和二年十月乙丑,制削李锜

2、官 爵及属籍。以淮南节度使王锷统诸道兵为招讨处置使。征宣武、武宁 等兵出宣州,江西兵出信州,浙东兵出杭州以讨之。李锜以宣州富饶, 欲先取之,遣兵马使张子良、李奉仙、田少卿将兵三千袭之。三人知 锜必败,与牙将裴行立同谋讨之。行立,锜之甥也,故悉知锜之密谋。 三将营于城外,将发,召士卒谕之曰:“仆射反逆,官军四集,常、 湖二将继死,其势已蹙。今乃欲使吾辈远取宣城,吾辈何为随之族灭? 岂若去逆效顺,转祸为福乎! ”众悦,许诺,即夜还趋城。行立举火 鼓噪,应之于内,引兵趋牙门。锜闻子良等举兵,怒,闻行立应之, 抚膺曰:“吾何望矣! ”跣足匿楼下。亲将李钧引挽强三百趋山亭, 欲战。行立伏兵邀斩之。锜举家

3、皆哭,左右执锜,襄之以幕,缒于城 下,械送京师。乙亥,群臣贺于紫宸殿上愀然曰朕之不德致宇内数有 干纪者朕之愧也何贺之为十一月甲申朔锜至长安上御兴安门面诘之 对曰:“臣初不反,张子良等教臣耳。”上曰:“卿为元帅,子良等 谋反,何不斩之,然后入朝?”锜无以对。乃并其子师回腰斩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吴)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群臣贺于紫宸殿/上愀然曰/朕之不德/致宇内数有干纪者/朕之愧 也/何贺之为/十一月甲申朔/锜至长安/上御兴安门/面诘之/B. 群臣贺于紫宸/殿上愀然曰/朕之不德致宇内/数有干纪者/朕之愧 也/何贺之为/十一月甲申朔/锜至长安/

4、上御兴安门/面诘之/C. 群臣贺于紫宸/殿上愀然曰/朕之不德/致宇内数有干纪者/朕之愧 也/何贺之为/十一月甲申/朔锜至长安/上御兴安门/面诘之D. 群臣贺于紫宸殿/上愀然曰/朕之不德致宇内/数有干纪者/朕之愧 也/何贺之为/十一月甲申/朔锜至长安/上御兴安门/面诘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藩镇,亦称“方镇”。唐代中后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节度使, 掌管当地军政大权,这些重要的军事设防区叫“藩镇”。B. 留后,古代官职名。唐中叶后,节度使遇有事故,往往以其子侄 或亲信将吏代行职务,称节度留后或观察留后。C. 道,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秦

5、朝时开始出现,与县同级别;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之后迭有增加,约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D. 牙门,将帅营门。古时行军扎营,在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饰 有象牙的大旗)以为军门,称为“牙门”军中听号令必至牙旗之下。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宰相武元衡认为,唐宪宗刚刚执政,李锜请求朝见就答应他,想 不朝见就不朝见,那以后将无法号令天下,唐宪宗深以为然。B. 李锜认为宣州富饶,派张子良等三人领兵去夺取宣州,张子良等 人知道李锜最后必败,就与李锜的外甥裴行立共谋讨伐李锜。C. 李锜听说张子良等反叛自己,外甥裴行立也背叛自己,愤怒绝望, 顾不上穿鞋躲了起来,但最终被身边

6、人抓获,押送到京城。D. 李锜企图将谋反责任推卸给张子良等人,说是张子良教他谋反的, 唐宪宗起初对他表示同情,但最终还是揭穿了李锜的谎言。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澹与敕使数劝谕之。锜不悦,上表称疾,请至岁暮入朝。译文:(2)今乃欲使吾辈远取宣城,吾辈何为随之族灭?岂若去逆效顺,转祸为福乎!译文:14. 李锜反叛前后,唐宪宗是如何对待李锜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 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 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 是抓住

7、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 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 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 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 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 达的观点,深入理

8、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 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 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 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 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 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 答案。【解答】(1)句意:文武百官在紫宸殿向皇帝祝贺,唐宪宗伤感地 说:“我没有德行,致使天下屡屡有叛乱的,我感到惭愧,有什么值 得庆

9、贺的呢!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十一月甲中朔(初一日), 李锜被押解到长安,唐宪宗登上宫城兴安门,当面诘问李锜。“紫宸殿”是宫殿的名字,中间不能断开;“上”指“皇上”,做下 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BC; “十一月甲申朔”是时间状语,“朔” 指“初一”,单独断开;“锜”指“李锜”,做下句的主语,前面断 开,排除D。故选Ao(2)C. “地级市”解说错误,唐代的“道”相当于现在的省,后来 历代有所不同。故选Co(3)D. “唐宪宗起初对他表示同情”概述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对曰:臣初不反,张子良等教臣耳。上曰:卿为元帅,子良 等谋反,何不斩之,然后入朝?锜无以对”。故选D。(4) “敕使

10、”,皇帝的使者;“劝谕”,劝告晓谕;“疾”,患病。句意:王澹与皇帝的使者屡次劝告晓喻。李锜很不愉快,上表声称患 病,请求到年底进京朝见。“乃”,却;“何为”,宾语前置句,为何,为什么;“岂若”, 哪里像,意思是“不如”。句意:现在却想叫我们远道去攻取宣州,我们为什么要跟着他也被满 门抄斩呢?不如抛弃叛逆,效力顺服朝廷,转祸为福啊!(5) “镇海节度使李锜亦不自安,求入朝,上许之,遣中使至京口 慰抚,且劳其将士” “下诏征之”,李锜反叛前,唐宪宗派人去慰劳, 下诏征召李锜进京朝见;“元和二年十月乙丑,制削李锜官爵及属籍。 以淮南节度使王锷统诸道兵为招讨处置使。征宣武、武宁等兵出宣州, 江西兵出信

11、州,浙东兵出杭州以讨之”,李锜反叛后,下诏剥夺李锜 的爵位,取消他的皇家户籍,并调兵征讨;“十一月甲申朔,锜至长安,上御兴安门面诘之,对曰:臣初不反, 张子良等教臣耳。上曰:卿为元帅,子良等谋反,何不斩之,然 后入朝?锜无以对。乃并其子师回腰斩之”,李锜兵败被捕后,当 面质问他,并将其腰斩。答案:(2) C(3) D(4)王澹与皇帝的使者屡次劝告晓喻。李锜很不愉快,上表声称 患病,请求到年底进京朝见。现在却想叫我们远道去攻取宣州,我们为什么要跟着他也被满门抄 斩呢?不如抛弃叛逆,效力顺服朝廷,转祸为福啊!(5)李锜反叛前,唐宪宗派人去慰劳,下诏征召李锜进京朝见;李锜反叛后,下诏剥夺李锜的爵位,

12、取消他的皇家户籍,并调兵征 讨;李锜兵败被捕后,当面质问他,并将其腰斩。参考译文:李锜,是李国贞的儿子。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春季,以浙西观 察使李锜为镇海节度使。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夏、蜀两地平 定之后,藩镇都感到危惧,很多人都请求到京城朝见。镇海节度使李 锜也是内心不安,请求入京朝见,唐宪宗同意了,派遣宦官到京口慰 问安抚,并犒劳他部下的将士。李锜虽然安排判官王澹为节度留后, 但事实上并没有赴京城的意思,屡屡拖延行期。王澹与皇帝的使者屡 次劝告晓谕。李锜很不愉快,上表声称患病,请求到年底进京朝见。 唐宪宗将这个事征询宰相武元衡的意见,武元衡说:“陛下刚刚即位, 李锜请求朝见就能

13、够朝见,请求不朝见就能够不朝见,行不行都由李 锜决定,这样一来,今后陛下拿什么来号令天下呢?”唐宪宗认为有 理,于是下诏征召李锜。李锜的阴谋败露了,于是决定反叛。唐宪宗 元和二年(807年)十月乙丑(十一日),唐宪宗下诏剥夺李锜的官 爵,取消他的皇家户籍。以淮南节度使王锷统领诸道军队,担任招讨 处置使。征调宣武、武宁等地的军队都从宣州出发,江西的军队从信 州出发,浙东的军队从杭州出发,共同讨伐李锜。因为宣州富饶,李 锜想首先攻取宣州,于是派遣兵马使张子良、李奉仙、田少卿,率领 军队三千人袭击宣州。这三位将领知道李锜必然失败,就与牙将裴行 立共同谋划讨伐李锜。裴行立,是李锜的外甥,所以对李锜的阴

14、谋全 部知道。三位将领驻守京口城外,将要出发的时候,召集士兵宣布说:“仆射反叛,官军已经从四面八方过来,常州、湖州两位镇将先后被 杀,形势已经非常紧迫。现在却想叫我们远道去攻取宣州,我们为什 么要跟着他也被满门抄斩呢?为什么不抛弃叛逆,效力顺服朝廷,转 祸为福呢!”大家都很高兴,众口许诺,当天夜里就返回,直奔京口 城。裴行立举着火把,擂着战鼓,高声呐喊,在城内接应,率领军队 奔向衙门。李锜听说张子良等人起兵反叛自己,大怒,又听说裴行立 也一起响应,就摸着胸口说:“我这还有什么希望呢! ”光着脚逃到 楼下躲了起来。他的亲信将领李钧带领挽强三百人跑到山亭,准备战 斗。裴行立埋伏军队拦截,将他斩首。

15、李锜全家都哭了起来,左右的 人抓到了李锜,用帷幕将他裹住,用绳子从城上缒下,戴上脚镣手铐 送至京城。乙亥(二十一日),文武百官在紫宸殿向皇帝祝贺,唐宪 宗伤感地说:“我没有德行,致使天下屡屡有叛乱的,我感到惭愧, 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呢!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十一月甲中朔(初 一日),李锜被押解到长安,唐宪宗登上宫城兴安门,当面诘问李锜。李锜回答说:“我原来没有反叛,是张子良等教我反叛的。”唐宪宗 说:“你是元帅,张子良等谋反,你为什么不斩了他们,然后入京朝 见呢?”李锜无言以对。于是连同儿子李师回,一起被腰斩了。【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 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 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 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 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 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 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 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 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 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 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