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国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7867666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3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国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整理国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整理国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整理国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整理国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理国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国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小就为和平学习科学知识是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培养自身的科学能力和造就富有进取心及有知识的公民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日益重视科学的社会会在更大的范围内需要科学的最广泛普及,以使人们深入了解科学和恰当地调整公众对科学及其应用的见解及态度。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会议宣言目 录标准简介4第一部分 前言8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1121 总目标1122 分目标1123 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12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1331 科学探究1432 情感、态度、价值观1733 生命世界1934 物质世界2535 地球与宇宙30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351 教学建议 3

2、52 评价建议 40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54 教材编写建议 465 教师队伍建设建议506 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51附录一、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 52二、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 52三、案例 57标 准简 介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编写从培养全体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高的良好愿望出发,在结构、内容、体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和革新,其主要特点是:1.时代性本标准十分重视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确定学科定位,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在当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以信息技术

3、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对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2.系统性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指导文件,本标准不仅给出了目标、具体内容要求与一般的教学建议,而且对这门学科的改革理念、课堂教学实施、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的思路与设计原则、教师的专业要求与队伍建设、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科学教室的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并提出了有关的建议。因此,它对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价值不仅表现为对教学结果的规定

4、性,而且对取得这些结果的方法、策略、条件、过程等方面都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的指导意见。3.前瞻性本标准编写组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充分阅读,仔细研究、比较它们各自特点与长处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改革理念与思路,使得本学科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又考虑到我国学校存在的实际差距与教师状况,按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对前瞻性作了适当的限制,保持在广大教师可以实现的水平。4.灵活性作为课程标准,既要

5、给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明确的目标与具体的内容要求,使他们知道通过该学科的教学,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目标,但又不能把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定得过死,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本标准较好地把握了目标的规定性与过程的灵活性。对目标,我们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他们通过学习必须学会或达到的程度。对过程,我们则以建议的方式既给教师如何实现目标提供启示或范例,又允许并鼓励教师开发与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与途径,给他们实施标准以较大的灵活性。5.可操作性本标准不仅在叙述上注意小学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尽可能使用他们熟悉的、可接受的语言,把话讲具体,做到通俗易懂,而且还列举了许多生动的实例,帮助教师理解并举一反三,增强了可操作性。二

6、、与现行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1. 学科名称学科的名称由原来的“自然”改为“科学”,这一改动不仅反映了教学内容上的扩展,从以自然现象、事物为主拓展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等等,而且还包含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科学”作为一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了探究的过程以及结果。把“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同样应该包含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两大部分,而且这种知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事实、概念、规律外,还应该涉及有关的态度与价值观。这与原来的以自然现象和事实性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自然”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2.培养目标原来的“自然”学科在培养目标上以让学生

7、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为主,虽然也提到要让学生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但一方面这些目标提得过于简单、笼统,没有具体展开,教师很难把握与落实;另一方面大量的具体内容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展开的,教师不知道应该怎样把情感、态度与方法的培养渗透其中。本标准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在目标上涵盖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构成科学素养的主要成分,并且进一步分别给出了“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分目标和具体内容标准,还在活动建议和案例中给出了“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8、以及如何以主题活动方式与科学知识内容相结合的实例,大大降低了教师理解和落实“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目标的难度。3.内容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本标准在原有教学大纲的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注意补充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符合小学生生活经验,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最新面貌的知识,如:材料、能量、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与预防、健康生活等内容。另一方面也删去了部分难度较大和比较陈旧的内容,如:四季的成因、叶绿素与光合作用、益虫和害虫、形态分类学的生物学知识框架等等,并建议将它们移至初中的“科学”课程中。与原有大纲相比,本标准的知识内容减少了13%左右,加上总课时数每周增加两节,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学

9、时间上的矛盾,给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较为充裕的时间保证。4.知识体系与原有教学大纲相比,本标准对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尤其是以结构框图的形式,给出了各目标领域知识展开的主要线索与相互关系,使整个内容标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对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性的认识,便于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按不同的主线或思路,设计与编排教学内容。原有教学大纲只是以学科知识结构为线索,按教材单元的顺序排列,割断了有些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教学过程也规定过死,抑制了教材编写者在教学内容组织编排上的创造性,教师也无法根据实际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当的取舍、综合或

10、调整。5.科学探究现行的“自然”学科以知识传授为主,虽然教学大纲也对教师提出了要关注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培养的建议,但因过于简单、抽象,缺少可操作性,教师实际的教学过程还是以教知识为主。本标准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它不仅通过分目标、具体内容标准与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和设计等形式增强了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而且明确告诉教师,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必须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因此科学探究活动将成为本标准实施的主要形式。6.教育评价现代教育评价不仅在教学中起鉴定、选拔等作用,更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诊断与反馈。本标准强化了

11、教育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调控作用,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的相互结合与渗透。由于评价功能的转换,其形式、方法都需有相应的变化。本标准不仅给出了评价指标与方法,而且通过实例,提供了教师可模仿学习的样本,便于教师实现评价与教学过程的结合,这也是原有教学大纲中没有的。7.教学建议由于本标准汇集了科学课程改革的众多先进理念与做法,与教师现行课堂教学实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新标准,我们对课程实施提出了十分详细的建议,包括如何设计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认识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如何设计科学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与学习、如何驾驭以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等。这些建

12、议为教师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提供了操作点,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现。8.案例运用本标准与原有教学大纲的又一个区别是大量运用生动的案例。新的理念、新的目标、新的操作除了叙述外,通过典型案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感性认识,理解这些新观念,而且还能给教材编写者与教师以启示与借鉴,启发他们通过模仿、改造到创新,共同参与本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完善。第一部分 前 言 今天,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使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持续并加速。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具有科学素养。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将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社会更加公正和谐,个人生活更加理性,并且多姿多彩。科学

13、素养的提高必须依靠科学教育,为此,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正在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同时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又给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观念。此次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此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里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

14、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着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