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效能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效能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效能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设备不断涌入课堂,让各个角落、不同人群都可以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慢慢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同时,也对教育模式的改变起到一些冲击作用,其冲击力的大小,决定于人们对信息技术认识上的正确与否。如:信息技术不能取代老师、也不能指望在减负中发挥什么效能、可以帮助均衡教育的实施、却不能对教育起到颠覆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这几方面的冷静而客观的分析,建立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效能的正确判断:做到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因保守而拒绝。关键词:信息技术;模式;教育在二十一世纪初,产销商们便向学校推广三机一幕(电视机、播放机、幻灯机、投影屏幕),当还未完
2、全普及时,与电脑连接的投影仪又走进了一些教室,从而有了多媒体的概念,信息技术从此便真正走进了课堂;其后的电子白板又集课件、黑板和粉笔的用途于一身,到了2010年前后,信息技术已让一些学校率先走进了“云教育”。现在的“云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如网购、视频会议、视频会诊、物品的批量生产改为了定制、车间手工劳动被智能按钮取代等,现在的微信、微博、微聊形成了“低头族”,每天拿着智能手机“漫步云端”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教育上的“云应用”,使我们又要尝试数字化时代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高等教育阶段的Mooc、基础教育阶段的翻转课堂、微课程、微创新等新名词日月层出。对于科技技术不断涌入到教育当中,
3、人们所持的态度各异,有的保守、有的泰然、有的盲从、有的崇拜。我们要持何种态度才能更好地让其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决定于能否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力。一、信息技术对未来的教育能起颠覆性的作用吗?很多人有着这样的教育理想:无考试,无压力,无负担,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且达成学生个个品德高尚,成绩优秀的教育成果。可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课改十几年,负担没有减一点,但“前途总是光明的”,于是有些人便把此理想寄托于这个数字化时代了,为让教育早些步入这个理想时代,就近似盲目地宣称:“云时代的到来,将对教育起着革命性的颠覆!”对于先接触“e课堂”的学校,在这些豪言的感染下,向虔诚的参观学习者介绍心得时,会
4、不自觉地夸大其作用: “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真正地减轻了师生负担!”我们县区有一所实验小学,现代化教育设备的投入最优先且最先进,师资力量也配备整齐,经过几年的发展,可这所小学除了具备能够招收优秀生源外,也没表现出特别的地方,因为,据该校学生反映:他们仍有做不完的作业。比比皆是的这种现象,才有了我们也为之而惑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程建钢教授对自己亲身经历我国十多年来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予这样的总结:历史上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多次出现过要“革命”的预言,但事实一再证明往往言过其实1。最能解释这一疑问的,首先不要忘
5、记一考定前途的大背景。就目前的教学方式上论起,其实,课堂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到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只不过是对课堂的理解程度不同而已,不受时空限制的大课堂,所包含的教育规律仍与目前常识下的课堂是一样的,课堂里包含问题、对话、操作、体验等内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形式上由原先的灌输式转向启发式,主体性上由原先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主导性上是根据以学定教原则来设计适当的点拨。这些道理,可以说每个教师都懂,且都能说出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理论,可在实际操作中就判若两人了,如在借助微课程中画面的形象化、动画的趣味化、读音的标准化,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合作、探究,但教师偏偏仍然要多讲,仍然
6、要警告学生哪地方重要,哪地方要强记。这就是因为,目前的评价标准的唯一,只要考好,一切皆好。使我们的老师无法真正地创造出“开放性课堂”,如果课堂不开放,学生即时产生的猜想就无从表达,老师更会忽略生成中的失败成分。关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则是试卷上没有的东西。结果,信息技术只起到了使课堂容量大、密度高的作用了。对教育起革命性作用的是评价机制的调整和人才观的重新认识,这些问题是政府和社会要解决的问题,是属于第三方的任务,而不是教育能解决的问题,更不是某先进的工具所能起的作用。所以,信息技术对教育是起不到颠覆作用的。信息技术只能丰富和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教育方式。二、缓慢的显效性。教育是一
7、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表现在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从科学角度分析,它是对人的一种活动,而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科学家在对人的大脑机理研究中,还存在着无数的谜团等待着人们去发现,更无从说人类的认知原理了,现在的所有认知原理都存在着一定的假设,也都有其相应的局限性。而且各门学科研究范围、方法、所出现的命题、定理是否完全正确,都有其一定的再认识的过程。中科院院士徐光宪曾感慨:“,可是现在我却有点搞不清楚化学的定义了。我深深感到科学的发展太快了,需要对本门科学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这是我进人 21世纪首先要关注的问题。”【2】单就学科的复杂性就可见一斑了;从艺术上分析,艺术首先要尊重厚重的历
8、史,尊重就要在继承中创新,而不能生搬硬套或全盘否定。其次要尊重地域文化的渊源,而健康的文化需百花齐放,互汲营养,根据哲学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其优劣,自然界也是这样,如果品种单一了,就会走向衰败,以致走向灭亡。宿迁市在十年前大量栽植杨树,十年后,每到5月份和6月初,可以看到“满天飞雪”杨絮,给人带来的不是福音,却是灾害了,这就是一树霸天下的恶果。现在不少专家提倡生态课堂,那么最具可持续发展的,应该是生态教育,让讲的、说的、写的、听的、看的形式不拘一格,没有必要认为,凡是全由学生自学或全由学生讨论才是新课改所要的,难道我们外出听报告,不以专心听讲为主,而是从头至尾的互动吗?到今为止没有一个是这样做的
9、。再次是要尊重人的内心需求,更多的是从心灵去感应和把握,否则,容易偏颇,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想法做到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长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人们认同于不极左或极右而居其中,思维也习惯于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而居其庸。这说明,任何一项技术的应用,都要兼听不同的声音,都要允许各种形式和风格的并存,都要互相借鉴与渗入,形成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教育生态。从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两个方面都充分显示其复杂性,复杂性导致教育是一个“慢过程”,那么,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效力也应该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完全地拒绝和盲目而过高的期待都是错误的。现在有的学校过于“标新立异”,以行政式的手段强
10、行抛弃原先的教学法和教学形式,而一刀切地采用“慕课”手段进行教学,其结果一定会适得其反的。三、信息技术能取代教师吗?教育的本质是温暖心灵,健全人格,概括地讲就是一种生命教育。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其观点是重美德、重实践;老舍在他的散文我的母亲中,有这样的感慨:“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熟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作者
11、对教育的理解更表现在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上。通了网络,提了网速,有了网络公开课,就能解决偏远地区的缺师吗?是解决不了的,技术再先进、再超前、再智能,也只是一种为人类服务的设备,通俗地说,只是一种使用的工具,能够给人类带来便捷,它们与人类最大的区别是没有生命,即使有思维,也只是设计师们为它们赋予的程序而已,而生命是具有先天的遗传性、再加之后天所接受的教育,这种互相整合使自己的认知不断地更新与积累,使自己的心智不断成熟,使个体不断地成长。美国的迈克尔阿普尔说:“新技术不只是机器及其附带的软件的组合。它体现了引导人以某种方式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3】因此,数字化时代代替不了志愿者,也就是我们平
12、常所说的,教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与知识相济的真情实感,正如德国志愿者卢安克所说的那样:每当志愿者从边远山区离开孩子的时候,对于孩子的折磨或伤害是很大的,因为走的不单是志愿者的人,而是把孩子们在与志愿者相处时所产生的深厚感情和依恋给带走了,永远地失去了。孔子从二十七岁收弟子开始,到七十三岁生命终止,他与弟子们同奔波、共甘苦,他虽博闻,可其真正使命并不是把他的渊博知识传授给弟子,而是布道:恢复周礼,以礼约人;收集、博采韶乐,以乐化人。这大概就是新课改中所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吧,或者是一种健康人格教育吧。试想,一张论语光盘能代替当年孔子与弟子间建立起来的师生之情吗?我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而真正给我
13、以影响的是在扬州大学参加的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培训,原因是,吴星教授和吕琳班主任与我们一同听课,一同游学,一同吃饭,我们随时能够听到他们的即时感想,并从他的身上悟出许多学科知识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对我们的爱、对课堂的敬畏、对教育的思考、对科学知识的追求,这些高贵的品质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每个同学。如果只是在视频中看到吴星和吕琳,能有这种效果吗?许多事实让我更加理解美国简亚当斯铿锵之言:“控告公立学校过度地把儿童与他们的家长隔离开来,控告它加宽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鸿沟。”【4】教师的作用不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削弱,更不会被取代。四、信息技术对对教育的均衡发展中的效能。旧中国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极其艰
14、苦的条件下,培养出的栋梁之才非常多,这充分说明师资在衡量教育的均衡中占重要地位。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能够共创资源、共享资源、共拥名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工作者,可以把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优秀教法、学法、素材等,制作成电子材料,让我们通过网络实现互相之间的免费共享,而一般的普通老师只要求具备判断优劣、剪辑、整合的能力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名师的辐射效应。被喻为当代陶行知的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说“现在的学校,不必再纠缠于城乡学校、中外学校,也许到了这个时代,我们应该一起来办世界学校。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现在可以在网络化、全球化的平台上一起工作。”【5】讲的
15、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信息技术为快速实现均衡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五、应用信息技术需注意的事项。不要盲目夸大其作用。比如,信息技术是不能减轻师生负担的,因为老师的负担是从各项检查、评比、考试中产生的;学生的负担是从单一的试卷考试中产生的,只要有升学率存在,师生的压力就存在,不是更新模式能解决的,当然也就不是信息技术所要解决的事了。也不能靠它来吸引学生,学生们一开始对其有兴趣,久了仍会平淡。“慕课”说到底,还只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参与的诱导;并不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也不能改变所有学生的学习原生态【6】。不要过分依赖。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效能可以变化出多种的教学形式,利于不断集中学生
16、的注意力,可过度地使用多媒体,时间久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就慢慢下降了,尤其是丢弃了一些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编的游戏活动,更不可取,如我校单刚老师在执教狼的课堂中途,老师让学生扮演其中屠夫、两只狼、草垛等角色,使课堂顿时充满生机,比从信息中获得的视频材料要更有真情实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过多、过滥的形象化,易于理解、易于识记,可缺乏在思维中享有高贵品质的抽象思维,人的抽象思维如果得不到一定的训练和发展,就很难达到科学的顶端。不要增加学生和家长的额外负担。过多的路径选择,会造成学生的选择困难,从而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教师要选择推荐网址,或是下载到自己的qq空间,让学生到自己的qq空间里找;如果过多地布置课外的微课程作业,随着学生热度的递减,也会变成学生的思想负担;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设备,不要不顾及家庭经济的状况而要求家长也购置相关的数字化设备,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注重身教。未来教育可能让师生间当面交流的时间减少,这就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