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及其研究方法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7867454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及其研究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组织行为学及其研究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组织行为学及其研究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组织行为学及其研究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组织行为学及其研究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及其研究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及其研究方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一 讲组织行为学及其研究方法第一节 什么是组织行为第二节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创立的背景第一节 什么是组织行为一、 组织的定义及要素二、 组织行为与管理三、 组织行为的相关概念一、组织的定义与要素1、定义:组织是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通过分工合作、相互协调,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社会单位。2、组织构成的基本要素l 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实体l 有特定的目标 l 有适应目标而形成的组织结构l 组织是开放系统 3、组织的作用正作用:一加一大于二 负作用:社会惰化效应组织的一个关键条件:对成员的行为管理管 理乌合之众 高效率的组织二、组织管理与管理者1、组织管理的目的 组织管理的目的是高效率地

2、达到组织目标。这是一切管理的基本问题。 管理的基本问题是合理、高效地配置和利用组织资源,而核心问题是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人的积极性的调动。 人的管理是一切管理的核心因素。管理涉及人、事、物三种基本因素。物是靠人去把握和创造的。2、组织效率的影响因素 绩效考核方法 组织战略 技术 沟通方法 群体因素 领导行为 激励 个体行为组织效率(Y)aX1+bX2+cX3+dX4+eX5+fX6+NXn3、管理者的工作和角色管理者的功能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1. 计划2. 组织3. 指挥4. 协调5. 控制 人际角色 头面人物 领导者 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 传播者 发言人 决策者的角色 创业者 混乱处理者 资

3、源分配者 谈判者1. 技术技能2. 人际技能3. 概念技能三、组织行为的相关概念(1)行为:生命体由内在心理支配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l 外显行为:走路、看书、做事、唱歌 l 内隐行为:记忆、思考、喜欢、做梦(2)组织行为:由组织内部要素的作用以及外部环境的作用所形成的行动和作为。l 外显组织行为:劳动、跳槽、旷工、提建议 l 内隐组织行为:热爱、尊重、友情、文化 第 二 节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一、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二、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三、 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学科四、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与特点1、定义: 组织行为学(OB,organizational beh

4、avior)是一门科学,探讨个体、群体和组织结构对组织行为的影响规律,以便应用科学知识来实现组织的有效性。2、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要描述、解释、预测、激励、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研究目标的解释 描述系统观察不同条件下人们如何行为 解释理解人们为何如此行为 预测预测人们未来的行为 激励激发人的工作动机,引导人的行为 控制控制和发展人们的工作活动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模式1、研究方法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去揭示行为的内部联系。 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但要用系统研究代替经验和直觉。 系统研究是用严谨的方式测量并解释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把结论建立在科学的论据之上。2、组织行为研究的基本变量变量是指

5、在数量、强度的任一方面或两方面都发生变化的一般行为特征。组织行为学的变量一般是指能被测量的事项。因变量是受自变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反应变量。它是研究人员着重解释的变量。自变量是导致因变量变化的原因。中介变量可以减弱或加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权变变量。3、变量关系:因果关系、相关关系-1,+1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 组织水平变量F(X) = Y(效率)生产率流动率缺勤率工作满意度越轨行为组织公民行为中介变量人的输出l 生产率l 缺勤l 流动l 越轨行为l 组织公民行为l 工作满意度Basic OB Model人的输入三、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科基础 1、学科特点:组织行为学是应用性的交叉

6、科学。 2、学科基础: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四、为什么要学习组织行为学l 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人文技能;l 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l 认识组织潜层的问题;l 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提高绩效)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必然性:“科学管理”严格管理的不良后果劳资关系紧张与冲突,是组织行为学产生背景之一。一、泰勒制:二、福特制: 可能性:20世纪初期,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的发展,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一、工业心理学一、泰勒制“科学管理”1、“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 运用精确的科学实验方法创造、发展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和方法。 对员工的人性观:经济人。 管理方式:工作标准

7、化2、泰勒“科学管理”的内容 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工人、掌握标准化操作方法。 计划与执行职能分开 工作标准化; 制定定额,实施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职能式的组织结构;(科室的建立) 科学(系统化的知识)代替经验 协调一致代替不一致; 以合作代替个人主义; 为最大产出量而劳动,而不是限制产出量; 培养工人,使劳资双方能获得最大的成就(“心理革命”)。3、科学管理的发展福特制福特制流水作业线福特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代表了传统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最高水平。1913 年,亨利福特运用当时企业推广泰罗制的技术成果,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生产线。福特不仅设计出完善的装配线和统一精确的通用零部件

8、,还创造出依靠非熟练工人在中心装配线上使用通用零件的大规模生产方式。进一步降低了对工人手工技能的依赖,工人无须动脑思维就可以完成单一而简单的工作,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了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二、霍桑实验-组织行为学形成阶段二埃尔顿梅奥一霍桑实验 20世纪20年代三人群关系理论“二阶段”第一阶段:1924.11-1927.4第二阶段:1927年-1932年三、霍桑实验过程及其贡献“四实验”1、照明实验2、福利实验3、群体实验4、访谈实验1、照明实验目的:研究照明条件变化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假设:改善照明条件会使产量提高。验证:分组:分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两组产量几乎等量上升。困惑:照明条件

9、对生产效率几乎没什么影响。调整:降低照明条件,结果产量并没下降。结论:照明强度与生产效率无因果关系。2、福利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目的:确定改善福利条件与工作时间等其他条件对生产的影响。假设:改善福利条件、缩短工作时间会使产量提高。验证:分组:分实验组与对照组。措施:采取缩短工时、增长休息、免费茶点结果:两组产量几乎等量上升。困惑:福利条件对生产效率几乎没什么影响。调整:取消福利,结果产量并没下降。结论:福利条件变化与生产效率无因果关系。3、群体实验假设:个人计件工资制会促进产量提高。验证:过程:选择14名男工在单独房间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该小组一向以集体产量计算工资。据分析,该小组完全

10、有能力超过其目前的实际产量。这样,实行严格的个人计件工资制,该组就会更加努力工作,以获得更多报酬。结果:经几个月的观察,该组产量始终维持在中等水平,每个组员的平均日产量都差不多。研究:分析发现二点限制个人突破生产记录: 组内成员存在一种默契;组内成员还有一种担忧。结论:工人为了维护组内成员的共同利益,可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并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4、访谈实验两年多时间对两万名职工访问交谈,以了解工人对工作和工作环境,对监工和公司当局的意见和看法,并研究工人们的这些意见和看法如何影响生产效率。开始按照访问提纲(直接问题)进行调查,工人不愿回答。后改用非直接问题,让受访者自行选择话题,工人们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无所不谈,发泄了心中的郁闷,感到十分高兴。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5、霍桑实验结论及贡献(1)结论:l 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 l 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2)贡献: l 发现管理者对人性的社会面与行为面要有更深入的了解。l 开创了管理的人际关系学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