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赏析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7875821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赏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1.中庭:即庭中,庭院中。2.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3.栖:休息。4.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念人的思绪。译文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似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亮堂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鉴赏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

2、在庭院中,地上好似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场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衬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

3、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假如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非常丰富的美的联想。“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

4、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此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

5、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著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