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二三事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7874188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行知二三事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陶行知二三事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陶行知二三事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陶行知二三事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陶行知二三事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陶行知二三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行知二三事(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目标:1、通过略读,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重点)2、了解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内涵。3、通过细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以及本文平易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特色。(难点)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读课题出示课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齐读课题,理解题目含义。“叶圣陶”:文章主要写作对象“先生”:读出对叶老的尊敬“二三事”:本文主要写有关叶老的几件小事再次读课题,带着崇敬之心。今天咱们就走进这篇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走进叶圣陶先生的二三小事,

2、从更多角度认识他,感受他的人格魅力。精选文库二、略读感知二三事本文约 2000 字,请同学们使用略读的阅读方法, 在 5 分钟内读完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作者 主要回忆了叶圣陶的哪些事?勾画文中评价叶老的语句,概括叶老的品德?文字方面描写文章标点;修润课文文字。日常交往方面告辞时远送客人; 举手打拱; 真诚复信,为友人颠沛流离的处境悲伤。写作方面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细节力求完美三、精读景仰叶圣陶同学们,现在请你使用精读的方法,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样的叶圣陶?预设:1、待人宽厚的叶圣陶例如: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 当年他在上海, 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

3、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运用删改法,体会 “描”的意蕴。一字传神。2精选文库叶圣陶默默为他人修改文章,连标点也仔细认真的修改。他说: “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 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 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好,就这样。”可是 下次还是照样 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创设师生对话,请学生扮演的叶圣陶与老师扮演的张中行进行人物对话。感

4、受叶老先生对学生的平易近人,在学问上的谦虚。叶老让张中行不必客气,可自己却是处处客气。在两千年封建文化的熏陶下,且不说长者为尊,就是顶头上司,也一直是高高在上的呀,有叶老宽厚至此,能不让人感动至深?他说他非常悔恨, 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资料链接, “文革”后期,张中行被遣送乡下,其境极惨。几乎无路可走了。 有一次张中行从乡下回城见他,却交臂失之。3精选文库叶圣陶知道后特写信给他,依然那么热情。没有因

5、为对方落魄而显出架子。这让张中行颇为感动。他在绝望的时候。在这位长者身上感受到了天底下的温情。体会副词的意蕴。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创设春夏冬情境朗读,日常生活中,张中行对任何人都是一以贯之、礼节周到。体会语言的干净,简洁。句式的简单,短句子的节奏。2、律己严格他不只一次地说: “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感受叶老的写话风格:平易

6、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这不仅是叶老的写话主张也是张中行的写话风格简明如话。作者写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 ”“常常”、“不止一次”说明多次,为何要反复地说呢?因为语文的乱象多,难以控制,这使得心忧语文发展4精选文库的叶老寝食难安。叶圣陶先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同时他也要把这种对写作的要求推广出去,所以“常常、不止一次”地说。叶圣陶先生心怀天下,他历任教育部副部长,他规范了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他使学习汉语言变得简单。他为废除繁琐复杂的古汉语旧制和改良封建教育理念不停做斗争。他一直在坚持的一件事就是:删繁就简。这就是“己欲立

7、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叶圣陶不仅重视文章的语言、风格,也重视语文的各个细节方面,力求完美。资料链接: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叶圣陶先生规范了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他编纂了汉语拼音方案,使学习汉语言变得简单。师总结: 待人厚律己严四、悟读高情厚谊平实的文字,却寄寓着张中行对叶圣陶先生的浓厚深情,你读出来了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5精选文库赞美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我常常跟别人说: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

8、,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怀念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 晚上得知这消息, 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配乐朗读,体会古典语汇的作用。师总结:那些旧事在作者笔端娓娓道来,有种醇厚的味道。文字简练,但内蕴深,需要细细品味。五、课堂小结1988 年 2 月 16 日,一个清清楚楚的日期,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陪伴着喜庆的鞭炮声,一位老者孤身一人走向了人生的归路。在作者张中行文字里,老师读到了涓涓细流的语言,读到了撕心裂肺的悲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张中行先生的6精选文库文字中,让我

9、们敬仰叶圣陶先生的风范!(课件配上图片)六、课后积累拓展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叶圣陶先生。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 的象征意思和作用。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3. 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 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 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4. 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彭荆风的资料,雷锋精神的资料, 南宋诗人陆游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课时: 2 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10、感情。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7精选文库南宋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 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 异常高兴的心情。 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 “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1、关于梨花的诗句鸳鸯被里成双夜 , 一树梨花压海棠。 ( 苏东坡

1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东坡)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2、雷锋精神雷锋( 1940-1962),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 毛泽东主席于 1963年 3 月 5 日亲笔为他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并把 3 月 5 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 “雷锋精神” 激励着一代 又一代人学习。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着( zho)

12、急露( l )宿喷( pn)香菌( j n)子麂 (j ) 子撵(ni n)走修葺(q)花丛(cng)晶莹( yng)避( b)风驿(y )路立即 (j )竹篾 (mi )火塘 (t ng)打扰(r o)香气四溢( y)8精选文库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恍惚:不真切,不清楚。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四、速读故事,初步感受梨花美景1、思考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点拨: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3、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点拨:第一部分( 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第二部分( 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