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及其书法艺术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786783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米芾及其书法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米芾及其书法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米芾及其书法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米芾及其书法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米芾及其书法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米芾及其书法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米芾及其书法艺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米芾及其书法艺术宋代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一是在疆域和国威 方面长期穷蹙不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始终未能消除外患凌逼的 阴影,以至痛失中原,偏安于江南,最终以帝昺的蹈南海而宣告灭亡。 二是内部党争不休,加以奸臣弄权,弊政迭出,民不聊生进而反叛, 使整个王朝长期处于积重难返的衰败和风雨飘摇的纷扰之中。然而在 文化发展方面,宋代却是一个虽谈不上鼎盛却也是辉煌多彩的时代, 文化巨匠层出不穷。且不说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宋朝就占了六位之多, 也不必说宋诗之衍盛与宋词之繁荣,就书法艺术而言,宋四家”的出 现,即可视为我国文化史上一道光彩耀人的奇观,具有开创时代新局 的历史意义。中国书法历经秦、

2、汉、魏、晋、隋、唐几个高峰时期的发展,完 成了其由字体自然衍生到书体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篆隶楷行草各体 均已达到成熟和完备之境,可谓是诸体齐备,诸法完满。面对这种局 面,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为代表的宋代书家,高举“尚意” 书风的大旗,突破前代书法的种种藩篱,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时代书 风,对后世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尚意”书风, 不仅能与“尚韵”的晋书、“尚法”的唐书相映争辉,也是中国书法史上 众所公认的继晋、唐之后的又一座高峰。而在“宋四家”中,若论行书 成就及其对后世书坛的影响,则首推米芾。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 外

3、史、火正后人、鹿门居士等,人称“米南宫”、“米颠”。祖籍山西太 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他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 画家、书画理论家,在诗文、书画、收藏、鉴赏等方面独树一帜。著 有山林集(已佚)、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 海岳名言等,传世墨迹甚夥。宋史有传。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他的行书,用笔八面出锋,纵横倜傥,跌宕多姿,显示出所向披靡的气势。他一方面深入古法,能将 晋唐翰墨“副在笔端”,另一方面又绝不为古法所束缚,而是穷尽笔势, 别开生面。这使得他的书法,显示出很强烈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 的特点,成为入古而又能出新的不朽典范。宋史本传说他:“特妙 于翰墨,沉

4、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同时代的苏轼称道:“海岳平生 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黄庭坚山谷题跋日:“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张弩射千里, 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后世对他的推崇也极高,如南宋的孙觌认为米 书“每出新法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径之外。”元代的虞集说: “米南宫书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整然也。”明代董其昌 言:“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而清人王文 治则赞日:天姿凌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一扫二王非妄言, 只应酿蜜不留花。”以上赞词,既充分肯定了米芾的书艺成就,也指出 了米书的特点,说明了米芾取得成就的原因。米

5、芾的书法,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这种个性特征的取得,是 建立在继承传统,广泛学习、吸取前人书法精髓并加以创新的基础之 上的。米芾的书法在年轻时被人称为“集古字”。海岳名言自称:“壮 岁未能立家,人谓我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 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学习古人,是米芾书学的一个重要方 面。其自叙帖云:“余初学先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 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 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 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其 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由此可知,他取法的古

6、人书法 是非常广泛的。约略而言,米芾早年学书主要从唐人入手,由颜真卿、 柳公权、欧阳询转而学褚遂良,以及唐人段季展、沈传师等,而以学 褚的时间为最久。同时,他也杂学时人书札。翁方纲米海岳年谱 引米芾手帖云:“余年十岁,写碑刻,学周越、苏子美札,自作一家。” 后来他接受东坡先生的指点,学习对象由唐人转入晋人。据翁方纲米 海岳年谱元丰七年甲子条引温革言:米元章元丰中谒东坡于黄冈, 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大约在元丰五年以后,米芾开始 寻访晋人法帖,并以之作为每日把玩、临习的对象。而在所有晋人法 帖中,他对二王中的王献之尤为钟情,研习最精,临摹逼真。现存 王献之传世墨迹中秋帖、鹅群帖、东山

7、松帖等,其实均为米 芾的临本。正如宋史本传所说,米芾的书法,最得王献之的笔意。 南宋的范成大也指出:米礼部行草正用大令笔意,稍跌宕自成一家。” 可见米芾的行草书,主要得法于王献之,不过比献之更具有一种跌 宕”的风姿罢了。米芾是一位集古出新的书法大家。他十分重视总结古人的技法, 反复强调得笔”的重要性。他说: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 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 如椽亦扁。此虽心得,亦可学入。在宋以前,书家是极其重视法度的, 特别是在用笔上,讲究万毫齐力,笔在中行响勺中锋用笔原则,侧锋 作为次要笔法较少使用。而米芾则不拘泥于古法,匠心独运,正侧结 合,八面出

8、锋。他曾自谓:善书者只一笔,我独有四面。所以他的 用笔灵活多变,使其书法呈现出生动潇洒、天姿烂漫的特色。关于运笔,米芾曾自称制字”借以区别于其他人的勒字久 排 字久 描字”和画字” 一个制字,道出了其书艺的特点。米芾书用 笔迅疾有力,奋笔直书,八面出锋,运笔如飞,快而能收。他强调: 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南宋 朱熹形容米芾的书法:米老书如天马脱衔,追风逐电,虽不可范以驶 驱之节,要自不妨痛快。”朱子文集)天马行空,淋漓痛快。这正 是其书法运笔特点的生动写照。在结体上,米芾极尽变化之能事,或平正,或倾斜;时而大,时 而小;时而收,时而放。这一切,皆任凭自然,毫无造

9、作之气。米芾 主张字的结体要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长与短、大 与小、疏与密、繁与简、收与放等对立的因素融为一体,达到稳不俗, 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的效果。他用三字三划异来表明他不满 足于结体的平板和缺乏变化,力求在统一中求“异”。米芾书法中的结 字多不作正局,常有鼓侧的体势,且左低右高。这种做法,是以局部 的变化为手段,从而增加其跌宕磊落的风姿、骏快跳跃的神气。其鼓 侧、跌宕之势寓于整体的沉雄肃穆之中,天真自然而绝不显得矫揉造 作。表面上看其字自然洒脱,随机而变,实则匠心独运,寓奇险于平 正。这是米书的精妙所在。米芾十分重视作品的整体气韵,因而在书写时能够做到左右顾盼, 前后呼

10、应,行与行之间以及每一行之中各有正侧、偃仰、向背的变化, 从而达到自然错落、浑然天成的效果。分行布白更是曲尽心意,采用长短错综、疏密相向、大小相辅正侧并用、浓淡互掩等手法,使 得通篇气势纵贯,而又跌宕起伏。由于他的种种“变态”,都是以字形 本身的特点为基础的,随形赋势,触处生变,所以总能做到出乎意料 之外,而自在情理之中。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 但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 影响,单就书法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 出二者之右。因此,米芾对后世书法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米芾书法的影响始于宋室南渡之后。南宋由于高宗

11、皇帝的重视和 提倡,掀起了一股学米的风潮。孙觌说:“绍兴天子访求其书,始贵重 于天下。”杨万里也说:“高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南宋一代, 学习米芾书法者除高宗赵构之外,首推其子米友仁和吴琚。米友仁书 法全学其父,更强调结体上的摆动和鼓侧,整体错落分明,但笔力显 然不及其父。吴琚书则整体偏向于柔和端庄,他是米芾的忠实追随者, 其书自米南宫外一步不窥”,与米芾书法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 此外,张即之、陆游、范成大、张孝祥、赵孟坚等人皆从米芾书学入, 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与此同时,北地金国也出现了一位米芾的传人王 庭筠。他的书法深得米芾风格之胜,而且气度不凡,为世所称。宋以后,米芾行书的影响,

12、在四家中有独占鳌头的趋势。明代学 习米芾书法者最为踊跃。张弼、李应桢、祝允明、文征明、陈淳、莫 是龙、徐渭、邢侗、米万钟等人,于米书无不取得一瓣心香。而得其 惠泽最深者,当推晚明的董其昌和王铎。董其昌于书、于画都深受米 芾父子的沾溉。他学米书而出之以淡,敛戢米书跳踉偏侧的习气,使 归于雅正。王铎则将米与大王结合,又融入狂草,增益笔触的对比、 墨色的变化,施之于长轴大幅,形成了更加跌宕纵肆的风格。清前期 董、赵书风盛行,而学米者亦不乏人。如傅山、查士标、许友、笪重 光、米汉雯、王鸿绪、姜宸英、张照、陈奕禧、王澍以及清四家中的 翁方纲、王文治和梁同书等人,多由董、赵而上溯米芾,都不同程度 地受过米芾书法的影响。清后期及民国时代碑学兴起,米芾书风才略 显低迷。及至现当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米芾书风又得以在中 国书坛流行。在各种书法展览和大赛的获奖作品中,几乎都能找到米 字的影子。这在当代书坛,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现象”。我们可以 断定,延续了近千年的米芾的影响,还将不断地继续下去,给一代又 一代的书法爱好者提供丰富的书法营养,推动书法艺术向前发展。(作者单位:暨南大学艺术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