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在农场的日子供参考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789372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忆在农场的日子供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回忆在农场的日子供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回忆在农场的日子供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回忆在农场的日子供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回忆在农场的日子供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回忆在农场的日子供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忆在农场的日子供参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忆姐姐在农场的日子 我的姐姐叫方云霞,是1960年4月份来到内蒙古的金宝屯农场的。那时,她才18岁,出脱得美丽、端庄、朴素、大方,再加上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文明礼貌有修养,形成了聪敏、开朗、诚恳、忠厚、和善的性格。保持着低调为人、勤恳做事的态度,所以,事事处处都能够给人一种好印象,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没来农场之前,为了帮助家里大人排忧解难,仅仅读完小学二年级,因家庭困难,缴不起几毛钱的学费而被迫辍学了。穷人家里孩子懂事早,为帮大人养家糊口,早早参加社里的农业劳动。在我们姐弟中,她是大的,事事处处都照顾我们几个小的。大哥方正、二哥方伟、我是老三。我们依次都相差两岁。我们三兄弟都在上学,姐

2、姐早早就参加劳动。她不苦、不怕累,帮助妈妈做许多家务。不管是挑水、劈柴,还是做饭、洗衣,样样都帮助妈妈处理得妥妥帖帖。十四五岁就跟大人一起干活,争气傲强的她同大人一样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不论是挑水抗旱浇苗,还是上山砸矿石、挑矿石、拉风箱炼铁样样活计都能够顶一个强壮劳动力。所以,待到农场时,身子板已经锻炼得很硬朗了,为后来年年评先进奠定了良好的根基。由于那个时代环境条件十分艰苦,没钱读书,就手抄一些废旧书籍,自己学习,竟然进步很快。经人指点,她抄了厚厚一本推拿指南,为她后来学医奠定了一些基础。勤恳好学的姐姐,虽然在社里劳动很累,可从来没有间断自学,在来农场时,基本达到了初中文化程度。在那恶劣艰苦的

3、环境里,练就了自强自立、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灵活应对各种变数的基本功夫,可谓巾帼豪杰。在她身上显现出的很多宝贵品质值得称道,值得后人学习。特别是在农场那样极其复杂的环境里,能够洁身自好,坚持十年如一日地发扬自己优秀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啊!据我的记忆,姐姐在农场时,几乎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刻苦钻研医务;还能够完成领导交办的临时性特殊任务。一、吃苦耐劳多次评先进生产者姐姐到农场第三天就参加“三八”队劳动了。那时“三八”队的队长叫郭光荣(许金广、许淑芳的母亲)。他的队员当时只有十几个人,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彼此都很亲热。姐姐新来乍到,北方的农活和南方的还是有区别的,郭队长就手把手地教,教她锄草、

4、间苗、使用镰刀割谷子、大豆、玉米、高粱,品着聪明劲加上原来的基础,一教就会。农场的活计都是趟子活,每个人的任务都是一样的。干好这种工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娴熟技术技巧;二是要有强壮的体魄。我的姐姐恰巧就具备这样两个条件。所以,每一样生产任务都能够顺利完成甚至超额完成。我的姐姐人缘很好,她经常在正常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能够主动去帮助别人,特别是那些体力较弱的人,那些刚刚参加劳动的小青年女同事,得到她的帮助就特别感激。我的姐姐每每帮别人一把时,自己都看作是理所应当的,并不要求别人感谢。记得有一次在堤外六十三地割黄豆,因为是深秋,豆角成熟开始炸角。为减少炸角损失,李干事经站领导同意,特调三个职工

5、队、一个青年队、一个三八队都集中在这个地块一起用镰刀收割。一个地块集中一百五六十人干活,场面十分壮观。分条齐头并进,各队集中一条,每条200多垄。一千多米长的垄头,弯腰一刀一刀地割到地那头,真不容易啊!刚一开始时,大家齐头并进,可是,过了一会儿,开始出现了先后差距。一个小时后,快的比慢的约差距一倍。各队都有那么几个“领头羊”,各“领头羊”又有一比高下的架势。在这些“领头羊”的带领下,大家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更有好事者,还大声起哄,“追啊”、“赶啊”、“超过去啦”、“加油啊”、“落下了当乌龟啊”!还真是热闹非凡。尽管天气很冷,可人们还是挥汗如雨。那种冲天的干劲、奔放的热情让人称快叫绝,且相互

6、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彼此关爱已蔚然成风。一千多米长的地垄割到头已经很累了,可是,稍直直腰就又回头接其他落后的同事了。在三八队里,我的姐姐总是最先割到头,拐回头就接落得最远的人。她不怕自己受苦受累,把帮助别人当作快乐的事去做,因此,她人际关系很好。由于她能够吃苦耐劳、团结帮助他人、工作积极肯干,所以,在农场第一批转正农工时就名列其中。遗憾的是这批农工在后来的整场中被错误地遣散到农村,至今未能给予纠正,令人同情叹息。二、刻苦学医取得成效我的姐姐除了大田劳动、集体学习之外,还尽可能的利用一些零星时间学习医学知识,学习小儿推拿手法,并取得一定成绩。当时三站的医务室只有洪志春(即洪伟的父亲

7、)大夫一人,这个有着上千人的单位,仅有一个医务工作者,实在是忙不过来。尽管洪大夫医术高明,每天看病、给药、打针、点滴,有时还要接生,整天忙得焦头烂额,迫切需要一个帮手。经洪大夫推荐和要求,站领导刘岐批准,从三八队抽调我姐姐方云霞到医务室给洪大夫当助手。洪大夫的压力稍稍减轻一点。不久,又抽调我姐姐到场部卫生院培训助产士,学习和实习3个月,回来后开始协助洪大夫工作,特别是在接生方面,女同志上阵方便多了。我这个姐姐虽然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程度,但是,经过自己刻苦努力学习,当时已经具有了初中文化水平了。勤学苦练加上名师指导,在医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为后来到社会上从医接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

8、她回到浙江苍南金乡时,已经成了一个成熟的接生大夫了,在她作“赤脚医生”期间,成了那儿方圆几十里颇有名望的医生了。特别是接生技术,被当地人捧得神乎其神,这是后话。三、灵活完成一些特殊任务众所周知,金宝屯农场当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小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稍不留神就可能卷入到暴风骤雨的阶级斗争中去。在那个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时代,政治无所不包,人们大都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地过生活,彼此坦诚聊天的非常罕见。然而,我的姐姐以她智慧和担当,却赢得了同事们和领导的信任,往往遇到一些特殊事件,领导就找她去完成。记得三站有个叫张仲林的职工,该就业职工判刑前是国民党炮兵少将,曾参加过北京和平解放

9、的谈判,是和谈16人小组成员之一。他因炮鸣声耳朵失聪,人们称其为张聋子。他有个妹妹家居北京,几乎每年都要到农场来看望这个哥哥。农场的领导那时候警惕性极高,唯恐出点什么差错。他的妹妹每次来都不能够住在哥哥家里,必须住另外的地方。当然,理由是家里拥挤怕住不开。于是,就安排我的姐姐方云霞去给她作伴。当然,领导会交代一些注意事项。事实上,哪是在作伴,分明就是在监督看管来客。作伴期间,每天都要向领导做详细汇报聊天谈话内容。兄妹情深。张仲林的妹妹每次来都要住五、六天时间,且总是在冬季。我姐姐还得给她烧炉子、烧炕,生火取暖,全是额外的义务。一来二去,熟悉了就无话不说了。她回忆哥哥没有随军南下,是看透了国民党

10、必垮无疑,为保北京不被战火损毁,随傅作义谈判投诚。本以为这样会将功补过,可没有料到,仍是在劫难逃,还是被判刑劳改了,自认倒霉冤枉。文革中被批斗时,有人问张仲林,“你恨不恨蒋介石?”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恨了,我恨他太无能了!”就这样又招来一顿痛打。他的妹妹多希望她的哥哥能平平安安地度过幸福的晚年呢。但在那个时代对于民国时期过来的军政官员谈幸福,简直是一种奢望。她一次次抱着希望而来,带着郁闷而归。不过她的哥哥全家对她还是非常友好的,她的嫂子及侄女张笔美、张笔云、侄子张笔乾也非常敬重她。幸好“文化大革命”“胜利”结束了,熬过苦难的人们终于有了较好的归宿。直到1969年农场整顿遣散,我姐姐的特殊任

11、务才算完成。回忆在农场的十年,是流汗、流血、流泪的十年。有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农场接来家属后,农场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规道,农、林、牧、付、商、学等全面发展,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十年中,这个农场从单一种植粮食到瓜果蔬菜多种经营,先后发展起了养猪、养鸡鸭鹅、马牛羊,办起了酒厂、砖瓦厂、服装厂、商店、学校、医院,各类社会组织,应有尽有,俨然成了一个小社会。粮食产量由亩产三、四百斤上升到千斤左右,玉米、北京填鸭出口港澳、日本、拉美等地区和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改善和提高,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农场周围社队对农场羡慕不已。客观地说,19591969是农场发展建设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那时的金宝屯国营机耕

12、农场已经成为了全国16个先进机械化典型农场之一。原来农场职工、家属流血流汗建设好的农场,却把他们毫不留情地遣散到农村,那些积极肯干的转正农工也被遣散了,告别了辛辛苦苦建设得初具规模农场,走向了更加艰苦的地方。做出了巨大牺牲的人们,没有得到好的回报,可悲可叹,实在有失公允!在农场那样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磨炼成长的我们,在走向社会后,以及其强大的精神耐力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在各自所在的地方顶天立地,闯出了一条生存之路,受到当地人们的一致赞誉。我的姐姐在回到浙江苍南后,虽然吃尽了苦头,但还是改变了苦难现状,深受当地群众尊重。还为她们县培养出了第一个少年大学生。她的儿子张蒙阳15岁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读大三时又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到美国留学。其妹妹、弟弟也先后考入大专院校就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建设人才,也算是对我们民族发展做出的有益贡献。愿我的姐姐健康快乐,幸福安度晚年。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