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红树献身中国生态事业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789128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系红树献身中国生态事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情系红树献身中国生态事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情系红树献身中国生态事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情系红树献身中国生态事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情系红树献身中国生态事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情系红树献身中国生态事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系红树献身中国生态事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情系红树 献身中国生态事业 在中国甚至国外许多国家,只要一提起红树林研究,人们就会自然想起著名的红树林专家林鹏教授。林鹏教授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市,原籍福建省龙岩市。19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林鹏长期从事河口海岸红树林和陆地植被生态学研究,率先对中国六省区(包括台湾)红树林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是中国红树林生物量、生产力、物流能流等生态系统研究的开拓者。专著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填补了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学科的空白,为中国红树林的研究和生态恢复工程起到奠基作用。202年,他因在这些方面的突出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弃学贩盐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因红树林生态学研究享誉海内外的工程院院士早年有段当学徒、贩盐

2、谋生的经历。 由于家庭困苦,林鹏1岁就辍学当学徒,半年后在亲友支持下才得以回校继续念书。然而报考大学时,又因家里出不起赴厦门大学的路费,他只得放弃。自此开始挑担赶集的生活,每天天没亮就和弟弟挑着百多斤盐担子,到0多公里外的镇上贩卖。191年,挑着盐担子的林鹏在龙岩街头布告栏得知厦门大学因金门炮击将迁到龙岩,并补招3名学生的消息。他不肯放弃这宝贵的机会,在获得家人同意后参加了招生考试,并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厦门大学生物系录取。 艰苦的生活不但磨砺了他坚韧的性格,也使他明白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有两个代价总是形影相随:牺牲和困苦。这种坚韧的性格伴随了林鹏教授一生,也体现在他对红树林的研究过程中。 结缘

3、红树林 其实,林鹏院士最早并不是专门研究红树林的。他在科研道路上最终与红树林结缘还有一段故事。 早在13年,当时还是厦门大学生物系学生的林鹏在导师何景教授带领下第一次在野外见到了红树林。他曾经回忆道,当时觉得真有意思,竟然有树长在海里。 可是到了1977年,林鹏教授在翻阅湿地海岸生态系统时,发现这本书把中国的红树林列为空白。1980年,有美国学者说“中国红树林已经消失”。林鹏教授当然知道外国人的观点并不能反映中国红树林资源的真实情况,但要打破这种观点则需要确实的证据。于是,林鹏教授决心对中国红树林进行系统研究。 他带领自己的科研组深入闽、浙、两广等我国沿海各省份,开展红树林实地调查,足迹遍布几

4、乎所有的红树林区。随后,林鹏教授又带领他的科研组在中国的三大红树林基地海南东寨港、广西英罗湾和福建九龙江口,分别进行了为期6年、5年和1年的定点生态系统研究。 红树林给人们的印象通常是美丽的,漫步于浪漫的红树林中更使人向往,但对红树林的野外考察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长期的野外工作异常艰苦,寒来暑往、风餐露宿不说,有时候为了观察海滩上一棵树木的情况,不得不在齐膝深的海泥里泡上三四天,走出来的时候,腿都泡得肿胀了。更多的时候,为了一个群落的红树林得花上七八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后来,林鹏教授笑言:当时就只想着要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所有的辛苦终于没有白费。980年,林鹏教授赴美参加第三届红树林学术会议。

5、在会议上,林鹏教授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研究、完善的数据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丰富的红树林资源,改变了国际学术届对中国大陆红树林及其研究的错误认识。随后,林鹏教授在1985年澳大利亚海洋研究所举行的一个国际红树林会议上,以报告的形式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赢得了与会各国专家的认可。报告结束后,会议执行主席、著名的红树林专家费德尔教授拉住他的手连声赞叹。这个报告的研究成果打破了“中国除台湾外没有红树林”的偏见。 从这以后,中国的红树林研究迅速发展,很快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林鹏教授也成为了中国当代红树林湿地研究权威和学术带头人,甚至被一些人誉为“中国红树林之父”。 硕果累累 林鹏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先

6、后在我国沿海省份建立了3个红树林基地,进行了红树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揭示了海莲林、红海榄林和秋茄林的现存生物量、生产力、凋落物量和落叶半分解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红树林的“三高”特性(高生产率、高归还率、高分解率),为发展海岸河口湿地水产渔业,选择鱼虾亲本苗饵料基地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红树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红树林在沿海防风护堤、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0年代以来,林鹏院士开始着手建立红树林恢复生态工程体系。在海南、广西、福建各保护区应用生态恢复原理,提出生态适应条件、林地选择和育种等栽培技术规范。在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滨海大道外侧滩涂红树林营造工程中,建

7、立潮滩、潮流、盐度等可行性技术指标以及抗盐、抗潮的方案。这些技术在应用上取得重大效益。 结合实践研究的同时,在林鹏院士的指导下,厦门大学的红树林研究也在向纵深发展。首先,应用分子生态学技术揭示了中国红树植物的种群遗传中心。通过对盐胁迫和红树植物器官衰老机制的研究,揭示了抗盐胁迫对抗衰老物质形成的正效应,并进一步向筛选抗盐基因的方向迈进。通过木材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海生红树植物远比陆生红树植物原始,纠正了国外学者提出是陆生红树被挤入海滩的进化途径假说。 由于红树植物生长于海岸潮间带,在种类的界定上容易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林鹏院士在曼谷参与讨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红树林生态系统学会的“红树林宪章”的

8、基础上,结合20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和长期的工作积累和论证经验,严格界定了红树种类标准,确定了“真红树”和“半红树”种类的科学界限,成为全国广大红树林研究、保护和管理人员引用的依据。他的这些研究成果,打开了中国红树林研究走向世界的通道,填补了国内在这个方面的空白,使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和保护工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占有一席之地。 执着追求 为了红树林和我国的生态事业,他曾经5次在野外工作时发生意外,全身上下遍布伤疤,大腿里至逝世时还镶着根钢条。他也曾在外出研究途中遭遇车祸昏死两个小时后转醒。1987年的一次野外考察,让林鹏教授与死神擦身而过。考察工作接近尾声时,他在赶回学校给研究生上课的路上不幸发生了

9、车祸,身负重伤,四肢仅剩左手完好,当时就被交警宣布死亡。两个小时后他竟醒了过来,之后做了5次手术、全身开了个切口,住院长达一年半。在住院的400多天里,林鹏教授仍坚持撰写科研论文,抓紧点滴时间修改海洋高等植物学这部书,并做些翻译和校对工作。病情减轻时,他坐在病床上,为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的考生进行复试。出院第二天,他撑着双拐,在客厅里为研究生主持论文答辩。答辩会上林鹏教授特别兴奋,甚至忘记自己是个刚出院的病人,完全沉浸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林鹏教授取得的成果之多令人称奇。多年来他独立撰写和参加编写的书有14部。除此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0多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

10、步奖三等奖一项,部(省)级二等奖四项,省部级三等奖八项。林鹏教授在红树林生态学领域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使他成为国内外同仁公认的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的权威和学术带头人,被台湾学者推崇为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大师”。 注重培养“造血型”人才 林鹏教授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丰硕成果,在教学岗位上也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他主张培养自立自强、具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他对研究生的培养,不是采取“输血型”教育,而是注重培养他们成为“造血型”人才。一有机会,他就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和国内外专家学术讲座,增长学生独立工作的才干。他常对学生讲“一本书主义”和“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说既要尊重老师认真读书,又要不怕

11、权威敢提新观点。他说:“我真诚地希望,你们都能胜过我,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样科学事业才能不断发展。”数十年来,他先后指导培养了博士后研究人员8名,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2名,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布国内外,成为生态学领域的高级人才。 林鹏教授生前曾有三句座右铭:“方向明、干劲大、及时总结”、“顺境时更加谦虚、逆境时更加自强”、“有志者事竟成、有恒者业必兴”。他说过:“过去我是这样的,以后也将如此。我要工作,直到最后一息”。他的一生,就是这些座右铭的最好写照。 作者简介 林光辉,教授,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 (责编景铮) 第 6 页 共 7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