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土地意识变迁及成因的调查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7868999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的土地意识变迁及成因的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农民的土地意识变迁及成因的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农民的土地意识变迁及成因的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农民的土地意识变迁及成因的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农民的土地意识变迁及成因的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的土地意识变迁及成因的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的土地意识变迁及成因的调查(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民的土地意识变迁及成因的调查 摘要土地意识是土地管理基本性的调查,为管理好土地,我们去理解土地使用者主体的思想动态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针对桂林果园村和良丰村两村的土地管理现状,从政策性因素和非政策性因素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了两村农民土地意识的特点和她们所遇到的意识上的困惑,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以期对桂林市农村土地管理有所启示。核心词土地意识 土地制度 三农问题前 言“三农”问题近些年来始终是国人议论的焦点,为了可以将“三农”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于是借我校举办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之际申请了课题,重要环绕行政管理专业所学有关知识研究农民的土地意识变迁问题。土地乃万物之本。它不仅为一切生物和人类提供

2、生存空间,最重要的它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粮食的生长场合。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粮食是关系到国内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粮食供求状况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瞩目的热点问题在桂林果园村、良丰村两村实地调研中,我们安排了抽样调查与典型个案调查相结合,并辅之以访问村民、问卷采样、基层干部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进一步理解和比较,以保证调查成果的真实性。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的经济发展趋势正在向土地参业构造调节方向发展并且也正向这土地使用多元化,非农化方向发展。这一结论不只是对少数调查成果的简朴结识,我们也可以从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中有所察觉。调查报告中我们分别从劳动力转移、农村经

3、济构造变化、政策实行、政府土地管理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描述。从事研究的目的是为理解决问题。为此,本研究一方面从“三农”问题的内涵和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入手,提出本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农民对土地意识的变迁,并以“三农”核心问题中的农民问题为切入点,重点探讨行政制度、政策对农民土地意识的转变的影响,在此基本上提出 “新农民”土地意识的框架。以期更加深刻的去结识农民土地观念并完善现今的土地制度。土地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体系,是一定社会的农民对土地、社会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对土地的知识、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要素、价值判断和体现方式的有机综合体。它虽是一种特殊的意识体系,却是具有多方面的体现形式,因此

4、它可以通过农民平常的语言、观点来体现,通过农民的现实行为方式的选择来体现。因此说,它是可以被结识和研究的,对农民土地意识的研究,需要观测和分析不同的土地意识体现形式。土地意识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虽然它可以通过农民平常的语言、观点和农民的现实行为方式的选择来体现,但我们仍旧需要周密的研究筹划和合适的研究措施去对农民土地意识的变迁和成因进行调查。基于此种分析,研究小组在前期的资料分析阶段已经对土地意识作了简要概述。在实行调查期间我们采用了一系列调查措施,同步在实地调查时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摸索性调查阶段、理解性调查阶段和调查材料总结分析阶段。(一)、调查措施1.社区比较法我们小组在桂林两村实地调查时也

5、将两个村落划分为两个社区,并以此为基本对桂林两村的经济状况及有关法律政策和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土地意识影响作了具体的调查。通过比较分析去更加进一步的结识理解农民的土地意识。. 访谈法本小组重要对果园村和良丰村两村村民和有关村干部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着重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两村基本状况和农民生活的基本状况,再则是农民土地使用状况和有关土地政策的调查,最后是农民土地意识的现况。分别还对两村村支书进行了个人访谈,访谈内容重要是果园村和良丰村的村民生活的基本状况,有关土地政策实行状况等,时间是-818。. 问卷调查经本小组分析,我们从果园村和良丰村两个整体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措施进行的问卷调查。其中果园村共发放

6、问卷5份,良丰村共发放0份。总共发出调查问卷1份,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8份,无效问卷22份,回收率0%,有效率8%。问卷内容重要涉及:农民生活状况、土地使用状况和村民对政策的理解状况等。、追踪调查法本小组在7月组织了第一次对果园村和良丰村的访谈调查,初步理解了两村的基本状况和土地征用状况,在月本小组又再一次来到这两村采用问卷调查,本次更加系统、进一步的调查了土地意识变迁的触发因素。5、 文献研究研究人员重要通过网络和有关文献收集了有关桂林农村的三农问题的文字和视频资料。通过报刊、网络、农村刊物等媒介理解到桂林市农民生活现状及土地意识倾向。(二)本调查研究的局限性由于本次调查是本小构成员第

7、一次参与科研项目,因此各方面经验都局限性,难免调查状况不够全面。又因地区限制和乡村发展水平的差别,桂林市农村的发呈现状在全国农村中缺少一定的代表性。两个村落农民的土地意识具有相似性,这也会使调查成果产生偏差。一、土地意识的概述土地意识的研究工作是提高国内生产力水平和增长国民收入的基本性工作,但限于土地意识概念抽象的因素,使得调查措施难于选择与实行,成果不易理解。因此不得不对土地意识的概念和特性进行一定的概述。土地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体系,是一定社会下的农民对土地、社会想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题对土地的知识、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要素,价值判断和体现方式的有机综合体。土地意识又是环境意识的一种

8、。它既具有环境意识的一般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个性。并且这种特殊性还十分明显,它不仅仅是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人与其所生息的环境、现代人与后裔人的关系,还波及到人对土地这种具有特殊含义的物质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正是这种特殊性,将土地意识与一般环境意识辨别开来,并赋予土地意识以独特的研究价值。因此我们就简述一下土地意识的来源与内涵。(一)土地意识的来源顾名思义,土地意识的内涵和外延也应波及涉及“意识”、“土地意识”等在内的诸多方面,它所反映的内容和体现的形式也是跟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自然环境与人类的互相关系,以及社会主体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概括来说,土地意识的来源有如下

9、几种方面:其一,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见解和态度。土地意识从其产生至今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一方面源自于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认知和体验,因而它是与人类的自然观、环境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二,来自于人们对土地的认知和使用。除了人们的自然观、环境观而外,土地意识的一种重要来源就是对土地的认知和使用。从对土地这种有形实体的主观把握方式的角度来看,土地意识大体涉及如下某些方面的内容认知和使用。一是权属意识;二是财产意识;三是耕种意识;四是保护意识【1】。(二)土地意识的内涵通过对土地意识来源的分析,我们对土地意识有了一种初步的结识和理解。简而言之,土地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体系,是一定社会的农民对土地、社

10、会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及对土地的知识、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要素、价值判断和体现方式的有机综合体。具体来说,土地意识具有如下内涵:第一,土地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体系。人是有理性、有感情的社会动物。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解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步也解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见解、情感、态度等等。其实,人对土地的见解、情感和态度,自然环境对人意识形成的影响就是人类的土地自然意识或自然观念;人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多种社会现象背后土地的本质、构造、价值和功能的结识,对社会现象影响土地的态度、情感等等就是人类的土地社会意识。第二,土地意识是与特定的社会主体相联系的。土

11、地意识作为人的头脑对自然环境、对社会法律现象的反映、结识和主观把握,显然是与一定的社会主体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社会主体,因其在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地位,其所接受教育的内容和限度,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格构造,以及其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体会等,都会对其所持有的土地意识的品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土地意识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土地意识。第三,土地意识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体现形式。从土地意识的具体内容来说,土地意识既涉及人们的土地知识、土地情感、土地意志、土地信奉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从土地意识的内部体现形式来看,土地意识的各个具体内容和因素的互相关系是不尽相似

12、的,这种土地意识内部构造的差别性,使各个不同的阶层、地区的农民的土地意识呈现出不同的倾向;从土地意识的外部体现形式来看,土地意识可以体现为农民的语言、行为及对土地的评价等等。第四,土地意识的内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线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影响社会主体土地意识的因素是多样的,一定社会历史中人们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一种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观念、宗教兴衰、民族精神和老式文化,一种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配备模式和运营机制,乃至人口、土壤、气候等等因素,都会对土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土地在社会调节体系中的地位、土地调节的价值取向,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在土地意识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最

13、主线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二、雁山镇果园村和良丰村两村概况(一)两村社会与经济构造雁山镇果园村位于桂林市南端,距市中心24公里,总人口101人,劳动人口90,有比较完善的村委会组织机构。该村盛产粮食、蔬菜、梨、桃、柑桔、西瓜、鱼、禽畜以及花卉、盆景、竹木制品等,是桂林南部历史悠久的农贸商品集散地之一。村民从195年开始种植花卉盆景园林苗木,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观念和种植基本,既有23户种植,花卉生产已初具规模,有连片1亩的基地。种植花卉收入28.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年。目前该花卉基地的重要品种有盆景、紫薇、桂花树、茶花、榕树、罗汉松等。出名的桂阳黄金通道穿过该村,地理位置

14、优越,交通便利,该村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村道整洁。近些年,雁山镇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因地制宜,积极调节农业产业构造,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特色农业,建立了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百亩盆景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农村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与此同步,果园村拥有一批新兴的农业旅游观光园,文化气息浓厚,是桂林市旅游胜地之一。 8月4日,果园村占地兴建了“农家乐”乡镇酒家,是果园村特色产业。相对于良丰村,果园村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经济构造较为完善,社会稳定。 良丰村位于雁山镇南部,在雁山人民医院北面,下设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45人,其中党员人,团员24人,全村集体固有财产11万元。由于

15、地质相似属于红壤地带,受地形和区位条件影响,良丰村也是以种植业为主,重要种植西瓜、青菜等。该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属于自给半自给、老式专属农作物的自然经济,从而导致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发展水平不高、速度缓慢;良丰村后备农业资源十分缺少。两村基本状况见表1。表1:良丰村与果园村基本状况比较良丰村果园村内容基本状况基本状况地理位置桂林市南端,距市中心24公里雁山镇北边桂阳公路旁,距桂林市中心23公里村总人口(人)115108劳动力 (人)10003非劳动力人口4115耕地面积(亩)62255耕地承包面积(亩)179215经济构造(例:畜牧、养殖、林园等)耕种、养殖耕种、林园、养殖、“农家乐”公司经济作物西瓜青菜等果蔬苗木花卉、盆栽等村总收入54950元530100元村人均年收入300元40元(二)两村自然条件及土地使用现状1、果园村和良丰村两村自然条件两村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8.8C,年日照1553.09小时,年降雨量184毫米,全年无霜期0天左右,可谓冬无寒冷,夏无酷暑。适合亚热带水果、园林植物的种植,是桂南地区竹木制品、马蹄、黄皮果、鱼苗、猪苗、林下鸡、蔬菜等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两村都是盆地地形,盆地四周为密集的岩溶峰林包围,其中东南部一带的岩溶峰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