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789781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根据“浙教工委201516号”文件精神和我校具体情况,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现有3个学分中单独划出1个学分开展课程实践教学,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我校该门课程核定为45学时,按照教育部、教育厅、学校教改的新要求,其中理论讲授为30学时,实践教学15学时。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加强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特制定如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一、实践教学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一方面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以健康向上的道德、法治精神实践人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生活体验,感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二、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1.与理论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增强教学实效性。针对课堂教

3、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体现理论运用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方面的“体”“认”结合,“知”“行”统一。2.充分体现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我教育。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个性的彰显、主体能力的提升、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人格的完善,自觉地对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调控,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3.丰富人文社科知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问题的重视和兴趣,从而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其人文教

4、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4.通过实践教学,切实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感染力、说服力。通过教改,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集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道德和法律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三、实践教学原则1. 衔接性原则。一方面坚持切入大学生的人生课题,遵循大学生的人生发展逻辑,实现:承前与中学德育的有机衔接,启后与成人、成才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延伸至社会大舞台。2针对性原则。大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

5、养,而且思想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特点不稳定;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观念丰富多彩,但缺乏稳定性,自发性、朴素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尤为突出。为此,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3. 实效性原则。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实效性。实践性教学要使大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转化成思想理论素质,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同时还要利用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4激励性原则。实践教学的考核和评价重在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向上精神,要制定活动激励性措施,在活动管理和成绩评定中要以激励为主

6、,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发现大学生的潜力,鼓励大学生不断进步。5“三结合”原则。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把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大学生日常管理密切结合起来,要把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遵守校纪校规情况等德育考核内容和参加学院各项活动的情况纳入实践教学范畴,以便更准确、更真实地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的基本素质和水平。四、实践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配合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分为 “社会公益活动”、“校园道德观察”、“职业素质调研”、“社会法治观念大调查”等四个模块,共15学时,学生可以选取任意一模块进行实践。(具体内容及相关要求详见各模块方案)

7、五、实践教学成果形式与考核(一)实践成果形式。成果形式主要有实践报告、调查报告、情景剧等(详见各模块方案)。(二)成绩考核。实践教学成绩将根据大学生的实践态度、实践表现、出勤及完成任务情况、成果形式与质量进行综合考评,按百分制计登成绩。六、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参照学校相关方案执行。七、教师职责(一)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来组织实施本方案;(二)教师要做好课前辅导和培训,讲清本方案的内容、实施细则及注意事项;(三)教师要指定学生负责人或联络人,对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四)教师要做好协调工作,要制定突发事件处理办法;(五)教师对实践教学资料要及时做好收集、评定和归档工作。附:实践教学模块模块一社会

8、公益活动一、教学目的以体验式教育为主旨,通过生动、鲜活的教育形式和活动载体,把富有人性的情感教育渗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通过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过程中发现自身潜力、提升自尊自信、体验奉献付出的快乐感和成就感,激发人性中善的力量。二、教学内容该部分内容分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个方面,每个方面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一)关爱他人1.联系敬老机构、特殊教育机构、监狱系统的老人、残障儿童、服刑人员等特殊群体,通过结对、定期服务的形式,对以上人员进行心理、行动、生活等各方面的援助和帮扶。2.与贫困山区的孩子结成帮扶对子,对他

9、们进行物质或心理上的帮助。3.关爱身边的人,例如父母、祖父母;家庭贫困或患身体疾病的同学等。(二)关爱社会该部分以相关内容的宣传为主,如戒毒宣传、交通安全宣传、防范拐卖诱骗宣传、食品安全宣传、自然灾害中的救援技巧宣传等。各实践教学小队自行确定宣传主题,制定具体活动方案,开展宣传活动。(三)关爱自然1.活动篇“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协助社区进行垃圾分类、深入社区进行废品回收、对垃圾死角进行清理、维护绿化等。2.宣传篇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三、教学时间本方案的实施均利用学生课外时间进行。四、组织实施(一)实践准备利用课间或课后,教师对单班学生集中在教室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动员,让大学生认清实

10、践的目的和要求,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统一思想和行动。(二)实践过程1.按照实践意愿和班级人数,组成若干实践小队(实践人数最好不多于8个)。2.各小队同教师协商定制实践流程和方案。3.按照实践方案开展实践活动。4.教师要针对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如学生心理障碍)制定处理预案。五、成绩考评及成果展示(一)成果形式实践报告(二)评分标准实践报告成绩按100分计,85-100分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要求实践本身有意义,报告能详细记录实践过程,能图文结合。模块二校园道德观察一、实践活动设计目的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校园道德观察,对道德示范现象

11、和道德失范现象进行记录。让学生深刻领会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同学们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的道德判断能力,促使学生积极践行社会公德的行为规范准则;使学生通过活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规范,自觉成为讲文明、树新风的好公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道德示范者。二、具体措施1、基本设置实践时间:利用课外时间在四周内完成。实践成果:7-10分钟的纪录片,须配有字幕、解说、片头(包括纪录片片名、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拍摄前言等)、片尾。实践准备:将教学班分成7人左右一组的若干小组。组内成员经讨论后进行内部分工,确定拍照或摄像、后期视频制作、文字稿写作、解

12、说配音等具体负责人员,并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小组实践的组织协调,保证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实践活动。2、具体流程(1)教师在课堂上公布具体实践内容。(2)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选择实践内容,并结合实践内容对活动自行命名。(3)小组在课下做出实践的初步方案(实践地点选择、成员具体分工、具体实践步骤等),下一次上课时交老师审阅。(4)方案通过任课教师审核后,小组根据方案在课下进行实践活动。(6)四周后(教师也可以自行确定上交时间),将制作好的纪录片上交。(7)教师对实践成果进行打分并择优在课堂上展示,展示后就相关主题进行讨论,启发学生对现实公德问题的思考。三、具体实践内容1、大学生的公德现状公共卫生领域:

13、观察记录大学宿舍、教室、花园、体育馆等公共领域的卫生状况,特别关注大学生随地吐痰、随手扔烟头、扔废纸屑、扔果皮、扔餐饮袋等废弃物的现象,并对现象的可能成因进行“深度观察”和分析。通过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道德观察,进一步提升对公共卫生的意识与责任心,形成共建文明校园的心愿。2、大学生的公德现状公共秩序领域:通过对大学生在校园公共生活领域的排队情况、保持环境安静情况、交通秩序情况、上课秩序情况等的观察和记录,反思大学生对公共秩序的遵守的现状,并对可能成因和解决方案进行思考。通过对公共秩序的观察,重视社会公德对社会公共秩序的规范作用。3、大学生的公德现状公共资源和公共财物领域:公共资源和公共财物是高校教

14、育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校园中出现的长流水、长明灯,图书资料丢失或被开天窗,食堂的饭菜浪费惊人等,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反思大学校园公德现状及可能成因与对策。通过观察,增强爱护公共资源和公共财物的意识。四、评价标准1、小组分(90分):由老师根据每组的道德观察纪录片给每个小组分别打分。评分标准如下:评分组成分 值评价标准纪录片内容60内容为原创,与实践要求相符;内容有深度,不仅能够反映校园道德状况,还能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时长在7-10分钟。技术处理20画面音质流畅,字幕清晰,片头片尾完整,解说清楚。其他10前期实践方案清晰完整、可操作性强;最终作业上交及时。总分902、个人分(1

15、0分):由小组内部根据每位成员的贡献情况,对小组成员进行打分。评分标准如下:分数评分标准9-10分积极参与小组实践活动,在小组中起组织作用,并带头发言。与小组成员团结合作,相互配合,对小组实践活动作出重要贡献。7-8分积极参与小组实践活动,能配合小组、认真负责完成组内分配任务且完成出色。与小组成员团结合作,相互配合。5-6分较积极参加小组实践,效果较好。3-4分在小组实践方案制定、实践工作开展等过程中,比较被动,成果一般。1-2分很少参与小组实践活动,工作被动,逃避责任,只做了极少的一点工作。0分自始至终完全没有参加小组实践。模块三职业素质调研一、实践活动设计目的通过该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提前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同时更要明白实现充分就业不仅仅要具有过硬的技能,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素质,从而在大一年级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各种素养、有针对性地确立职业目标、进行生涯规划、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增强大学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具体措施1、基本设置实践时间: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学期末上交实践成果。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