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球的形状 1教案 苏教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7891742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球的形状 1教案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球的形状 1教案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球的形状 1教案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球的形状 1教案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球的形状 1教案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球的形状 1教案 苏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球的形状 1教案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二)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不迷信权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二、教学准备: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学生收集有

2、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三、教学活动建议: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典型的历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是几个科学故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其所然还要帮助他们理解其所以然。因此,本课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例如借助地球仪、黑板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的意义,借助地球仪和粉笔头,可以模拟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航船的情景等等。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1.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2.学生讨论,交流。(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

3、过程。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

4、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课件播放“月食过程”,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学生讨论交流。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

5、解其中的科学道理,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谈

6、话: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三)认识地球有多大1.谈话: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2.学生回答,猜测。3.看教材第16页资料,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4.提问:你知道我们这里到无锡有多远吗?坐汽车大约要多久?我们无锡到南京有多远?坐汽车大约要多久?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图上的无锡到南京有多长。再观察地球仪上的中国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四)拓展活动: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附送:2019-202

7、0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球的形状 2教案 苏教版课程标准: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5.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教学目的:能够提出关于地球的一些问题; 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能够描述出入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记录下来: 能够运用列数据和比较的方法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层次2: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8、层次3: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并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探究能力:层次1:不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层次2: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层次3: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并知道假想实证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教学材料:橡皮泥、火柴棒、小纸片、地球仪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1.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2.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3.小结板书课题。了解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和实践。探索和调查1.导入 大家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个圆形的球体,可你们知道人

9、类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吗?2.播放人类探索地球过程的课件。3.同桌讨论:人类为了证明地球是圆形的,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4.观察身边的现象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组织活动(1)在一个包装箱的左右两边各开一个孔,在后面尽量朝两边看,记下两个孔所看到的最远距离。(2)把箱子变成弧形,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观察。(3)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得出地球确实是个球体。论证地球的形状(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月食、船只渐渐消失在远方等。)回顾和解释1.大胆猜一猜,我们这个地球到底有多大?2.补充介绍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脱色尼对地球周长的测量和现在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等。3.完成书上表格中的计算。小结谈谈各自的感受,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现代科技发展进一步证明地球是原球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