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社会领域教育中的真体验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7871303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求社会领域教育中的真体验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追求社会领域教育中的真体验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追求社会领域教育中的真体验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追求社会领域教育中的真体验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追求社会领域教育中的真体验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追求社会领域教育中的真体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求社会领域教育中的真体验(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追求社会领域教育中的“真体验” 案例一: 为了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情感。教师组织了一次“福利院献爱心”活动。教师让幼儿从家里带来捐赠物品。排练好表演的节目,准备和福利院的孩子联欢。到了福利院,教师安排幼儿与福利院的孩子们坐在一起,结果幼儿见到一些身体有缺陷的孩子都吓坏了,不愿和他们坐在一起。在教师的劝导下,幼儿虽勉强接受了,但神色紧张。虽然整个活动还是进行下来了,结束时大家还一起合了影,但在回来的路上,幼儿都在议论说好害怕。第二天,还有个别幼儿说晚上做噩梦了。 案例二。世界环境日那天,幼儿园开展了环保教育活动。教师精心准备了一套课件,里面包括教师收集的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教师利用课

2、件进行了一些宣讲,然后组织幼儿穿着印有“环保小卫士”字样的恤一起画长卷,签名倡议,宣传环保行为。活动搞得热热闹闹。孩子们也似乎忙忙碌碌。可是,活动结束后教师发现,很多幼儿在长卷上画的内容与“环保”主题根本无关,问及“环保小卫士”要做些什么,他们也答得文不对题。 案例三:在一次“关爱残疾人”的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体验残疾人的困苦。从而认识到自己应尽力帮助他们。教师设计了一个情景:自己扮演盲人,戴着墨镜、拄着拐杖在地上敲敲打打,摸索着前进。幼儿一看,觉得很滑稽,哄堂大笑。在讲了一番道理后,教师让幼儿两人一组。一人蒙住眼睛扮演盲人,体验盲人生活的不便,另一人学着去帮助“盲人”,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3、结果幼儿把这看作是新奇的游戏,嬉笑打闹,异常兴奋。 分析以上案例不难发现,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其实是无效的体验,或者说是“伪体验”。从这些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一些误区。 一、简单照搬成人的活动形式 教师设计活动时往往会照搬成人的一些活动形式,而不去考虑这种活动形式是不是适合幼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能否获得真切的体验。例如案例二中,画长卷、签名倡议等显然是常见的成人活动形式。然而,幼儿不同于成人,没有那么丰富的经历,也没有那么多已有经验可调用,因此,通过教师简单的宣讲,他们并不能领悟多少,在紧接着的画长卷、签名活动中,他们看似都参与了,但并不能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其实,要

4、让幼儿有实际的体验,不能仅靠一两次活动,也不能仅仅依赖这些虚浮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身边环境的变化,了解环境对人们生活的意义,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来保护环境,并持之以恒地去实践,比如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随手关灯,少用塑料袋,爱护绿树等。 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例如,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等自然灾害,教师常会组织幼儿给灾区捐款。活动常常搞得轰轰烈烈,但对于很多幼儿来说,他们只是从家长那里要了钱、捐了款而已,至于为什么要捐款,他们不甚了了,这不是他们真正有所体验后发自内心的爱心行为。又如,有幼儿园策划了一次“学雷锋日”活动,组织幼儿用喊口号的方式宣传雷锋精神。活动结束

5、后幼儿回到班里,刚好有个幼儿一不小心碰翻了玩具筐,积木撒了一地,教师问“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帮他一起整理”,大家却都不作声。再如,国庆节活动,教师组织幼儿参加隆重的升旗仪式,大家唱歌跳舞,一起吃蛋糕庆祝祖国妈妈生日。一系列热闹的活动结束后,幼儿只觉得这一天过得很快乐,其他印象并不深刻。 当前不少教师尽管认识到了社会领域教育活动靠说教、灌输是无效的,但都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幼儿参与了、行动了,幼儿就会有体验;只要活动形式和内容多样、幼儿感兴趣,体验就有效果。可以说,这些活动只是“看上去很好”,教师认为幼儿可以从中获得真切体验的想法也只是一厢情愿。 二、不重视来自幼儿

6、生活的真实体验 在社会领域学习中,教师有时会舍近求远,让幼儿体验远离他们生活经验的内容,结果幼儿很难真正心有所感。例如案例一“福利院献爱心”活动中,教师花费不少精力组织了活动,希望幼儿能和福利院的孩子联欢,不料幼儿却被福利院有些孩子的体貌吓倒了,萌生了害怕的情绪。幼儿平时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残疾人,了解和接受残疾人需要一个过程。可想而知,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无法真正感受到福利院孩子的困难及其心理需要,从而萌发同情心,感悟到要尊重和关爱他们,并乐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们。在活动前教师是不是可以先作一些铺垫,比如让幼儿观看有福利院孩子及其生活场景的照片、视频等,引导幼儿讨论:这些小朋友和我们幼儿园的

7、小伙伴一样吗。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为什么会住在福利院里。知道了他们的事情,你有什么感觉。想不想帮助他们。我们可以怎么做幼儿需要时间慢慢认识、接受和理解,从而真正萌发同情、尊重、关爱的情感。 案例三“关爱盲人”的活动也是如此。正因为幼儿不知道盲人是怎样的,当教师扮演盲人时,幼儿就觉得教师的这种打扮和行为很滑稽,注意力全放在教师的举止上了,而没有去体会盲人的不便。即便自己被蒙上眼睛,也认为是在玩游戏,难以触发内心情感。 其实,如果教师的教育目标定在培养幼儿的爱心、树立关爱他人的意识上,那么大可不必选择这些远离幼儿经验的、幼儿难以理解的内容,而应利用身边幼儿熟悉的也方便获得的资源,从培养

8、幼儿爱家人、爱身边的朋友做起。比如,有的幼儿园会组织幼儿到敬老院与老人联欢,以培养尊老意识,可是活动之后幼儿并没有太多感受,因为那是外部强加给他们的一种“观念”。不如让幼儿请自己的爷爷奶奶到幼儿园展示他们的才艺,如书法、国画、刺绣、缝纫、修理、唱戏、拉二胡等,让幼儿看到爷爷奶奶勤恳操持家务之外的另一面,从而产生对爷爷奶奶的崇敬之情,感受到爷爷奶奶对家庭的付出,在此基础上产生尊敬、关爱老人的美好情感。如果有了这样真切的体验作为基础,再引导幼儿去敬老院开展联欢活动,效果肯定会不一样。 综上所述,教师之所以照搬成人的活动形式,不重视来自幼儿生活的真实体验,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没有将幼儿看作学习的主体,

9、往往以成人思维来主导幼儿的学习,没有联系幼儿的已有经验,没有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没有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 幼儿社会性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幼儿只有在亲历的过程中对事物产生真切的感受,对其中隐含的道理和意义有自己的领悟,才能将社会规则内化,形成适宜的社会行为。轰轰烈烈但不符合幼儿学习规律的活动并不能保证幼儿有所体验。因此,我们呼吁:剥开当前社会领域教学活动华丽的外衣,追求贴近幼儿生活的“真体验”。 第二篇:追求阅读教学中的愉悦体验追求阅读教学中的愉悦体验 走进体验感受新课堂的思考 荆州市荆州区楚都中学潘尔平 解读新课标,“体验”与“实践”无疑是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向,同时更是新的教学理

10、念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体现。正如课堂教学研究专家余映潮先生所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是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变化的课堂,是课堂人际关系与课堂结构形态都要深刻变化的课堂,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野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他极精辟地点击了“体验感受”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的确如此,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可以说体验是感悟的源泉,学生没有体验,就谈不上感悟。然而,新课标中更多地注重学生以往生活的体验,窃以为这是很偏狭的。一方面学生的生活阅历是浅显的,生活的积累也是十分有限的;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文本涉及的生活面广、时间跨度大,学生的体验从何处而

11、来。再则,重复的生活体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甚至使课堂气氛僵化,不利于学生激情的调动;同时也使教师的课堂设计惘然,造成心理压力。我在教学中围绕愉悦性,探究体验设计的可行方法,偶有所得,与关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同仁商榷: 一、因情而设,自然切入,把握最佳时机。 尽管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但也要注意把握时机,不是随时随地都要求学生去体验,也不是想安排就随意设置,而是要因文中的情感表达有意识地科学设计。 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充分发掘文本,把握文学作品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抓住阅读高潮,创设阅读氛围,在学生情感充分调动的同时,自然导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正确把握时机,方能使学生及时进入角

12、色,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案例一:海伦凯勒再塑生命 高潮一:享受成功的喜悦 当海伦在游戏中学会正确拼写“dl”(洋娃娃)这个词时的一段描写:“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一种充满成功的喜悦感染了我们,这时,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问题:“海伦为什么高兴得脸都涨红了。”就可以导入学生的成功体验,请他们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让他们回味快乐的时光,获得阅读的愉悦。 高潮二:感受聋哑人的艰辛 “通常,有听力的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习语言。别人嘴里说出来的话,他们可以轻松愉快地了解与学习,并且模仿着说出口。但是,耳聋的孩子却必须经历无数的痛苦煎熬,才能慢慢学会

13、。但无论怎样艰辛,结果总是无比美妙。”读到这段文字,我们又怎能不为聋哑孩子们的艰辛而动情呢。这时只需稍稍停顿就可以自然引导学生感受,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情,从而更准确地体验聋哑人的情感。教师在借以鼓励他们关注聋哑人的生活,帮助他们树立爱心,这一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又一高潮。 二、巧置情景,即兴发挥,突出体验主流。 体验虽然是具体生活的搜寻过程,也是一个概括、求同的抽象思维过程。因为体验本身是生活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具有多方位的特点。阅读教学中如果不在情景设置上巧做文章,就很难创设体验教学的美感和愉悦感。 情感的设置,应以共同参与为前提,结合文体的特点和具体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设计,其中主流

14、设计应为表演的形式。这是因为表演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更大限度地去感知、去体验,也能让学生得以更好地自由发挥,留给他们最大的想像空间。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要加强自身表演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在活动中用简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导”、“演”技能,帮助他们提高兴趣,树立信心。 案例二:杜甫石壕吏 这篇时代久远、情节性极强的叙事诗,学生体验有一定的难度,可作以下设计: 1.取官吏与老妇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师生共同讨论人物的神态、语言,补充情节,改编为剧本。具体过程:老师讲解戏剧编写的要求和具体方法,并为他们作一范例: (场景。夜半时分,村子里突然传出急促的狗叫声,一群官差走到一间破草屋前,使劲敲打屋门。) 官吏

15、:喂,开门。快开门。(官吏满脸怒气,气势汹汹地高声叫喊。)老妇人:哎,来了。来了。(老妇人不放心地往窗外看,一边穿衣,摸摸索索地往门边走去。) 2学生编写剧本,老师巡回指导,共同修改完善。 3.交代表演要领,强调表演动作、语言、神态。要求学生按事先设计的舞台说明进排练。 .分组表演,学生评定,确定最佳组合上台表演。 然后请学生谈这样处理的理由,进一步帮助学生通过体验,深刻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在课堂上,学生进行这一活动时,不仅表演的学生十分投入,有的同学表演老妇人时还流出了眼泪。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最后一直延伸到课外,有谁能说,这样的体验效果还有哪种形式能达到呢。 三、因文设置,比较联想,保持体验愉悦。 诚然,抓住体验设计的时机和主流至关重要,但因文本的不同,注重变化,显示体验的多样性是不容忽视的。诸如:对于语言优美的文章,更应注重阅读体验;对于短小的文章要注意比较、联想;对于议论文,要延伸拓展等等。通过多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强了阅读的愉悦享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要注意启发学生联系文本,展开联想,细读文章,适当迁移;交流讨论,进行拓展。 案例三: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给学生提供场景。明月高悬,山中小寺,你走在山间赏月,会有哪些奇遇、奇思。(发挥想像,动笔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