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复习提纲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7890380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学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学复习提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资源学复习提纲一、绪论1、基本概念土地: 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 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土壤: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土壤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土地资产:指作为财产的土地,其中既包括纯自然土地,也包括经过人类开发、改造过的土地,两者都能够被人们当作财产予以占有。2、理论与方法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土地资源构成要

2、素分析。(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特征研究。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包括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包括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二、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基本概念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由光、温、水、土等自然要素所决定的单位面积土地可能达到的生物产量或收获物产量。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

3、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土地市场形成和发育,使土地资源的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土地报酬递减率: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律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入劳动和资本,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就会递减的现象。或对土地的利用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时,人们就会发现土地报酬的变动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土地报酬递减2、理论与方法土地资源各构成要素的特征及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三、土地类型及土地资源分类1、基本概念土地类型: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水文、土壤和

4、植被等自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而不是指土壤和地貌等某一个单一因素。土地资源类型:性质或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潜力和适宜性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土地资源单元。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性状、地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归并成若干不同的类别。土地利用类型:人类在改造土地的活动中,对土地资源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利用,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牧地、林地、城乡建设、交通用地等。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

5、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和军事设施用地等用地。2、理论与方法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其含义,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土地资源类型的含义:性质或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潜力和适宜性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土地资源单元。划分方法:土地资源的现状利用划分,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划分,土地资源的适应性划分。土地利用类型:人类在改造土地的活动中,对土地资源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利用,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牧地、林地、城乡建设、交通用地等。划分方法:采用三

6、级分类。其中一级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类。二级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15类。三级为分71类。四、土地资源调查1、基本概念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基础,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利用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土地资源质量: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于人类需求(生态系统平衡、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等)、特定用途(包括农业生产、林业、保护和环境管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

7、效果的优劣程度3S:GIS GPS RS2、理论与方法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工作成果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1、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文字、图件、数据)准备、其他资料(行政区图及各业资料)的收集、用品(仪器、文化、生活)准备等。2、外业调绘/查:调绘前准备工作, 路线调查、 制定土地分类系统、 室内预判。3、内业工作:资料整理分析、遥感图象转绘、面积量算、编制专题成果图、编写调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4、检查验收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工作成果:1、调绘界线: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界线;各级行政辖区(含村)范围界线;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

8、线。2、调研经验:调查研究土地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及成因。3、量算面积:量算出各权属单位和各地类图斑面积。4、编制图件:分幅权属界线图和县、乡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他图件(如土地利用分区图)等。5、汇总面积: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土地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6、编写报告:编写土地利用调查报告和技术报告,分析土地利用、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五、土地资源评价1、基本概念土地资源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适宜纲(s) :指在此土地上按所考虑用途进行持久利用预期产生的效益值得投资,对土地不会产生不可接受

9、的破坏危险。不适宜纲:土地质量显示不能按所考虑的用途长期利用。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土宜: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进一步认识,土地自然适宜性一般只考虑某些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而土宜考虑特定植物的特定品种或特定产品的某些品质性状,或一个地区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因而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土地经济分级:按土地的自然、

10、经济和社会性状,或生产力(产值)的大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城镇土地、农用地的分等定级。城镇土地经济评价: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等级,它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农用地分等定级:是以对相同投入条件下取得不同经济产出量的指标来分等定级,或者说是要求土地评价单元之间经济产出量相同时,对其投入需要量差别的等级划分。2、理论与方法评价单元的选择方式、评价因素选择与权重确定对土地资源评价成果与应用的影响、城镇土地定级的程序和因素六、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1、基本概念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

11、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土地的生产力,它表明人们对资源利用的程度,反映一个地区生产所能达到的最大水平。土地经济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即在投入人类劳动后,水肥基本满足,经营管理合理的条件下,以种植当地几种主要作物而形成的生产能力。 2、理论与方法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农业生态区法的理论与方法、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关系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1)土地资源的数量(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 (3)投入水平(4)生活水平(5)时间尺度。农业生态区法的理论与

12、方法:农业生态区法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研究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方法。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求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1)清查研究区的农业资源,包括气候、土壤、作物资源及耕地资源,分别绘制出相同比例尺的资源图幅。2)将气候资源图与土壤资源图叠合形成农业生态区图。3)在生态区图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以修正与计算生态区图的作物产量,即光温土生产力等。4)在上基础上,分别叠

13、加耕地资源清查图。5)确定投入水平,使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社会经济条件联系。6)计算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远景展望:理想生产能力93870.41万吨人均粮食消费水平(kg)600550500最大可能生产能力84316.01万吨人口承载量(亿人)13.815.116.6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关系:一、实现粮食安全对耕地保护的要求:1、扩大耕地面积;2、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3、增加粮食进口量。二、耕地保护的内容:1、耕地数量或面积的保护2、耕地地力的保护3、耕地环境的保护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占一补一”?七、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

14、理1、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指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持续土地利用:即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检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2、理论与方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原则、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国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概况和新近进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原则

15、:1、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2、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3、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4、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5、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通常设计准则层、因素层、元素层三个层次的结构框架(见下表)。 准则层因素层元素层1)农作物生产力指数农作物潜在生产力、现实生产力2)草地畜牧业产值指数区域及全国的平均单位产值生产性3)林木生产指数区域及全国平均单位面积蓄积生长量4)农用地产值指数区域及全国平均单位面积产量5)建设用地产值指数区域及全国平均单位面积二、三产业产值 1)土壤肥力指数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指数2)水土保持指数水土流失强度、水土流失面积指数3)沙化治理指数沙地扩展面积、沙化土地总面积4)盐渍化指数土壤盐渍化面积、耕地面积保护性5)潜育化指数水田潜育化面积、水田总面积6)水质指数不同级别的水面面积、比例7)超载过牧指数现实牲畜头数、理论载畜量8)水资源平衡指数可供水量、实际需水量(75%保证率)9)土壤环境质量指数受污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