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与文人墨客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789978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与文人墨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竹与文人墨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竹与文人墨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竹与文人墨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竹与文人墨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与文人墨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竹与文人墨客涂金煖摘要:竹子在中华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为中国历史的传承立下了汗 马功劳,同时因为它所特有的生物学形态特点特点,被文人墨客人格化,赋予竹 子许多诸如正直、奋进、不慕名利、虚而有节等高尚的品格,文人墨客们借竹明 志,来抒发自己不媚权贵,恪守淡泊正直的人格和情操,同时也正是文人墨客们 对竹子的喜爱使,竹子有了一种精神象征,并深深的融入到中国文化长流之中, 成为中国文化不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键词:竹文化 文人墨客 正直 奋进 虚怀 虚而有节 淡泊名利 超凡脱俗正文:如果要说对中国文化影响文化为深远的植物是哪种,我想非竹子莫属。竹子 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英国著名

2、学者李约瑟说过:东亚文明乃竹 子文明 。世界没有其他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将竹子深深的融入其文化之中, 并发展为一种中国独有的竹文化。竹子与人类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古以来, 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竹子的身影,正如古老的民歌 弹歌中唱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早在 700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 已经开始用竹子制作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或战争了。在中国五千 年的文明史中,就有 1600-1700 年的历史是记录在竹简上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写 的史记130 篇,约52万字,就是用简写成的,从这一层面上说,竹子对于 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历

3、史功勋。苏东坡也感叹道: “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 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然而,我们要问竹子是如何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影响的呢?竹子的功用在 大,也不过是一“物”,比竹子功用大得多的“物”比比皆是,然而唯独竹子在 中国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想要找到答案需要从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嗜竹的文人墨客入手。古人留下了不可尽数的咏竹诗词,其中我们目前知道最早的描写竹子的句子 出自诗经.卫风. 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此诗虽非直接描写竹子,但以竹子作为背景来衬托主人公器宇轩昂,庄重 大方英俊潇洒的风度,可见在遥远的

4、古代,古人已将竹子视为大方庄重的化身。到了魏晋时期,文人墨客们对竹子的喜爱更是表现得直接。王羲之在兰亭修 禊,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神来之笔描 绘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胜景。戴凯更是爱竹至深,花了大量的时间研 究竹子写了中国的第一步关于竹子的专著竹谱。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 大书法家王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 啸咏良外,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他对竹子的喜爱可谓是达到了寸步不 离的地步,将竹子视为知音。 这时期还有常聚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以嵇康、 阮籍、山涛等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他们以竹为伴,似竹为友,不慕功名利禄,

5、 厌恶官场,逃避世俗,追求超凡脱俗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渴望有一处远离世 俗,清净优雅的隐居之所。这时候竹子成了不慕功名利禄,清新高雅的化身。诗歌达到鼎盛时期的唐代,文人们对竹子的喜爱又上了一个台阶,许多有才 华的大诗人吟咏的精彩绝伦的咏竹名句多如浩瀚星斗,王维有“独坐幽篁里,弹 琴复长啸”之句,可谓万千潇洒。刘禹锡的赠竹“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 骏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气伶伧学凤凰。”杜甫的咏竹“绿竹半含箨, 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李商隐的湘竹词“万古湘江竹,无 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读

6、唐代的咏竹诗词我们会发现诗人开始 普遍的将竹子拟人化了,我认为这跟诗人们当时所处的稳定,富足,开放的社会 环境有关,在这种太平盛世的熏陶下诗人自然多了点浪漫情怀,他们赋予了竹子 人的情感,“依依似君,无处不相宜”的风度和品质是高尚的人格化身,这极大 地丰富了竹子的精神内涵,并深深的影响了后世。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文人墨客 的眼中竹子所具有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没有发生改变,正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唐朝出现了以孔巢父,李白为代表的“竹溪六逸”,他们托身与广袤的竹林,朝 夕沐浴在修竹篁韵之中,如痴如醉,沉溺其中,赋竹吟竹,成了文人墨客的时尚。 白居易仕途几经挫折,晚年退居洛阳,在“十亩之宅,五亩之园,

7、有水一池,有 竹千竿”的家园中怡然自得,自比“贤人君子”赋诗写文章,体验自我价值,在 养竹记中高度赞美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品格和情操。可见在唐代竹子 仍是隐士们的知己,只是感情更加的丰富。宋代不仅在词上达到了顶峰,在绘画上也同样达到了很大的高度,名家辈出。 同样这时期咏竹,画竹的文人墨客也是不胜枚举。宋代画家文同善画墨竹,开创 了“湖州竹派”,被后人尊称为墨竹绘画鼻祖。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传世 佳作有枯木竹石头图,他的次子苏过是画竹名手,他的挚友文与可也是画竹 的大家,在画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艺。苏东坡提出的“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为 千古画家所趋尚。在苏东坡的生活中,随处有竹,“门前

8、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官舍有丛竹,结根问因厅。下为人所往, 上密不容钉”;“予谪黄洲,寓居定惠院,饶舍皆茂林修竹”竹子是苏东坡生活里 不可缺失的伙伴,竹子见证了苏东坡一生的坎坷,因此在他的诗词中处处有竹的 身影,他在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 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他的著名文章文与可话赏笛谷偃记 更是一篇传诵千古的佳作,“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正是出于此处。元明清时期以爱竹,画竹文明于世的有以画竹而闻名遐迩的李衍,明代著名 才子唐伯虎,他曾经在一扇扇子上画了竹子,竹枝横斜出,枝密叶茂,意境 深远。他的画竹诗“一林

9、寒竹护山家,秋夜来听雨似麻。嘈杂欲疑蚕上叶, 萧疏更比蟹爬沙。”清代画家朱官登善于博彩画竹百家之长,善画“风、晴、雨、 雪”之竹资风韵,被誉为“江南画竹第一家”。诗、书、画被誉为“三绝”的郑板 桥特备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他 在竹石图上的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阡陌皖南还坚挺,任你 东西南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近代中爱竹最为著名的以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 勉:“心有三爱奇书均码佳山水,园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他将自己的儿 女以松、竹、梅、兰命名,足见他对竹子的喜爱。在革命的危难关头他更是写下

10、了气贯长虹的佳句;“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竹子之所以被无数的文人墨客所喜爱,并不是因为 它的功用,而是因为竹子与生俱来的生物学特点被文人墨客们人格化,从而赋予 竹子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担当的高尚人格,即所谓的“竹之 七德”。竹,以神仙姿态,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令人心驰神往,又一虚而有节, 疏疏淡淡,不慕容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这与古代判断贤哲的标准“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暗暗相合,故文人墨客们借竹明志,抒发自己不媚 权贵,恪守淡泊正直的人格和情操。正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毫不吝惜笔墨的咏竹,画竹,赞竹.让竹子超脱

11、物的属性,升华化为一种精神象征,并深深的融入到中国的文化长流之中,流过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参考文献:中国竹文化 人民出版社 何明 廖国强 著2007 年-8 月-1 日版竹子与中国诗画 百度贴吧 http:/ 2010 年 12 月 7 日 竹 百度百科 http:/ 2010 年 12 月 7 日竹文化百度百科 http:/ 年 12 月 7 日诗经 中华书局 作者不详2006 年 9 月 1日版竹与文人 百度空间 http:/ 年 12 月 7 日竹简 百度百科 http:/ 年 12 月 7 日吴越春秋 贵州人民出版社 张觉 译注2008 年 9 月1 日青竹风骨:古代文人与竹的故事 中国三峡出版社 贤之 著 2006 年 10 月1 日版诗词名句鉴赏辞典 长江出版社 傅德岷,卢晋 主编 2008 年 6 月 1 日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