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关系总结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7888553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后国际关系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战后国际关系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战后国际关系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战后国际关系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战后国际关系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后国际关系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后国际关系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雅尔塔体系形成的根源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使其成为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又成为最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2.美国作为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中也成为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3.为彻底击败法西斯,美苏联合,划分反法西斯战区。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在二战期间。一个过程是在战后初期。在二战期间,美苏为了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建立了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合作关系。在二战后期的几次大国首脑会议中,以年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为主,通过一系列协定,对战后世界进行了安排,形成了所谓雅尔塔体制。二,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方

2、面:、以战时对德作战的军事分界线划分了美苏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德国被一分为二,德国的西部及西欧属于美国势力范围,德国东部及东欧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划分了美苏在亚洲的势力范围,亲美的蒋介石统治下的中国属于美国势力范围,中国的东北和朝鲜北部、独立后的蒙古均属于苏联势力范围。默认美国控制中国和单独占领日本;、建立国际组织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并确立了联合国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美苏英法中大国为常任理事国。保证了美、苏等大国在这个组织中的决定性作用。三,雅尔塔体制的影响1.打破了欧洲列强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旧格局,形成二战后美苏两极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格局;2.美苏长期对抗,形成战后两极长期冷战局面和北约与

3、华约的长期对峙局面;3.美苏实力均衡,相互制约,在半个多世纪里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的发生。四,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力量对比变化为两极冷战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第一,和平政治取代了战时政治共同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事业,成了维系几个大国战时同盟的纽带。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这条纽带开始逐步消失。因此,战后和平的到来,客观上为大国的冲突与对抗创造了条件。第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两极国际格局昔日的强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被彻底击溃。英国和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它们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的削弱,战后实际上已降为二等国家,只有美国和苏联战后成为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之

4、相匹敌。总之,战后初期的苏联成了世界上另外一个力量中心。1949年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核爆炸,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再加上跨越欧亚两洲的广袤国土,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量。美国和苏联凭借各自的综合国力优势,建立起分别以自己为首并泾渭分明的两大敌对阵营。第三,战后初期世界出现大片权利真空由于德意日法西斯及其仆从国的战败,世界出现了大片权力真空地区,它们主要是曾经处于法西斯统治之下的北欧、东欧、中欧和西欧陆地国家,太平洋岛国和其他岛屿等。如何填补这些权力真空地带,是战胜国尤其是美苏两国,从战争后期起就开始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这些权力真空地带的存在为两大国的斗争提供场所。第四,战后国际体系中充满着动

5、荡与混乱主要表现在许多国家政局不稳。西欧不少国家的共产党及其它左翼势力,战后其影响不断扩大,存在取得政权的可能性;希腊、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进步与保守力量之间的斗争十分尖锐,因而政局普遍动荡。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体系首先在亚洲瓦解,反帝、反殖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各种势力的介入也增加了国际紧张局势。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会将美苏两大国拖入广泛的国际纠纷中去。总之,战后的国际环境尤其是两极化的国际力量格局为美苏冲突和对抗,由战时同盟走向冷战创造了条件。美苏国家利益冲突是两极冷战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意识形态在促使冷战产生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五,冷战的起源研究1

6、,战后出现两个对抗的阵营,实现真正的和平是“不可能的事” ,核武器的出现又使新的战争成为“不太可能发生的事”。2,盖迪斯:从根本上看,冷战所要解决的,是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与制度层面的问题。盖迪斯将导致冷战发生的责任放到了苏联与斯大林的身上。他认为,斯大林作为一个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领袖,“从未放弃过关于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在战后苏联对外政策行为的实际发展中,这种理念又同扩展苏联国际权力地位必要性的信念结合起来,形成了苏联对外政策与安全战略的进攻性特征。六,雅尔塔体制的崩溃1.美国经济持续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2.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经济的发展,第三世界的兴起,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7、等,逐步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最终导致雅尔塔体系崩溃。七,两极格局的终结有三大标志:其一,东欧国家剧变,脱离苏联势力范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转折,在实际政策上推动和鼓励东欧各国改变其经济政治体制,与苏联的演变同步转向。苏联的举措对东欧国家的剧变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东欧剧变使苏联失去了战后经营多年的“安全带”,也失去了与美国进行对抗的“势力范围”,从而使两极格局中东西欧对峙丧失了基础。其二,东德并入西德,实现德国统一。结束了东西德国作为美苏在东西方对峙的前沿阵地的历史。随着东欧剧变和德国统一进程的发展,原来作为支撑苏东联盟的政治军事经济同盟组织“华约”和

8、“经互会”,已失去存在的意义。苏联的战略大收缩使华约失去了维系的力量,由于东方政治经济军事同盟组织自动解散,两极格局中的东西方两大集团的对峙化为乌有了。其三,苏联的演变和解体对两极格局的瓦解起了决定性作用。八,新格局中的一极为何是欧盟而不是德国? 1,德国还不是“核俱乐部成员”,虽说它具有掌握核军备的潜力;2,德国对地区事务和国际事务总的来讲采取低姿态,尽量少参与,起码是不出头;3,德国的经济实力虽是欧洲国家中最强的,但它并不能左右欧洲联盟。德国在欧洲联盟中所拥有的表决票数虽多于西班牙等国,但与英国、法国相等,且各国都可行使否决权,因此德国并不能主宰欧洲联盟。4,自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于年月日正

9、式付诸实施后到现在,欧盟已经建立经济联盟,实行单一货币欧元,经济一体化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进展,并为欧盟政治、军事一体化奠定了基础。这一切表明,是欧盟而不是德国成为世界新格局雏型的五大力量支柱之一。九,“一超多强”过渡性国际格局的特征第一,从力量结构要素看,“一超多强”所包含的几大力量是从冷战时期延续下来的。第二,从多极化的进程看, “一超多强”的出现不是多极化进程的结束,而是多极化进程的深化。第三,从力量大小对比看,“一超多强”是不平衡的力量结构。第四,从“一超多强”的相互关系看,它们之间既不存在,也不承认有领导国和被领导国的区别。十,一超多强”过渡性国际格局的长期性第一,新格局是在和平条件下

10、逐步形成的;和平方式和战争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用武力实现世界格局的“瞬间”更替和突变,它是一种渐进或缓进的方式,避免了战争灾难,却大大延长了世界格局转换的时间。第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表现在两方面:美国对多极化的发展起抗衡作用;形成“一超主导”与“多强制衡” 竞争局面;第三,多极格局形成要经过大国关系的反复调整。首先,美国在大国关系调整中居主导地位。其次,中国在大国关系互动中日趋活跃,成为大国关系调整的重要动因。再次,大国关系或地区关系多边化和交错化,互相借重、互相制约。十二,冷战后世界经济多极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1,地区经济一体化、集团化趋势加快发展2,

11、世界经济多极化将加速政治多极化进程十三,朝鲜战争起因:1,从外部看,战争根源在于二战后期美苏两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以及战后初期出现的东西方冷战格局,使得朝鲜被人为地一分为二; 2,从内部看,它是朝鲜南北双方矛盾积累并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 十四,为摆脱安全困境,朝鲜在外交领域展现积极姿态,以期改善对美关系。1974年朝鲜正式提议缔结朝美协定时,其构想是首先改善对美关系,在取得较为有利的国际地位后再拓展外交空间。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美国始终不与朝鲜对话,朝鲜转而展开与韩日协商,以期侧面推动朝美会谈。 在积极外交活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朝鲜向美国打出核牌和导弹牌,也就是威胁发展核武器和试验导弹向美

12、国施加压力。朝鲜的目的是:一是要实现朝美关系的正常化,以改变朝鲜不利的国际地位;二是要促使美国解除对朝鲜的制裁,通过与美国的经济合作解决粮食危机,改善能源紧缺状况,以拯救处于破产边缘的朝鲜经济。冷战后美朝关系的核心,在美国方面看,是朝鲜核问题和导弹问题,而在朝鲜方面看则是美国解除对朝鲜的经济制裁并实现朝美关系的正常化。 十五,美国为何要把战略重点由欧洲转向亚太地区?1,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虽然仍然是世界上第二大军事强国,但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还没完全解决;再加上俄罗斯的政治体制已采取了西方民主式的形式,俄罗斯有望融入西方社会;冷战结束后,通过北约东扩,美国已经成功地使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不断地被压缩

13、,使自己的存在逼近了俄罗斯的家门口。因此美国认为俄罗斯已不是美国的主要敌人和战略对手,欧洲的安全似乎得到了保障。这样美国在欧洲的比较利益开始降低,着力点也在减退。欧洲不再成为美国的地区战略重点。2,欧盟,尽管欧盟对美国不时自行其是,但对于美国来说,那只是西方体制内的矛盾,无关大局。3,美国还通过科索沃战争,把欧洲唯一不听话的南斯拉夫给打垮了。就这样,在主要的战略威胁被一一消除后,美国觉得欧洲是自己的天下了。4,由于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在美国看来中国已失去了与它结成战略同盟的作用。此外,还由于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合作,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使美国有一种被抛到

14、亚洲边缘的感觉,感到它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受到了威胁。这样,在美国看来中国就成了它的潜在敌人和竞争对手,至少是在亚太地区的对手。于是,美国的世界地区战略重点由欧洲转向了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 5,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越来越重要:经济上,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多,而起呈增展趋势;安全上,美国认为冷战后对美国最大的威胁是来自亚太地区,这里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主义,贩毒,还有本拉登和中东恐怖主义,核武器扩散,这些都让美国寝食不安。另外,亚洲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存在领土、宗教民族矛盾,每认为多数与美国的安全利益有关系。由于上述原因,美国觉得要取得全球霸主地位,就应该在冷

15、战后把亚太地区纳入自己的战略视野,而且从战略上说,美国取得了欧洲战略优势后,完全可以腾出手来,把战略精力和战略资源向亚太地区作重点投入。十六,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新保守主义不同的安全观念1,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安全观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尽管也承认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不否认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但是,却相信可以通过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国际规范,能够建立起持续合作,部分舒解开国际政治中的无政府状态,在“无序”中营造“有序”;认为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人类有可能走出冲突的困境,达到持久性和平。美国民主党比较强调国际合作,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重视经济关系对政治关系的影响,更倾向于运用多边主义达到安全目的。2,新保守主义的安全观强调国家是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国家以国家利益为动力,追求更多的权力为目标,对国际组织、国际法和道德规范缺乏信任。其与老保守主义非常显著的不同,在政治风格上是主动进攻型的,而不是被动防守型的。一般来讲,美国共和党是以新保守主义安全观指导其安全和防务政策。在政策层面上,共和党更注重国家安全目标,更强调“实力外交”、“军事绝对优势”和本国行动的自由。十七,美朝间四大争论焦点一:是弃核还是冻结二:如何补偿 三:关于安全保证 四:关于浓缩铀计划。美国认定,朝鲜有通过浓缩铀制造核武器的计划。美国主张,要想真正解决朝核问题,朝鲜就必须承认和公开其浓缩铀计划,并将之纳入弃核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