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归纳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7874335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归纳(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归纳一、 文言实词1. 爱:(1)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 吴广素爱人(爱惜,吝惜)(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4) 古之遗爱也(恩惠)(5)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隐蔽,躲藏)2. 安:(1)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3)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4)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5) 衣食所安(养生)(6) 既来之,则安之(使安)3. 兵:(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

2、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5) 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4. 朝:(1) 朝服衣冠(早晨)(2)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3)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4) 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5) 期年不听朝(朝政)5. 除:(1)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2)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3)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4) 除臣洗马(拜官授职)(5) 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6. 辞:(1) 动以朝廷为辞(藉口)(2)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3)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4) 大

3、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5)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6)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7) 近者奉辞伐罪(命令)7. 殆:整理为word格式(1)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形容词)(2)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副词)(3)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副词)(4) 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形容词)8. 当:(1) 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介词)(2)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动词)(3) 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动词)(4) 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动词)(5)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动词)(6) 臣知

4、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动词)(7)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动词)(8) 犯法当死(判处,判罪,动词)(9)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动词)(10)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动词)(11)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介词)(12)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9. 道:(1) 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2)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3)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4) 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5) 伐无道,诛暴秦(道义)(6)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动词)(7) 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5、)(8)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动词)(9) 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动词)(10) 道之以政(通导、引导,动词)10. 发:(1)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2)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3)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放)(4) 爽籁发而清风生(响起)11. 鼓:(1) 齐人三鼓(击鼓)(2) 微风鼓浪(震动)(3) 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弹奏)(4) 戊申晦,五鼓(古代夜间计时)12. 故:(1)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2)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3) 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4)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5) 君安与项伯有故(

6、老朋友,引申为交情)整理为word格式(6) 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7) 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8) 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9) 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10)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11) 病故,物故(死亡)13. 固:(1)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2)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3) 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4)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5)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6)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7)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8)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14

7、. 过:(1)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经过,通过)(2)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4)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5) 今公子故过之(访问)(6) 一日,大母过余曰(看望)15. 假:(1)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3)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与“真”相对)(4)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假令:假如)16. 间:(1) 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2)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3)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4) 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5) 从郦山下,

8、道芷阳间行(从小路)(6)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秘密地、悄悄地)17. 就:(1) 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2) 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3) 轲自知事不就(完成)(4) 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随即)(5) 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18. 举:(1)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2) 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3)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整理为word格式(4)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举,推荐)(5)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聚合)(6) 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都)(7)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19. 绝:(1)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2) 大声发于

9、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3)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4) 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5)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6)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7)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20. 名:(1) 名之者谁(命名,起名)(2) 不能名其一处(说出)(3) 自名为罗敷(名字) 21. 穷:(1)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2) 困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与“达”相对)(3)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穷尽)(4) 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22. 胜:(1)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2) 刑人如恐不胜(尽

10、)(3)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4) 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5) 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23. 使:(1)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2)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3)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4) 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5) 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6)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7)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24. 书:(1)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3)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书籍,书)(4) 拜送书于庭(国书)25. 属:(1) 衡少善

11、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2)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3) 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整理为word格式(4) 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26. 通:(1) 初极狭,才通人(通过)(2) 未能通习吏事(通晓)(3)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顺利、顺畅)(4) 通计一舟(整个)(5) 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通报,传达)(6)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贯通)27. 恶:(1)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2) 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3)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28. 谢:(1) 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2)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3) 乃令张良留谢

12、(辞别)(4)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5)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6) 及花之既谢(凋落)(7)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二、 文言虚词1. 而:(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 朝而往,暮而归(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5)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

13、) 而母立于兹(通“尔”,你,你的)2. 夫:(1)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2)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3)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4)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整理为word格式3. 盖:(1)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大概”)(2)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

14、也(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4. 乎:(1) 若毒之乎?(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2)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4)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同“于”)(6)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7)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5. 其:(1) 郯子之徒,其贤

15、不及孔子(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的”)(2)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或“我的”)(3) 望请其指教(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4) 其孰能讥之乎?(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5) 怀其壁(指示人、事、物,相当于“这”、“那”)(6)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7)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8)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