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787465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第卷(选择题 共3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居心叵测p 矫正jio 瘦削xu 羸弱liB疲于奔命bn 胴体dng 摒除bng 鞭笞chC左支右绌ch 粗犷kung 稽首q 蛊惑gD循规蹈矩j 腈纶qng 舌苔ti 机杼zh2下列词语书写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A姿势 哀声叹气 飞扬跋扈 随声附和B善长 走头无路 略见一斑 竭泽而渔C寒喧 金璧辉煌 按部就班 甘败下风D松驰 合盘托出 山青水秀 指手划脚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山坡上的小花颜色很朴素,介于红白之间,

2、虽并不鲜艳,却别有一番动人的 。 (2)一位年轻的诗人这样说:没有绿树,平原就会躺倒在地,倒退到那片死寂的 年代。 (3)四川作家高缨隐居峨眉山麓多年, 创作。他的新作奴隶峡谷近日隆重推出。A娇媚 荒凉 专心B妩媚 蛮荒 专心C娇媚 荒凉 潜心D妩媚 蛮荒 潜心4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火已经烧着他的头发,但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仍然忘其所以,直到火被扑灭。B他认真地学习新技术标准,有不明白的地方就问,总要弄个水落石出才满意C在二附中的良好人文环境中,学生习熏化悟,耳濡目染,逐渐形成了良好的人文修养。D这篇小说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显示了作者捭阖纵横的创作风格。5下列句子中没

3、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项基金,是对公益林管理者发生的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B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C目前,我市已做出规划,通过优惠的政策和到位的服务,多方引进资金,开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D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通。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

4、,毁官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保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瞿然问余所以至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干眉间,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

5、中之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注:方山冠:古代乐师戴的帽子。6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 )A晚乃遁于光、黄间逃跑B因谓之方山子称C独念方山子少时回想D往往阳狂垢污假装7加点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是( )A欲以此驰骋当世B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C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D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8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晚乃遁于光、黄间 家祭无忘告乃翁B而岂山中之人哉 泉涓涓而始流C鹊起于前 而君幸于大王D因与余

6、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相如因持璧却立、依柱、怒发上冲冠9都能表现方山子不同于常人的“异处”的是( )稍壮,折节读书所著帽,方屋而高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ABCD10对本文文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方山子年轻时是一位使酒好剑、喜谈古今兵事成败的豪士,隐居后多年,仍能从他的眉宇间看出精明强悍之气。B方山子年轻时也曾想施展远大抱负,建功立业,但终不遇时,最后才走上归隐的道路的。C作者是通过老朋友陈季常介绍认识方山子的,并应邀前往他家做客,看到“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的景象。D作者认为像方山子这样一位祖上有“

7、勋阀”,家有田产,园宅壮丽的人能放弃富贵功名,庵居蔬食,隐居深山是要有很深的修养和造诣的。第卷(共120分)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11翻译前面文言文中的画线语句(6分) (1)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2)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释苗发、司空曙:俱为作者友人。 绿琴:汉司马相如有绿绮琴,故后世称琴为绿琴。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是说,虽然只是“微风”,然

8、而其声响还是让坐在窗前沉思的作者心惊不已。B颔联是说,风吹开了屋门同时弄得竹林中响动不已,使作者误以为有朋友来访。C颈联中,作者通过写枝上露水被风吹摇而滴落的情景,透出一种心无所适的意味。D作者因风入题,又借风声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诗题中“闻风”二字正相切合。作者对风声中自己内心的感受进行描摹渲染,创造了一种清远孤寂的意境,请结合诗句对其中的感受和意境作具体说明。(5分)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5分) (1)劝学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过秦论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3)氓兄弟不知, 。静言思之, 。 (4)短歌行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

9、(5)归园田居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四、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1)在8月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中,以美国汉密尔顿大学科学家为主的科研小组发表的文章指出,xx年崩裂的南极拉森B冰架是1.1万年来规模最大的。研究人员认为,崩裂的原因是冰架底部长期以来融化变薄,以及表面在短期内消融。导致其部分融化的是温暖的海水或洋流作用,其持续的时间跨越了上千年;但冰架表面的融化是在最近几十年发生的。 (2)研究人员称,自从1.2万年前最后一个冰川时期结束以来,拉森B冰架除了体积缩小,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引发冰川“瘦身”的原因,是靠近几十年来南极气温的

10、上升。文章称:“由于南极半岛地区的地区性升温期的延长,导致拉森B冰架缩小,以致最终崩裂。” (3)位于南极大陆西部的南极半岛一直是一个气温升高的热点。在过去的50年中,这一地区的气温上升了2.5。在1995年xx年间,南极半岛失去了大约1.25万平方公里的冰架,相当于卢森堡国土面积的四倍。 (4)研究小组中的加拿大科学家罗伯特吉尔伯特指出:“拉森B冰架的崩裂几乎可以肯定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的后果。南极气温在过去50年中上升了2.5,而相比之下,全球气温自冰川时代结束以来上万年的变化也只有23。还有科学家预测,由于南极深水温度在过去60年中明显升高,以目前的融化速度,拉森冰架在21世纪内就会

11、整个崩溃。” (5)此外,英国科学家在今年4月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在与南极半岛冰架相连的244个冰川中,87%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 (6)研究还指出,拉森B冰架的崩裂也可能给地球带来一系列变化。吉尔伯特认为,拉森B冰架的崩裂本身不会导致全球海平面变化,但原先被其包围的冰川就会向前运动,同时向下沉,因此会导致更多的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 (7)xx年1月底开始,拉森B冰架开始从南极半岛崩裂,整个过程持续35天。在此之前,小一些的拉林A冰架早在1995年就崩裂了。 (8)科学家目前正密切观测,担森冰架的最南端,也就是南极洲最冷的部分是否也会发生冰架崩裂。从上一个冰川时代至

12、今,小规模的冰架一直在周期性地崩裂,而导致它们发生巨大的变化的是气温的明显变化。14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拉森B冰架在1.1万年来,其表面在不断的融化,由此引发了最终的崩裂。B拉森B冰架的崩裂并不导致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因此人们不必因此过分担心。C冰川时代结束至今有1万多年的历史,其间全球气温变化速度不是很大。D拉森B冰架的崩裂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15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科学家认为100年以后拉森冰架将不复存在。B南极半岛是南极大陆上气温最高的地方。C近50年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比过去几年都要大。D拉森冰架最南端也有发生崩裂的可能。16请概括第六段的主要意思,限15字以内(2分)17请概括美国汉密尔顿大学研究小组报告的主要观点(4分)1) 2) 五、本大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