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报告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7877153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报告(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报告摘要: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的研究贯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指导下,积极吸收与借鉴国内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根据本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初步构建了新授课高效课堂模式的基本步骤,本文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流程出发,重点阐述了计算课,解决问题课,统计课,概率课和探究课基本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育行为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自主,更为科学。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与成长。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作出更多地思考和探讨。关键词: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导言

2、一、问题的提出1.研究背景面对新一轮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我县教师师资队伍的现实状况,博兴县数学教研室于2007年8月开始进行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下,学生的

3、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而我县部分教师尤其是乡镇年龄较大的教师很难融入到学习新课改的氛围中,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成了新课改的旁观者。主要表现在: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学习而忽视了理念上的更新,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创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只是新课改的一层外衣。为了全县教师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合拍,用教学行为践行新课程理念并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实施了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

4、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师的讲解、灌注。于是,教师便从主观愿望出发,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向学生生硬、机械的灌注现成的知识,学生只是消极的接受。其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指定考试X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

5、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实践课标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预期突破(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英国肯特布雷大学爱伦史博教授研究的“优秀的教与学”和我们研究的“高效课堂”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都是在追求教学的最高效率,爱伦史博教授对高效的理解是从高效享用学习资源,单位时间内高效学习,高效完成个性化学习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效互动与滋养四个方面来研究的。与我们新课标中所提到的三维目标也是吻合的。艾伦史博教授的研究对英国小班化的教学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与优化的作用,而与我们国内的大班额集体授课的现状不太适用。2. 全国著名课改专家李炳亭先生近

6、年来专注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实践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论素养,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受到全国教育同行的高度评价。但是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课堂模式”适用中学生的比重较多,而适用于小学的内容占的比重较少。(二)预期的突破我们研究的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充实、细化同类研究中的争议和遗憾,尤其是在新授课的教学流程中所存在的疑惑,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师生共同提高、和谐发展。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美)冯格拉斯菲尔德(Von Glasersfeld)。建

7、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吸收的。(2)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且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认识具有建构性。2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观是20世纪末,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8、3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美)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原则:(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的自身成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开展。如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澄清问题、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2)情调情感因素,具有真诚、理解、接受的气氛。不掩饰,坦诚公开。(3)学生是以维持自己的构造或是强化自己的构造心理来学习的,因此注意以“同化”来影响学习过程。(4)作为自然发展状态而互相接触。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决定怎样学。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一、研究目标具体有以下几点:1.通过实践与研究创立一套

9、科学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师生和谐的共同发展。2.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教育专家的理论为指导,逐步的探索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断的完善。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4.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加大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促进全县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基本策略和管理制度。二、研究内容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包括计算课教学、解决问题课教学、统计课教学、概率课教学、探究课教学等教学模式。三、研究方法、过程与途径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反思研究法

10、。研究过程:12007.8.10-07.9.10日:分析教学背景,研究选题方向,搜集研究信息,确定研究课题。22007.9.10-07.10.10日:准备阶段,制定实验的总体方案,申报课题,定好实验学校,实验老师,筹集实验经费等。32007.10.1009.10.10日:实验阶段,课题实验,阶段总结,研讨培训,形成有效教学策略。42009.10.1009.12.10日:实验总结阶段,整理实验材料,总结和汇编研究成果。研究途径:1广泛收集资料,利用各种参观访问等机会进行分析研究,撰写资料总述,提出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2走进课堂,广泛听课,搜集教学案例;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找出改正措施;征求

11、教师意见,搞好落实衔接。3理论学习与培训。遵循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特征。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汲取先进理念。4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仔细的研究,包括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5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心理方面、态度方面、学情方面),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学生的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实验结果与分析一、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高效课堂教学(新授课)的基本流程1创设教学情境2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3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4解决数学问题5随堂练习(巩固新知)6精选作业(二)高效课堂教学(新授课)的基本流程解析1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洁、易懂,背景丰富,但又不那么直白,与学生已经具备

12、的那些常识性的,不那么严格的数学见解有关,学生已经习得的正规知识能派上用场,能引起思考,能提出问题,容易导向一段发现和活动的过程。如何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中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我们课题组的几点总结:(1)把问题情境故事化,使学生乐于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一开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果山中三个小猴子吵着要猴爸爸买甘蔗给他们吃:最小的猴子嚷着要根数多,老大自认为很懂事说:我只要一根,但要最长的。精明的老二说:我不要最长的,也不要根数最少的,但根数要比大哥多,比弟弟的

13、长一些。猴爸爸思考了一下,买来三根同样长的甘蔗,将第一根分了一半给老大,将第二根平均分成6段,取了3段给老三,将剩下的一根平均分成4段,给老二2段。三个猴子高兴极了,都认为爸爸对他最好。同学们,猴爸爸分得公平吗?公平不公平,学了新课自分明”,学生兴趣盎然地步入了新课。(2)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学生乐于学习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身边,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从事理中明确算理。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计算一课中,我创设了生活中的购物情境:在教室的一角“开设”超市,货架上陈列着文体类商品,其中篮球标价96元/只,排球42

14、元/只,一位同学跑上去,营业员连忙说:“欢迎光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同学说:“我想买一只篮球。”(我校是省体育传统学校,小篮球是体育传统特色)营业员:“96元。”学生拿出100元,营业员找给学生4元,学生说:“谢谢。”营业员:“欢迎再次光临。”通过“买篮球”,让学生感悟:96元靠近100元,多付就要找零(蕴含多减要加)。这样为学习新知扫除障碍,让学生从生活事理中明白为什么“多减要加”,同时让学生通过这一情境,学习社会交往,体验生活数学。(3)把问题情境操作化,使学生乐于学习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感知,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表象,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在执教长方体体积的

15、计算一课时,我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并把操作后获取的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中,再观察每排的个数、摆的排数、层数与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得出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小正方体木块的个数(即长方体体积),逐步推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操作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引导他们观察抽象概括表述,架起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桥梁。(4)把问题情境多变化,使学生乐于学习创设争辩情境,让学生在某、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锻炼学生语言的表达,使他们在“风口浪尖”上磨练,在“实战”中提高。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3/10,哪一根用去的多一些?”问题给出后,学生讨论比较热烈,有的说第二根用去的长,(假设钢管10米,103/10=3米),有的立即反驳:当钢管长一米时,13/10=3/10米,两根用去的一样长,通过争论、举例验证得出,这道题答案有三种可能性,分三种情况进行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在一定X围内,数学问题的不确定性。(5) 把问题情境具备可延性,使学生乐于学习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有了问题,学生才能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让学生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5%”,进行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