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汇总8篇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789606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稿汇总8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说课稿汇总8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说课稿汇总8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说课稿汇总8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说课稿汇总8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课稿汇总8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稿汇总8篇(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课稿汇总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苦的人民老师,经常要依据教学须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说课稿篇,欢迎大家共享。说课稿 篇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详细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珍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两颗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晰,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整个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步: 一、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学会生字字音; 二、抓住重点段落,

2、直插重点,深化体会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珍贵之处。为下次课突破文章难点,即理解宋庆龄的名贵品质作好铺垫、埋下伏笔。 在教学的设计和实际操作中,我力求体现以下理念:一、注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由课内引向课外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学校已经不再是人们接受文化学问的唯一渠道。在教学中,老师就要擅长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读书,加高校生的阅读量。而依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课外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就是一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它既能让学生在爱好盎然中增加阅读量,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更能养成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在宋庆龄故居的

3、樟树的教学中,文章的难点是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樟树和宋庆龄的相像之处,体会宋庆龄的名贵人品。在教学中假如没有大量的关于宋庆龄的感性材料的补充是无法让学生深化理解的。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宋庆龄的相关资料,打算把它用于两个环节的教学。其一,开课时简介宋庆龄,让学生对宋庆龄有大致的了解;而大量的材料却要用于其次课时突破难点时进行沟通,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才能体悟到樟树与宋庆龄的相像之处,体悟到宋庆龄的名贵人品。在我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当我把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的珍贵之处讲完后,让学生谈谈对樟树的印象时,一个学生说:“望见樟树,我仿佛望见了宋庆龄的名贵人格。”虽然学生讲

4、的“名贵人格”并不详细,但已触及到文章的中心,难点不攻自破,不讲自明,可见收集资料的作用。 二、突出重点,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内容并不困难,文章层次特别清晰,重点非常突出,这样的文章特别忌讳繁琐地分析课文,肢解文本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纳了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后,直奔重点的方法。并且,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书、思索、评品,精炼课文内容,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溢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

5、字,这是一种享受。所谓“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实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特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气跳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纳多层次、多形式的“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情”。初读感知,精读体会,品读升华层层落实;个人读,男女生读,齐读,老师引读,形式多样;轻声读,默读,有感情朗读,背诵,步步深化。这样,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导学生赏析重点,品读玩味,使学生与文本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之情与作者之情和谐共振。 三、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6、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界始终以来热情探讨的问题,也是我在这堂课中力求体现的一个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在品词析句、体会表达中体现“二性”的统一的自然融合。 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品尝。如:教学“蓬蓬勃勃”时,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地方详细表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在学生找到后,告知学生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且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练习:无论是_还是_,它们总是那么蓬

7、蓬勃勃。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都体现出了樟树的坚韧精神,这样,让学生在字词句的训练中体会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既要得“意”,又要得“言”。也就是既要留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又要留意引导学生品尝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感情的。在教学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当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樟树的名贵品质后,设问:这一段是写樟树的珍贵之处,为什么前边又要写其他的树呢?让学生体会出对比写法的好处,再组织男女生对比朗读,再次升华了对樟树的崇敬之情。至此,“言”与“意”得到了和谐统一。 、 在语言实践中,追求“二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语文课

8、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育学生的语文实践实力,而培育这种实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课堂中,语文实践应主要落在言语实践上。言语实践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创建,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在学生已对樟树的形象、品质有了充分的相识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笔:此时此刻,在你的脑海里,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在学生说了之后再让他们写下来。在非常钟左右的探讨、练笔中,学生的语言充溢了才智的灵光,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样的表达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运用实力。在“言”的运用过程中渗透着“意”的熏陶,在“意”

9、的体验过程中落实了“言”的训练,进而达到“言”“意”和谐统一的目的。当这堂课教学下来,静思默想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学中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反思: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流程过快,有点一闪而过的感觉。预设中我也考虑过在自由读后指名读,进行正音的环节,但教学时我觉察到该班学生基础较好,语音标准,预习充分,就省略了这一环节。其实现在细想,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状况,这样做是否照看到了差生,他们是否也能跟上教学节奏呢? 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在教学中,虽然我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读”,但学生好像还是入不了“境”,没有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现在细想,主要还是老师的朗读指导不够奇妙。例如在

10、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当学生朗读樟树的“蓬蓬勃勃”气概不够时,老师可进行范读,读后再问问学生:“你觉得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然后再让学生练读,信任效果会更好。说课稿 篇2一、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李广射虎是新课标苏教版第六册的第八课。本课采纳“文包诗”的形式,通过讲解并描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头的故事,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课文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描述了一个关于“飞将军”的传奇,为学生深化浅出地理解古诗的意境供应了帮助。本文先介绍塞下曲开篇,引出“飞将军”李广。第三、四自然段详细描述情境,帮助理解诗意。 本课支配两课时的时间。第一课

11、时主要是介绍背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学习生字新词。其次课时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深化理解古诗的意境。 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特点考虑,教学重难点为: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体会诗句大意。 二、教学目标的拟定 为体现新课标理念,结合课文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学问现状,拟定以下“三维”目标:1.学问与实力:围绕诗句,精读课文,体会李广的神勇;理解文中的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中体会;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3情感、看法于价值观:注意学习爱好的培育,激发学习古诗的爱好,激发对李广的钦佩之情。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应为教学目标服务,应充分发挥学生

12、的主体作用。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纳“以读为主、读中品悟”的方法,在必要时运用小组探讨、老师讲解、情境铺路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并在实践中学习学问,得到发展。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其次课时从复习激趣起先,接着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尝诗句,然后再次朗读、升华情感,最终进行适当的拓展延长。详细支配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诗文导入,质疑问难。 上课伊始,在齐读课题之后。我这样复习过渡: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 ,人们称他为(生答)。我们还知道“李广射虎”的故事是作者依据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闻名的古诗塞下曲的情节改编的。这时课件出示塞下曲,并引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13、、齐读这首诗。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首先过渡:短短二十字的小诗还包含一个好玩的小故事呢,你们想读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西汉时期,跟随李广将军去夜巡吧! (二)精读体会第三自然段 先请大家小组内读课文3自然段,思索李广在镇守边疆时发生了什么事?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李广的神勇无比呢?并用“”划出来。接下来老师用语言并借助课件创设情境:一天夜里,李广将军带兵巡逻来到了一片松林。此刻,夜是那样的黑,月色是那样的朦胧,宁静的松林中一阵疾风吹来(点击:出风声),树木野草丛中发出“沙沙”、“沙沙”的声音。(屏幕显示黑夜)假如这时你在这片漆黑的松林中,会有什么感觉?此时引导读中感悟:你能读出胆怯的

14、感受吗? 然后再过渡:在这样可怕的夜晚,在这样危机四伏的松林中,李广胆怯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第3自然段。 最终联系诗句:你们发觉了吗?这第自然段所描写的情景就是塞下曲中的哪句诗?(课件出示: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朗读后结合课文说诗句的意思。三、用同样的方法读中感悟第四自然段。 首先课件出示句子:(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指名读体会) 接着启发想像:这真是出人意料啊!假如你当时在场,你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说话,体会李广的力气惊人。 最终联系诗句。 三、动

15、画设境,感情朗读 1.首先用语言激发情感:刚才我们跟随课文朗读古诗,品尝故事,发觉李广(结合板书,生答。)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广的(神勇无比)是的,李广将军真是神勇无比!有这样“神勇无比”的将军驻守边关多好啊!学习了课文后,你再读塞下曲这首诗,感觉肯定更深刻了。(屏幕显示诗句:指名读)2看得出来,同学们被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迷住了,信任你也肯定更喜爱这首诗了吧,一起再来读读。(练习背诵古诗。) 3.观赏动画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长,课外作业 课内引导学生读古诗王昌龄的出塞。(课件出示)跟老师读。 课外作业支配两项,可以任选一项: 1.把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李广这位射虎英雄。2课外阅读李广射虎小说,感受人们对李广的钦佩与怀念。说课稿 篇3 一、教学背景: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土壤与生命单元中的第一课。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我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理化的调整与处理。另外,我还将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持续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土壤”的有关资料和调查我们四周的土壤种类及土壤中生长什么植物。过去,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有关的学问点讲完,教材中的相关试验做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现行的教学更须要将学生课堂上的留意力转移到课外,为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